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姐

我要说的这位大姐不是某个人的大姐,她是大家的大姐。
大姐的名字叫杨新玲,是咱们房山区知名的女企业家,更是我们史家营乡餐饮业的领军人物。大姐做餐饮行业已有十三年头了,她的新兴度假山庄位于史家营乡柳林水村、杨林水村口,从最初两间简陋的石头房,慢慢发展到现在的新兴度假山庄。大姐的成功,和她的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次,我在大姐的店里帮忙,我们忙完了都收拾着要下班了,这时来了几个刚干完活的农民工,进门就问:“还有饭吗?”我们几个没有说话。
大姐走了过去说:“有呀,有饭,你们吃什么呀?”
农民工说:“给我们整点面条就行,要最便宜的。”
大姐说:“行,那你们坐里面吧,里面暖和点。”
大姐对我们说:“帮我给他们倒点热水,让他们先喝点热水暖和暖和。”
大姐说完,又走向了农民工,问:“你们还想吃点别的吗?”
农民工说:“不吃了,就整碗面条凑合凑合得了。”
大姐说:“你们有忌口的吗?”
农民工都摇头说:“没有。”
大姐问他们干什么活怎么这么晚?他们一一作答。
他们在工地干活,因为年纪大了只能干点小零活什么的,大姐给他们倒水,说:“你们先喝点热水,暖暖胃。”大姐去了后厨和师傅们说:“多给他们煮点,卤里多放点肉,再做几个爽口的凉菜。”
大姐又回到了餐厅给他们端了一盘泡菜,说:“你们尝尝我们自己做的泡菜。”
大姐刚说完,面条就好了。农民工一看面条就问:“老板,这面条多少钱一碗?这碗太大了,我们吃不完的。”
大姐说:“八块钱一碗。”大姐笑着说:“贵了吧?”
农民工一听就说:“老板您逗了,这么一大碗面条,还是肉卤的,带着葱段黄瓜码,怎么可能八块钱呢?”
大姐说:“就是八块钱,快吃吧,再不吃,一会儿就坨了。”大姐说完,凉菜就出来了,农民工说他们没要凉菜。
大姐说:“送给你们的,我们今天做多了的,不吃就糟蹋了,送给你们,你们别嫌弃就好。”
大姐又说:“这都是干净的,不是吃剩下的。”
农民工说:“谢谢老板,老板真是好人。”
农民工边吃边说:“这菜一看就是新拌出来的,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都知道,这青菜拌的时间长一点儿,就变色了,老板这菜一点色都没变,这就是新菜。”
大姐说:“没事,吃吧。”
农民工吃完了饭给钱,给了一百块钱。
大姐说:“说好的八块钱一碗,就是八块钱一碗,七个人,七八五十六,收五十就行了。”农民工说着不合适,谢谢之类的话。大姐说:“没事,你们回去时慢着点儿吧。”
大姐送走了农民工,我们也收拾得差不多了。大姐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耽误你们下班了。”
我们问大姐:“这么做值得吗?”
大姐说:“人生在世几十年,都不容易,我比他们都好过,不是吗?”
大姐生活里很寻常的一件小事,却让我毕生难忘。
大姐是北京市房山区的人大代表,还是史家营乡连续两年的孝星。但大姐说,孝星她受之有愧,照顾自己的父母双亲,都是应该应份的事。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姐”成了大家的“官称”:来饭店吃饭的人,比大姐小的,叫她大姐;比大姐大点的,也叫她大姐,好像都忘记了她叫杨新玲,只知道她是大姐。
村里的来了问:“大姐在吗?”
外村的来了问:“大姐在吗?”
平时凑在一起的朋友来了也会问:“大姐在吗?”
甚至旅游的来了也这么问:“大姐在吗?”
你来了问,他来了问,我来了问,四面八方的朋友来了,包括外国友人也会问:“大姐在吗?”看见她的人,都会尊敬地叫一声“大姐”。
“大姐”,似乎与年龄无关了,但肯定与其他的什么有关。
是的,她是我们大家的“大姐”。

作者简介:迪音,本名刘迪,1987年5月生。祖籍吉林省长岭县,2011年在北京房山区史家营乡乡村公路管理站参加工作至今。中专学历,文学爱好者,曾在《凌云》杂志发表过散文、诗歌作品。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