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艾草为啥这么牛?因为它是百草之王!
艾草三年蓄,功堪百病除。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用艾草进行灸疗起源于中国,是非常古老的养生保健方法。在古代民间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古人为什么要用艾灸来调理、治疗、预防和保健养生?因为艾的性是阳性,是扶阳之性。所以古人借用艾草的性,借用艾草的火性来调整人体所失去的阳气。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李言闻,曾写过《人参传》和《奇艾传》,他在书里写道:“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大道至简,艾草无处不在,田野、山冈随处可得。它的功效和人参是一样的,但是它有利于大家的这种德、这种作用是人参没有的。所以,古人就把这味草称之为“百草之王”。
艾灸不光是能够调理一些医药所不及的疾病,其实它是养生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吃药一箩筐,不如艾灸一炷香。
孟子说“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
古人治病,是有个次序的,什么次序呢?用药,就是用草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么?用石,石就是砭针,就是我们现在的钢针的前身叫砭针。如果用石用铁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么?用火,所以,叫一灸二针三汤药。灸法在中医的体系里面,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都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都说妇科病不好治,但是艾灸可以!只要坚持得好,艾灸能治好很多妇科病,甚至达到根治的效果。比如:不孕不育、宫寒、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宫血(崩漏)、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息肉、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卵巢功能低下、多囊卵巢、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产后风等等。
中国灸法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韩国人对艾草喜爱有加,使用艾灸由来已久。在很多韩剧里都可以看到韩国人做艾灸的场景,《人鱼小姐》中女主角给婆婆用艾灸做调理的画面使艾灸被年轻人所认识。
公元550年,灸法由我国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将灸法扩展应用到防病保健。日本从1937年元旦起,由政府组织掀起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日本人普遍施行养生灸,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 “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至少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的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婴幼儿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疾患。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提出: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
5世纪,这种方法东传至日本,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他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对人体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冬病夏治的效果众所周知!还有一句话叫做“春灸气海、秋灸关元”等等。根据节气进行艾灸调理,顺其自然,效果会更好!一般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三天内进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