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落泪的89岁独居老人(附:独居老人必备7样物品)
本文综合自网络、重案组、生命时报等
让人落泪的89岁独居老人:
附:独居老人必备7样物品
医药包
常规配置包括三角绷带、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以及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
另外,夜间是老人突发意外的高峰时段,医药包应放在离床比较近的地方,备好心脑血管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消化类药物,如吗丁啉;便秘类药物,如开塞露。
拐杖
老人独居,拐杖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保持身体平衡,避让行动途中的障碍物,避免老人摔倒。
拐杖一定要买带调节器的,请家人帮忙调节到最佳状态,比如调节到肘关节觉得舒服的角度,手腕能贴着拐杖顶端。
轻便推车
独居老人需要自己买菜做饭,菜买多了拎不动,一辆轻便的小推车必不可少。
市面上售卖的买菜、散步多功能可折叠助行器,很实用。
收音机
家人可为老人买一台便携式收音机,能边走边听。
可手动选台和调节音量的收音机最适合老人,喇叭声音要洪亮,满足远距离收听需求,最好有内存卡,方便老人随时收听戏曲、故事和评书等。
待机时间长的手机
独居老人的手机应满足几个要求:
超大字号,以便老人看得清晰;
超大音量,老人听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超大音量可避免漏接电话;
超长待机,以免老人忘记充电,家人联系不上;
有定位功能,子女能随时查到老人位置,以免走失;
远程协助,老人一旦遇到不会使用或不会设置的情况,家人可通过远程协助。
一套烟雾报警器
目前,我国家庭安装烟雾报警器尚未普及,但对于独居老人来说非常有必要,以保证安全。
建议购买质量好、功能较全的报警器,不但对烟、火和异常温度感应报警,而且对食品烧糊、电器短路及时发出信号。卧室墙角是安装烟雾报警器的最佳位置。
保暖内衣
儿女不在老人身边,冬季时要为其准备一两套保暖内衣:
纯棉含量达80%以上,要宽松;
透气性好,可从一面3厘米处吹一口气,手在另一面能感觉到温度的较好;
浅色,能发现是否脏了,以便及时清洗;
不掉毛,否则浮毛容易进入老人肺部,造成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延伸阅读1:
这4件事老人最怕催!原来“磨蹭”也能养生
老年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起身快容易犯晕,吃饭快容易不消化,就连说话都变得慢了……
很多老年人做事情总是慢悠悠的,年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忍不住催促。
但对老人来说,“慢”是一种养生。
专家提醒年轻人,有4件事不能催老人。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 金恩泽
起床
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在清晨最高。
人在睡眠时各项生理机能维持着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晨起老人刚刚苏醒,如果此时被人一催,立即下床或动作较大,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非常大。
老人起床“宁慢三分,不抢一秒”,不但不能催,还要教给老人一套“起床慢动作”,让他长期执行。
第一慢,醒来时先躺着,不要急着起身,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使血液慢慢流动。
第二慢,坐起来时,不要立即挪到床边,可以靠在床头休息一会儿,降低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第三慢,下床时,不要立即站起来,先在床边坐一会儿,改善脑供血状况,以防引起脑供血不足。
老人起床时还可以披衣坐起扩胸转腰,双肩下沉,放松背部,扩胸20次左右;用腰带动身体分别向左右各转动20次,舒张心肺血管,增强供氧能力。
走路
陪老人出门,他慢你快,有时忍不住催促,或者把老人甩在后边,心急的老人只好加快速度赶上来。
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变,有的人患有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炎,长了骨刺,平时不走不动还好,一动腿就疼。
有的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走快了容易跌倒。
有的老年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走路快的时候心跳加快,身体耗氧量加大,导致呼吸困难、气喘或者加重原有的心脏疾病等。
一般情况下,老人每分钟走约60~70步为宜。一些体质较差的老人,不妨准备一条合适的手杖,用它可增加双腿的支撑力。
说话
上了年纪后,老人说话变慢,很多急性子的儿女受不了:“爸你快点说。”“妈你到底想说啥?”这么一催,老人不但语速加快,同时情绪也变得激动紧张,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老人,伤害很大。总是被催就难免焦躁,这种情绪既伤肝伤肺又伤脾。
跟老人沟通,儿女们要刻意调整自己的“频率”,把自己的语速慢下来,和老人“同频共振”,闲话家常,享受平等交流的愉悦。
如果老人谈到个别话题时情绪紧张,语速加快了,要立刻安抚老人。
