怎样做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说:“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而班主任就好比学生过桥的引路人。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为6至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可见,习惯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都至关重要。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做事只凭兴趣,很多时候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作为班主任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利用班会课、中队会进行思想教育,讲讲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所要养成的习惯。
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在学校楼道里行走,不奔跑追逐。班主任要告诉学生,学校里有很多同学,如果你在走廊上奔跑,正巧有一位同学从教室里出来,你跑得太快,就会碰到刚走出教室的同学,可能两个人都会受伤。这样,学生明白了在学校楼道里行走,不奔跑追逐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2、以身作则。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所以班主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比如:每天学生进行班级卫生大扫除,班主任要坚持和学生在一起,这样学生劳动积极性就高。又如:当我来教室看到地上有废纸时,我会赶紧捡起,我用粉笔写字时,都是横平竖直……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写字会很工整。“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正在于此。
3、树榜样,多鼓励。现在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的教育都很注重个性的发展,来到学校后,他们又很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特别是想发言的时候,不管其他人,想说就说;或者别人发言时不是不听,就是抢着说。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在班上及时发现那些按规定的姿势举手来发言、提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在班上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4、关注“特别”学生。每个班中总是有那么几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他们总是不爱听老师教育,故意不和其他学生一样,不准做的事,他就想做。例如:我们班有一名叫王逸宸的学生。同学们都是上课先举手再发言,可他总是喜欢边举手边发言,有时还不等同学说完,他就抢着说。我规定不准到危险的地方去玩,可他总是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出没。我开玩笑地问他:“你还有哪个地方没去哦?”他非常认真地告诉我,校长室还没去过。当我把这件事与他的家长交流时,家长很高兴地给我写了一封信,题目为《家有小儿初长成》,盛赞他的儿子勇敢、有探索精神,可见现在的家庭教育真想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比较难。对待这类学生,班主任就要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甚至了解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是否与家庭有关,等等。
5、严格约束,规范训练。“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完厕所要及时冲刷,及时洗手,是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班主任可依照《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6、鼓励上进,巩固习惯。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哪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同时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挖掘“闪光点”扬长避短。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时时给他们讲、'不要这样,要不然会怎样”这类大道理,他们或是听不明白,或是听得厌烦,班主任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蹲下身子来看孩子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讲一讲、演一演、比一比等形式,把枯燥的说教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一颗童心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不仅仅是管理学生,更多的是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交往、共同欢乐、共同成长,是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旅程。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绿叶,每片绿叶都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来源:中国校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