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原公路!新中国一次性投资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国防公路工程

上个世纪60年代,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加强国防战备,党中央决定修建京原公路,即0401国防工程。1964年10月,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现二公院)承担工程的测量设计任务,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现一公局集团)与山西省公路修建指挥部共同承担工程的施工任务。

京原公路起自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经门头沟区、房山区,进河北涞水县、涞源县,山西灵丘县、繁峙县、代县到达原平县,与原平至太原公路相接,全长511公里。在北京市范围内有127公里,河北范围内有164公里,山西范围内有220公里。

京原公路先后穿越燕山、太行山、五台山,跨越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等5条大河。路线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峡谷纵横,路基土石方开挖量极大,工程十分艰巨。

二公院在前期勘探发现,有的地段人烟稀少,无便道可通过,加之备战工程遵照“安全畅通隐蔽”原则,路线大部分走山坡阴面,这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这也是一公局集团建设的第一项重点山区公路,作为工程主要施工力量,在最高峰时曾投入2万人,随后又有数千名转业干部和复员军人陆续加入建设队伍。

限于当时条件,京原公路的建设十分艰苦,土石方工程完全靠人工开挖运输。开山靠人工打钎,一锤锤击打钢钎,凿孔埋设火药炸石。混凝土搅拌机进料靠手推车把沙石、水泥一车车倒进料斗,出料也是手推车一车车运到浇筑点。浇筑一根30立方米的桩基或墩柱,要动员一两百人才能完成。

生活供给上,在北京的杂粮供应占20%,到河北、山西就占到了80%,一周只能吃一次馒头。生活副食、蔬菜依靠驻地周边的县城供给,三四千人只有2辆生活用车,一周进城一次。有一次雨季,湍急的河水冲断了施工便道,蔬菜供应中断,导致许多人出现维生素缺乏症,牙龈出血。

住宿条件也十分艰难,崇山峻岭间,大家住的都是简易工棚,用荆条编成的荆笆糊上泥巴就是墙壁,油毛毡作为屋顶。有的工棚里10多人睡一个大通铺,更不用说理发、洗澡、修鞋、缝补衣服等需求。文化生活基本没有,一个月能看一次露天电影就像过大年。受到西北高压带影响,公路沿线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冷少雨,冬季积雪有一尺多厚。由于当时国防工程的保密性质,全线没有电话,建设者和家属只能通过番号写信:北京市XX信箱XX分箱……

即便是如此艰巨的任务、艰难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一公局集团的先辈们经过5年鏖战,于1969年9月完成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全线共完成土石方1175万立方米,砌石护坡50.3万立方米,隧道5座,大中桥69座,小桥涵1792道。

在建设过程中,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京原公路沿线。在河北省涞水县玉斗村附近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24位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写着:为修建国防公路而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1969年9月28日,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前夕,京原公路正式通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技术标准最高、通过能力最大的国防公路工程,被称之为“集设计、科研、施工、教学为一体的大型国防工程”,被赞誉为“山区公路教科书”工程,载入新中国公路建设史册。

目前,京原公路已成为G108国道的一部分,但在北京的G108国道指示牌上,仍保留着“京原公路”字样。从烽火岁月的战备工程,到新时代的交通要道,这条公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