轻拍对方的肩膀或是抓住对方的手,稳定老人的情绪,然后迅速转移话题,把老人的情绪带回到“安全地带”。
儿女要尊重老人说话慢的习惯,让他始终处于一种平心静气的状态。
这样,大脑会变得安静,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身体各部分机能组织运转都会变得协调。
做决定
晚饭吃点啥,几点下楼遛弯,报个二胡班咋样,家产怎么分……老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儿女参与,这时候,儿女千万别催老人做决定。
从生理角度来说,过分催促容易使老人情绪激动,甚至着急上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发各种血管问题。
从心理角度来说,老人们依然渴望独立的人格和自己做主的权利,过分催促等于不尊重老人。
有些老人还会因儿女的逼迫而放弃自己真实的想法,做出错误决定,并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不管大事小事,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老人自己拿主意。
老人如果需要儿女参与,儿女也一定不要先入为主地替老人做决定,只能站在老人的角度提些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做决定。
同时,老人也要适当提醒自己,做决定时不要耍小孩脾气,理性一些,并兼顾儿女的情绪。▲
延伸阅读2:
60岁以上摔倒有个“正确姿势”,关键时刻能救命
或许你无法想象,摔倒这件年轻人眼里“拍拍灰站起来”的事情,对老年人来说不亚于心脏病、中风发作。
一次摔倒就可能让老人的健康水平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每年有30多万人死于跌倒,其中60岁以上的人占一半以上。
邀权威专家,教你一个动作,将摔倒后的危害降到最低。
受访专家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亓云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胡懿郃
万一摔倒,用手撑地
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需要长期卧床,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跌倒后比较常发生的,一是臀部着地导致的股骨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二是用手撑地导致的手臂骨折。
老年人的摔倒常见的姿势,是这样↓↓
正确的姿势是用双手撑地,缓冲摔倒的影响
荷兰的体育馆内,正在推广一项课程,教老人正确地摔倒。
82岁的Ben Koops拄着手杖在“倾斜架”的障碍物上练习
Silkens女士和94岁的Frans Poss,他们正在训练如何跌倒和重新站立
学员们正在练习如何减慢跌倒的速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胡懿郃表示,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用手撑地给老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如果跌倒时坐到地上,支撑点落在臀部,容易导致的是腰椎压缩性骨折。由于纵向的超负荷引起的脊柱损伤,骨折后需要卧床3个月,愈合非常慢。如果椎体压缩超过1/2,情况就比较严重了,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摔倒的时候,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
这种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而且康复训练也容易做,更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
最易摔倒的7个时刻
以下7个时刻容易摔倒,老人们要严防:
1
着急接电话时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曾对13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家访,发现在卧室摔倒的老人,八成以上是因为着急去接电话。
建议老人不要把座机放得太高,最好放在客厅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并在卧室安一部分机,开通来电显示,以防错过重要电话;
听到电话响时,老人不要着急接听,要慢起、慢站、慢走。
2
起夜时
据临床统计,老年骨折患者超半数是起夜摔伤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光线昏暗及错误的家具摆放,二是起夜时身体机能处于半睡眠状态,反应迟缓。
独居老人起夜跌倒后不能被及时发现,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更大。
建议老人装一个小夜灯,将堆积在过道的报纸、电线等杂物清除,卫生间放个防滑垫和扶手;
腿脚不好的老人千万别怕麻烦,起夜时尽量叫醒家人;
睁眼后先在床上躺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等1分钟后,再将两脚放在地上,这样可防止脑缺血引起的摔倒。
3
洗澡时
老年人身体弱、平衡力差,多数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如果浴室狭小、地面湿滑、温度过高,很容易摔倒。
老人洗澡不宜超过15分钟,浴室门不要反锁,避免发生意外时耽误抢救;
