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中和之比

方圆图式源于测天~

如图所示,这种方圆图式,《周髀算经》和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图示说明。现代的专家学者如傅熹年、王其亨、王贵祥、冯时和王南对此已有深入研究,特别是王南先生在《禁城宫阙,太紫圆方:北京紫禁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探析》一文中揭示了紫禁城建筑的构图比例密码,紫禁城大量单体建筑在立、平、剖面设计中,从整体到局部,皆运用了基于方圆作图的一系列经典构图比例,尤其是

方圆图式
《周髀算经》中的“圆方图”与“方圆图”
王贵祥根据宋代《营造法式》圆方方圆图绘制
太和殿正立面分析图一(王南绘制,采自《禁城宫阙太紫圆方:北京紫禁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探析》)
太和殿正立面分析图二(王南绘制)
太和殿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自然界没有方形的物体,圆形只有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个方圆图式是怎么想出来的即创造出来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不可能是从建筑的实践或经验中想出来的,因为这个方圆图式带有浓厚的哲学味道和强烈的思想观念,它是与天圆地方观念连在一起的。所以方圆图式是先被证明了出来,然后才成为建筑所依据的经典图式。

所以这个方圆图式,应该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只是古人发现了它而已,把它揭示了出来,它是天地的密码图式,“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故受到古人的崇信,并运用于建筑修建之中和建筑布局之中,它既是平面的,也是立面的,既是单体建筑的,也是整体的规划图式。

我想到了一本书《周易》,不要简单地看这本书,古人说它是万经之首,诸经之源,可见它的重要性。我认为它的重要性在于《周易》代表着天理,天理即自然规律,是先民们经过无数次的观测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它的结构和文理像甲骨文,所以它原是一本占卜的书,经过传说中的文王的处理和孔子的修改,而变成了一本儒家经典。且书中的每一句论断,都代表着天理即自然规律,不容置疑,如果违背,则会带来凶或灾。我想这可能是殷人长时期的占卜所造成的影响,一代一代的沉淀而形成的观念,因为甲骨文是中华文明形成中最早的文字,它的记录代表了权威性,况且它记录的是天象,更说明了它的不可动摇性。

为什么要说到《周易》,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跟测天有关系,甲骨文中就有很多的测天记录,包抱风、雨、雷、星等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

方圆图式就源于测天,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测天的产物。

先民在长期的观测天的过程中,发现了天有一个中心,它永远固定不动,天上所有星宿都绕着它而运转。这个中心怎么能把它测出来呢?自然就想到了立杆测影,白天立杆测影,根据太阳的影子的变化可以测出四季的变化。但白天测天存在着一个缺陷,即无法测出天的中心来,因为白天你根本体会不出天有一个中心来,只知道日出与日落。

所以夜观天象在古代是最重要的,观天象即观星象。在夜晚,我们可以明显地观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每夜都在率领天上的诸星宿绕着天的中心运行,于是先民发明了牵星术,用它就可以把天的中心准确地找出来。

《周髀算经》记载的方法是:在大地上插一根杆子,顶端系一根绳子,巫牵着绳子用眼睛瞄准杆子的顶端,通过杆子顶端再瞄准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三点成一直线,通过一年的观测,他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一共走了365天即一年,并在大地上走出了一个圆圈,他突然明白了这个圆圈就是天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天是圆的,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是天理。大地上这个圆圈的大小可根据绳子的长短而决定,当绳子达到无穷长时,也就与天合为一体了。

当斗杓指向东方时,为春,指向南方时为夏,指向西方时为秋,指向北方时为冬,东南西北的空间就产生了,东南西北在大地上的投影是在圆圈里画一个十字,这个十字与圆圈的交点表示四极,但四极永远在圆圈内,天有多大,它就有多广,把四个极点连起来,就是一个方形了,地方的形状轮廓就产生了。所以最初的方圆图式是外圆内方,这符合天理,天永远包着地,天圆地方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方圆图式即天圆地方观念产生于测天

巫站在十字相交处,通过杆子的顶端瞄准天上的那一点就是天的中心。十字的中心称十字天心,对应天上的天心,这个“十字天心”被神秘地运用于建筑布局之中,它是最神秘的。

十字天心是天的中心在地上的投影

记得在2020年的秋天,红旗汽车集团的设计团队来到故宫,和我们一起讨论时,谈到汽车的设计用了这个古代的方圆图式,名称用了日本的“白银之比”,当时我说改为“中和之比”更好,一是因为西方有“黄金之比”,白银比黄金差点;二是“中和”一词,代表了传统,紫禁城有“中和殿”,《中庸》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们欣然接受了。

方圆图式之比为外切圆的直径是正方形边长的

倍,这个比例应称为“中和之比”,因为它符合“中和”之义,表示“天地位焉”即达到了“中和之比”,天地便各安其位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