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旗

五色旗

五色旗(五族共和旗),是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建国之初执政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所采用的国旗,也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北伐后五色旗完全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中文名中华民国国旗

外文名Five-colored Flag

别称五色旗、五族共和旗

设计者赵凤昌

类别国旗

启用时间1912年1月10日

废除时间1928年12月29日

代表汉、满、蒙、回、藏

国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更多

92%的人还看了

  • 仙家令旗颜色和功能
  • 仙家五色旗的作用
  • 民国五色旗
  • 五方五色旗

历史沿革

前身

6张

五色旗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召集会议编撰《革命方略》。在讨论革命旗帜时,各路与会的成员提出了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钺斧旗等若干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作为封建专制象征的黄龙旗被革命者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当时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自上而下排列的五色旗。[1]

五色旗本身是北洋海军的将领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旗之上角,各饰以锚形。如以后别国旗织有同式者,由海军衙门酌改式样。”

初创

1911上海纷纷挂起象征革命的五色旗 1911年12月2日南京为江浙联军克复。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国旗问题被再次提出。此时孙中山在海外力阻英俄法继续提供满清军资,因此没有参加会议。与会者为促使袁世凯尽早逼迫清廷退位,最终确定五色旗为临时国旗,武昌首义所用的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12月17日,沪军都督府即向全市颁发标准统一的“五色民国旗”。但它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公认的政治符号,还是得力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在这当口,五色旗因“改朝换代”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世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12月28日,南京各省代表会议通电全国,确定12月29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号召“凡我国国民应于是日悬挂国旗以志庆典”,南京从29日起“一律悬挂五色国旗”。此时,临时大总统的选票上端就已经印上了两面五色旗交叉的图案。12月3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出示晓谕”,“自明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1912年1月1日,湖北军政府内务司要求本日“一律悬挂国旗”。[1]

大元帅黄兴因孙中山曾在国旗上有过争论,迟疑不肯遽定。而上海各报已将有关消息披露了出去。黄兴道:“既经露布,用不着我核定,况国旗应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诸异日。”因此在没有孙中山参与之下,五色旗被定为临时国旗。

以五色为主体的民国军徽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北洋水师之军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也多用此旗。为争取袁世凯倒戈革命政府,五色旗被选为了临时国旗。五色旗在使用时期通常在早晨七点升旗,晚间六点降旗。不用时应将一色折叠为一层,红色在上黑色在下,从旗腰一段卷成筒状,外面用线单节系好。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定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参考资料

  • [1]民国五色旗出自赵凤昌之手 一度被孙中山搁置
  • [2]1928“东北易帜”的前前后后:排除日本的粗暴干涉

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