老人洗澡时可以带个防滑小板凳,坐着洗既省体力,又不用担心摔倒;
浴室地面应采用防滑瓷砖,并铺放防滑垫,尽量安装扶手或固定物,便于老年人保持平衡。
4
等车时
等公交车往往需要长时间站立、排队,老人由于体力不支,关节不灵活,加上公交车进站时突然快速移动,人群拥挤,极易摔倒。
老人外出最好随身拿一根带板凳的折叠拐杖;
等候时不要一直坐着或站着,可在原地多活动活动关节;
公交车进站后,不要急于上车,避免和他人拥挤。
5
乘扶梯时
老年人肢体不够协调,乘扶梯时掌握不好节奏,很容易摔倒。
建议老年人乘扶梯要抓紧扶手,双脚左右分开站立,身体重心稳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摔倒;
去超市购物时,尽量不要使用购物车,免去推车乘扶梯带来的风险;
乘扶梯时切勿争抢,如腿脚不便,可乘无障碍升降电梯,或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6
冬季外出时
冬季天冷路滑,穿得多活动不便,戴着围巾、帽子视野受限,不能及时观察路况,这些都会增加老人冬季外出摔倒风险。
建议老人走路速度不要太快,最好穿防滑鞋或运动鞋,切勿穿硬塑料底的鞋;
在雪地上行走时,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可拄根拐杖来保持平衡;
骨质疏松者应尽量减少在雨雪天外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应尽量避免远行,一定要远行的,要有家人陪护。
7
服药后半小时
老人在服用某些药物后,血压、意识、视觉、平衡力等会受到影响,增加跌倒风险。
一般来说,服药后30分钟至1小时是跌倒的高风险期,老人动作宜缓慢,尽量不要外出。
特别提示
如果老人不幸摔倒,要保持镇定,感到疼痛或受伤时不要随意移动,可大声呼救或者猛拍地面、墙壁,以引人注意,寻求帮助。
家属或陪护者发现老人摔倒时,首先要边安抚,边询问伤情,如果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人到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如果摔倒老人出现剧烈头痛或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症状,可能与中风有关,此时扶起老人可能会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家属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延伸阅读3:
被临终关怀的老人: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他们多是没有“治疗价值”的重病老人,被医院告知“时日无多”。
有的老人全身插满导管,被病魔折磨的身体干瘦而虚弱,疼得说不出话;有的终日卧床,失去自理能力。
位于石景山的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住着十多位这样的老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可能在此谢幕。
医院给他们提供的服务,不再是为了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更不是加速死亡,而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及其他的身体不适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让每个生命带着尊严离开。
这类临终关怀服务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认可。但身处病房里,临终病人还要克服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疼痛、孤独、恐惧,还有死亡。
全文8339字,阅读约需15分钟。
▲10月20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因为老人耳背,医护人员需要趴在老人耳边才能和老人交流。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陶冉 摄
患癌老人
10月26日8时,西五环外苹果园附近的北大首钢医院住院部14楼,76岁的薛灵芸坐在病床上,在护工的帮助下擦身。
长期受肺癌病痛折磨的她身体瘦弱,双腿细而无力,站立都需要他人扶着。
年纪大加上有糖尿病,医生建议不做手术,保守治疗。去年肿瘤变大,薛灵芸住进了首钢医院肿瘤科。
那时的她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输液管、尿管、引流管,还有心脏监护器,整个人动弹不得。
一段时间下来,病情没有好转,每天只是拖着。不变的只有那些管子。
薛灵芸趁着自己清醒时,不止一次和女儿说“难受”。当时病房里三个病人,加上护工、家属,最多时一个房间待7个人。薛灵芸看到别的患者病重难受,自己心里更难受。
“今年年后医生暗示要回去准备后事了。”薛灵芸女儿说。
治疗无望,回家也无法护理,在征得薛灵芸同意后,家人把她从四楼的肿瘤科病房搬到14楼的安宁疗护中心。
今年3月,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成立安宁疗护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
薛灵芸所住的A09房间有10多平米,可以放两张床、一张桌子,还有独立卫生间。她住的病床靠近卫生间,床头放着监护仪器,仪器的插座被一幅抽象画挡着。
在她的床头,还挂着两顶漂亮的帽子,天气好的时候,女儿会带她出去吃饭。
南向落地窗帘拉开,就是摆放着藤椅和茶几的阳台。每天早晨她都会被扶着来到阳台吃早饭。
她的每一天都从清晨7时开始。肺癌晚期的她,因肿瘤变大导致胸部时常疼痛,疼得厉害时像针扎一样,她大口地喘气,有时甚至接不上气。有时半夜疼醒,女儿赶紧喂她吃药,半个小时后才能缓解。
起床后,护工帮她擦洗完身子,推她到阳台吃早饭。早饭很简单,有豆浆、油饼,薛灵芸吃得很慢,吃得也不多,得由护工喂。饭后她和女儿坐着聊了会儿天。
上午9时许,薛灵芸在护工的帮助下回到床上躺下。再过一会儿,医生、护士就会来查房,询问吃药的情况。
薛灵芸在这里没有再治疗,吃的都是止疼、调节神经的药,早晚各一次。有了药物控制,因肺癌引起的胸部疼痛可以缓解一些。
自从薛灵芸住进安宁疗护中心,女儿也一起住了进来。家人还请了护工24小时照料。晚上加张折叠床,三个人住在一间房。
比起以往,薛灵芸话少了很多,但精神看着还不错。脸上并不见太多皱纹,神志也比较清楚。聊起孙子孙女,她还能分清谁是谁,但稍远一点的事儿她已经记不清了。
她喜欢静静地坐着看电视,尤其是戏剧类节目和电视剧,看到喜欢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她还会跟女儿、护工聊一聊。她看到电视上做油炸牛肉,还感慨:“馋了,但是咬不动了。”
在房间里坐久了,每天下午护工推着薛灵芸在走廊里转悠几圈。
傍晚吃完晚饭,薛灵芸泡了泡脚,又接着看电视。
一天很快过去了。
▲10月23日,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士正在给一名患者做治疗。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陶冉 摄
安宁疗护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14个病房、18个床位几乎已住满。大多数人和薛灵芸一样,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下。
在薛灵芸房间对面走廊的A11房间住着83岁老人霍光,他患前列腺癌3年了,10月中旬刚住进来。
在此之前他在楼下肿瘤科住了将近半个月。后来发生了骨转移,脊椎尾部剧烈疼痛,生活无法继续。老伴生病、儿子工作忙,霍光在网上查了一番后,入住了安宁疗护中心。
霍光身体还行,可以自主行走,穿衣、饮食不需要其他人帮忙。前些天儿子给他买了移动无线网,他就用平板电脑上网,看新闻,查关于治疗疾病的资料。他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上网,除此之外,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
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疗护医院”,有疼痛随时可以治,不需要时又有个人的空间。知道他喜欢安静,不输液治疗时,护士也不进去打扰。
“入住的病人基本上都是癌症晚期。”医生组长曹玉娟介绍,安宁疗护中心主要接收癌症晚期、失智、心衰等患者。中心配有4名医生、10名护士。
在曹玉娟看来,安宁疗护旨在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10多名医护人员,中心还有营养师、中医师、康复按摩师和心理治疗师,以及来自北京各行业的志愿者,并与抗癌乐园等公益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做好其身、心、社、灵层面的综合照顾,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帮助患者尽可能地积极生活,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
每天上午8时许,护士会挨个病房扫床和询问情况,也有清洁工人打扫消毒。9时许,护士再次推着治疗车,为病人输液、换药、测血氧血压心率。同时还要询问病人晚上睡觉的情况,床头是否高了、睡眠怎样、呼吸是否憋闷等,以便做出调整。
10时左右,医生开始查房,对需要对症治疗的病人做出诊断,并对护士做出新的护理要求。
薛灵芸和霍光很喜欢这里,在医生护士的照顾下,两人的疼痛都得到了缓解。
和其他医院不同,在这里,家人被允许和患者住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薛灵芸也深受其益。
生死
死亡,是这些被临终关怀的老人们无法避开的话题。
10月25日晚7时许,原住A08病房的李评梅多种器官衰竭,停止了呼吸。
87岁的李评梅今年4月被查出肾癌晚期,手术后半个多月发生骨转移,全身疼痛。“在家必须睡最软的床,一碰到硬的东西就会喊疼。”李评梅的女儿说,家里人看着心疼,又将她送到了医院。
在首钢医院期间,她又出现了心衰,家人将她转院做了手术,住进了CCU病房。今年9月,在朋友推荐下,李评梅来到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
渐渐地李评梅出现谵妄,一阵糊涂一阵明白,有时还会出现幻觉。到了10月中旬,李评梅突然神志恍惚、呼吸困难,靠吸氧维持生命。
“大部分人都对死亡有恐惧,谁都希望活着。但是当一个病人,踏入这个病房时,他已经从内心开始接受死亡了,但是又希望能有希望。”志愿者李伦说。
来自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李伦和同伴每周四来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陪患者聊天,疏导情绪。
李伦认为,死亡和出生是一样的自然规律,但身为志愿者的她也没办法给出“死亡辅导”,只能在聊天时表示尽量理解他们的痛苦。“愿意说出来(恐惧),可能就会好一些。”
“其实生命的意义是在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亲人,每天煎熬着为活人活着。”李评梅的女儿说,他们不愿母亲接受过度医疗,也不愿她受苦。
在她看来,只要母亲不难受,多活一天是一天,多舒服一点就是一点。
李评梅生前跟女儿提了几个心愿。一是一定要有人陪着她,还有要把老家的房子盖起来,另外想埋葬在老家。女儿和她商量,“家人在哪儿哪里就是家,葬的近了,我们想看你随时都可以,老家那么远,你一个人在那里我们也不放心”,李评梅答应了。
薛灵芸在确诊癌症后一年多就说要置办寿衣,让女儿带着她去买,挑好布料、颜色、样式,都手工做好。
“她看得特别开,总说不怕死。”但女儿还是尽量不与她聊生死,只聊家常。在薛灵芸左边病房,已经换了六位病人,右边病房换过一位。这些女儿都没让她知道,怕她难过。
安宁疗护中心自今年3月开办以来,已送走近百位患者。
也有病人因病痛想早点离世。“我们会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对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德林说,也会请心理医生会诊,进行心理疏导。
当有病人提出安乐死时,着实吓了护师孙文喜一跳。她和病人聊天发现,病人想要安乐死一是太痛苦,二是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掌握“病因”后,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师、志愿者会共同帮助他尽量控制身体上的痛苦,通过陪伴让他感受到爱,和家人一起找到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设置了静修堂,供有需求的老人使用。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陶冉 摄
疼痛与孤独
除了死亡,被临终关怀的老人也害怕癌症带来的身体疼痛和孤独。
10月26日上午,在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尽管有药物止痛,一位老人还是疼痛难忍,大叫了一声,短促又充满哀伤。
“我妈妈在家喊疼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她不够坚强,来了医院后护士说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体是真的很疼。”李评梅的女儿说,提起母亲,她满是心疼和愧疚。
“死我不怕,我就怕痛苦。死,是人的一生必需的,但不能是痛不欲生的难受的死。”霍光说,有一次疼得厉害,他曾想过自杀。
他在四楼肿瘤科治疗时,刚住五天,隔壁床的患者就走了。患者63岁,比霍光小20岁。临终前身上插着管子,每天只微弱地呼吸,霍光看着就觉得难受,“那完全是受罪。”
在安宁疗护中心,一位得了胰腺癌的老人,身上安了止疼泵,每天24小时给药,才能坚持。“不可能完全不疼,身体难受都不爱说话了。”病人家属说。
他们也害怕孤独。李评梅的女儿回忆,心衰手术后,在CCU病房住了20多天,母亲开始闹着出院,“她不愿离开家人,一定得我们陪着。”
“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做什么,就是陪着,听他们说。哪怕就是坐会儿打个招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每周四上午,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四位志愿者会来到安宁疗护中心看望老人。
“你陪伴的每个病人,你在的那一刻,能让他开心就好,这也是医院的要求。”一名志愿者说。
在安宁疗护中心,一位失独患者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时,就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
因为孤独,他晚上睡不着,只能玩手机看微信。严重时,他尝试过自杀。当他吃到第三片安眠药时,想到“如果我死了,我老伴怎么办?”之后,没有继续下去。
“我们今天到一个病人房间,他蹭地一下就从床上坐起来了,说我正郁闷呢,你们来了正好跟我聊天。”志愿者李伦表示,有时候,病人的苦痛不愿意跟家人说,可能是不想家人压力更大。
“不过我们也发现,有家人陪伴的病人状态会更好一些。”10月26日上午,志愿者到薛灵芸老人的房间门口,只是打了个招呼就去了下一个病房。“她的家人和护工都在,不缺爱,也不缺陪伴,所以我们把时间用在其他病人身上。”李伦说。
在薛灵芸隔壁房间,志愿者用了比别的病人更多的时间。这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神志已经不清。她每天躺在病床上,一位护工照顾她,家人偶尔过来看望。“她拉着我们说了很久,有时应和一句,大部分时间就听她一直说,其实有些听不懂,但是也待在那里听她倾诉。”李伦说。
在安宁疗护中心,有五位老人没有家属陪伴,除了霍光,其他有护工照料。他们的病房往往比较安静,有时会传出电视声和收音机的声音,大多人都只是躺着。病痛的折磨使他们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李伦说,对于无法交流的病人,家人或者志愿者能做的只有静静地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笑容
被疼痛折磨,被孤独、死亡的阴影笼罩,让一些病人难受的话也不愿说。笑声渐渐成为病房里的“奢侈品”。但薛灵芸的女儿还是想着法子逗母亲开心,哪怕能有一刻笑容,也是好的。
薛灵芸女儿说,在安宁疗护中心,有了单间,还可以陪床,母亲心情好了很多。平时一位护士不忙时,还会跑过来,拉着薛灵芸的手给她唱歌,惹得她呵呵笑。
“活一天就高兴一天,活一天就算赚一天。”霍光说,“我就想安安稳稳的能吃饭睡觉。有病有疼痛,大夫帮我解决。我就这些要求,已经都达到了,就好了。”
“每位患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护士长胡蕾说,比如一名叫杨乔的患者,家里人担心他得知自己真实的病情后会焦虑,我们也不会向他提及。只是会告诉他,现在病情比较重了,我们会怎么想办法改善他的症状,能让他尽量少些痛苦。
71岁的杨乔也是一位肺癌患者,经过多次化疗放疗后,病情依然没有控制住。现在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肝、脾、腹腔淋巴结。10月初,病情加重后他感到乏力、头晕,食欲不振。家人看他两三天没有吃饭了,中秋节没过就赶忙送他到安宁疗护中心。
妻子一直照顾着他,还手写了五大本治疗记录。到了安宁疗护中心后,医生改善了他的饮食问题,问起在这里如何,杨乔会微微笑笑,点点头说“挺好的”。
志愿者李伦回忆,一位9月份去世的结肠癌患者,生前一直安详乐观。虽然日渐消瘦,神情疲惫,志愿者给他读文章时,他总是嘴角上扬面带微笑安静地倾听。
家属们感激医生护士为患者所做的一切。今年6月份,一位患者家属捐赠给医院3万元人民币,希望用于医院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
78岁的患者贾某是肠癌晚期,在安宁疗护中心住了45天左右,平静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贾某妻子在致敬函中写道:“捐款不仅仅表达我们全家的感激,更是希望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和家属造福,这也是贾先生的遗愿。”
让贾某妻子记忆最深的是,丈夫住院期间虽然病魔缠身,但他脸上时常浮现发自于内心的笑容,这让她深感欣慰。
(文中薛灵芸、霍光、李评梅、杨乔均为化名)
▲隔着病房就是通透的长廊,护士在给病人换完药走出病房。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陶冉 摄
调查
“临终关怀”一床难求 多医院称亏损
临终关怀也称作安宁疗护,是指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
1987年成立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第一家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也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30年来,多个省份已设立临终关怀医院或在医院内设置临终关怀病房。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今年3月,北京市卫计委已遴选确定北京市隆福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北京市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10月20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因为老人耳背,医护人员需要趴在老人耳边才能和老人交流。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临终关怀床位一床难求
10月25日晚,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一位患者离世,A08房间空了出来。次日下午,一名83岁、患血癌的老人就住了进来。
“我们等了半个多月,26日上午接到医院通知,就赶紧过来了。”老人的儿媳说,目前老人的癌细胞扩散到肠子外面,形成肿瘤,随时可能导致肠梗阻。以老人的身体状况,已不能再进行化疗治疗。别的医院不方便陪床,老人又不放心老伴一个人在家,因此选择这里,老两口可以互相陪伴,加上有医生护士照顾,家人也放心。
在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平均每人的住院周期为一个月。每个月都有二三十人排队等候床位。
据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者粗略统计,像首钢医院这样可以提供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包括民营的,在北京共有30多家。总床位两千张左右。
这个床位数,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2016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恶性肿瘤仍居北京市民死因之首,占全部死亡的26.8%。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7.32/10万,比2015年上升0.68%。
实际上,各家临终关怀医院接收的病人也大多是癌症晚期患者。“我们一般接收疾病不可逆转,生命不超过三个月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对症治疗,改善最后的生命治疗。”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主任王德林说。
今年10月份以来,重案组37号探员探访了北京十多家可以提供临终关怀的医院,不论是几张床还是几百张床的医院,基本都是满床状态,想要入住需要提前预约。
有些病人甚至在等待入住的过程中就去世了。
多家临终关怀医院接收对象不一
在临终关怀医院“满床”的背后,一部分床位并非真正为“临终关怀”所用。
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有70%老人处于养老状态。有患者已经住了十多年,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回家也无以为继。另外一些非癌症晚期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病情有所好转,也不愿出院,担心病情恶化回来没有床位。“不可能把病人赶出去。”医院有关人员说。
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走访多家临终关怀医院发现,各医院对于接收对象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接收“生命处于末期的癌症患者及其他如失能、心衰等疾病患者。”对失能、心衰患者,医院也会评估其生命周期。
海淀医院需要提供病历和病人家属信息,以评估是否可以入住。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和北京万寿康医院接收所有需要康复的病人,临终病人可以选择专门临终关怀服务。
由于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多设于肿瘤科,一些医院对于临终关怀患者只接受肿瘤晚期病人。如北京复兴医院,计划设置20张床位,目前可以接受晚期癌症病人进行姑息治疗。
除了接收对象,各临终关怀医院该为患者提供怎样的服务,也无统一标准。
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按照标准,安宁疗护中心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每10张床位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并按照与护士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
这一标准更多是从硬件上做出规定,对于服务内容这种“软件”未做过多规定。
北京香山医院有400多张床位,是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医院。工作人员坦言,医院的护理有临终关怀的特点,但和真正的临终关怀不一样。这里只调理病人病情,不涉及心理疏导。
松堂关怀医院为缓解患者情绪,在医院内部设置佛堂,供有信仰的患者拜佛。
“我们基于自己应该做的,对病人多一些关心照顾。”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师孙文喜说,现在中心每周都组织学习,也在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在该中心,除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外,护师还需照顾每位患者的情绪,遇到情绪低落的患者,还要请心理医生会诊。
该安宁疗护中心还与志愿者组织联系,组织志愿者定期来医院陪患者聊天,疏解情绪。此外,中心还设有谈心室、静修室,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隆福医院北苑院区也有专门做临终关怀的社工,每周去医院两次,给老人做心理疏导。
有临终关怀医院称一年亏损200万
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一些医院亏损的新闻屡见报端。
松堂关怀医院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医生治疗费在内,单间价格不超过6000元,全院近一千张床位几乎住满,由于收费较低,只能勉强维持运营。
北京隆福医院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临终关怀由于不以治疗为主,目前在医疗方面主要有床位费和护理费,按照相关规定,三人间每天60元,双人间每天70元,护理方面,一级护理一天下来不过是50元,用到的设备也很有限。“过去这两年,一年要亏损两百多万元,政策上没有相应补贴,完全靠医院自己来承担。”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从今年3月成立以来,也处于亏损状态,目前主要由医院和肿瘤科对其补贴。“水电、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投入很大,但是收入很少,每天几乎只有床位费。因为很多病人不再积极治疗。”中心主任王德林说。
“我们护士除了治疗护理外,对病人心理方面的服务也不收费,这样就造成工作比之前的科室更忙,但是奖金却下降了。我们一直在努力平衡,不能只靠爱心支撑。”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士长胡蕾说。
在临终关怀医院亏损的背景下,一些医院也存在收费依据不明的情况。一家公立医院表示,如果老人在医院去世,需交5000元“临终关怀费”,费用包含的服务有开具死亡证明、联系殡仪馆等。一家民营医院则要求入住前需要医生看诊评估是否符合入住条件,这项服务要收费800元。
北京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候任总干事刘陶表示,这可能是医院为了维持运营所采取的一些手段。不过,任何一个安宁疗护机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与慈善、人文关怀相对接,不可能赚钱。这就需要政府补助和社会爱心资金注入。
胡蕾也呼吁国家政策能对临终关怀病房有所补贴,同时社会慈善基金也可以注入,使这项事业更长远发展。
此外,临终关怀病人也需要社会爱心人士陪伴。胡蕾说,医生和护士平时很忙,没有太多时间和病人深入聊天,这就需要志愿者来陪伴病人。病人与志愿者聊天,比跟医生护士更轻松,没有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