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三)附会与谋篇

第四十三 附会与谋篇
(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四十三》)



     在探讨怎样书写文章时,所谓“附会”是指什么呢?

凡书写文字,尤其文学艺术性创作,无论腹稿前谋篇,还是草稿后裁决,一旦涉及统筹兼顾的全篇审视时,都要考虑并分析,像首尾连贯、取舍斟酌、禁忌限制和理义定位等问题,如何进行谋划,是否布局恰当。在此,之所以要关注这样一些方面,根本就在于堪称优秀文章者,需要在整体结构上相互照应并有条不紊,而不能是随心所欲而紊乱芜杂。像这种文章需要整体照应和内在牵制的规律性要求,即“附会”的内涵。

针对文艺创作中的“附会”,若用建筑房屋打比方,如同建房前的图纸,也就是盖房时,首先要搭建起来的那个主体间架结构;若用裁剪衣服作比喻,是指在按照客户身材及其要求样式进行剪裁后,应该如何拼接缝合上的问题。
    文学创作过程,依据具体需要和个人才能,首先应该选择文章体裁。一旦确定了使用何种体例格式,随后要以情怀志向为心脑,并以意向事理为骨髓,再以辞藻文采为肌肤,还要以音调韵律为荣卫……也就是要像医生辩证虚实治病,又如同画家调配颜色绘形,亦仿佛乐师调节音律作曲……只有通过如此专业技术性斟酌比较,并历经取舍得失,最终谋求达到一种心仪预测的最佳效果。其实,像这样一种“附会”的全过程,也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共同规律。
    作为一篇整体性文章,恰似一棵生机盎然的树木。其自上而下,不但枝蔓丛生,而且盘根错节。如果剖析其之所以挺拔茂盛的原因,实质在于“根有本末”而“干有主副”。也就是说,树木上一切残根末节和繁杂枝叶,必然依附于主体本根而存在,否则形同虚设,终难持久。因此,所谓“附会”,也称“附辞会义”,即遵循一些既定的文章体例格式,在参考发挥以往某一类经典范例基础上,务必使新创作文体的情理文采,紧紧围绕事前拟定的主题思想,类似树木本的末围绕树干一样不离不弃。
    在《周易·系辞下》里面有过“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的道德警示。若将其落实到文学创作活动中,就是文章中字词章句,无论包含和表达的情志多么繁杂,都必须主次分明,而不能本末倒置;同样,亦无论辞藻文采多么丰富艳丽,都不能哗众取宠而喧宾夺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呢?这就要像东汉崔骃《达旨》中所讲的一样,必须去遵循“扶阳以出,顺阴而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要在整体结构上,不仅要顺时顺势,还要表里如一,更需要有始有终。这就是文章“附会”所应依从的具体办法。至于具体怎样去做,才能处理好细枝末节与中心议题之间关系。对此,要像《淮南子·说林训》警示的“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一样,不要因为过分雕琢细枝末节,或者一味追求技巧性完美,从而导致面目全非,或根本失去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如同儒家倡导的“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一般,就是要敢于不拘小节,并勇于牺牲局部利益,从而赢得全局结果的理想美好。这才是文章“附会”在整篇谋划上的有效策略。
    自古以来,文章篇籍,在体例格式上,不仅一贯变化多端,而于内容思想上,也同样是纷繁复杂。单就某一篇文章的谋划而言,在整体形式或具体内容上,如果单调划一,其字词必定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如果博大精深,其文句必定辞藻繁多而冗长;如果草率急促作文,必将会有疏漏而徒增遗憾;如果迟疑缓慢成章,则容易误事而演变成祸患。另外,凡人与人之间,不仅在秉性才情上,存在明显不同,而于思绪理念上,通常迥然各异。所以,当书写文章时,有的人就特别擅长首尾呼应,而有的则习惯层层递进。然而,综合来看,在整体结构上,真正能够兼顾谨严的作家较少,而只注重头尾或段落之间衔接呼应的相对多见。事实上,一旦文章存在整体结构性不严谨,必定会有主题思路不连续,进而必然导致全文韵律失序。这就如同人体脉络不通畅,必定会有形体焦枯的外在模样。反之,若文章能够兼顾整体,并做到前后通畅且表里如一,必定会有词义韵味的浑然一体。这又会如同树胶粘合木材之严丝合缝,亦如笾豆之事,务必推崇黄色基调,才能够显得庄重威严一样。通常情况下,像驾车中作为骖服的四匹马,尽管他们的力量各异,但驾车的六根缰绳只要能够像弹拨琴弦一样和谐,就可以使车辆左右进退自如。然而,马车的两个轮子之所以能够左右进退一致,其关键只在于贯穿二者的车轴。所以说,文章创作的诀窍和法术,雷同驾驭车辆,一旦提笔在手,如同操纵马车缰绳,进退急缓,行止取舍,始终不能脱离“轴心”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意义。
    凡深谙“附会”在文章创作中地位价值者,也就不难理解,“附会”如同人体肝胆的价值意义一样,通过调节食品五味,得以确保机体的健康存在。反之,若不明白“附会”对于文章写作重要性者,亦如在生活习俗上不懂得北胡与南越存在千差万别一样,一旦置身其中,必定洋相百出。

现实文学创作中,一旦疑虑和使用“附会”时,一般都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也是文章写作者通常都会有的棘手问题,这就是“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若直白地讲:就是当审视和修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时,往往比重新写一篇还要艰难,而且其中换一个字,时常会比改写一句话还要麻烦。像这样的实际例证,已然屡见不鲜了。
    西汉时,汉武帝曾诏令张汤(?-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时酷吏杜陵人)草拟奏章,却被一再退回;三国时,虞松(曹魏官吏字叔茂陈留人)因受命构思章表,却遭到多次斥责。推测其中可能原因,应该是理义阐述不够明确,或文辞整体不够协调。随后,经过倪宽替张汤改写了底稿,而钟会为虞松更换了五个字。于是,前者终得汉武帝盛赞,后者始让司马师满意。探究其例证转变根由,必定是说理变得突出鲜明而字句改得机敏恰当的效果。由此可见,“附辞会义”的巧拙,对于一篇文章举足轻重,确凿不可小觑。所以,在文章写作中间,笔端行止和裁句断章,如同乘船摇橹;涉及紧扣情理和润色辞藻,恰似持缰挥鞭,其二者一方面必须保障运行与起止的平稳安全,另一方面更需要确保方向和目标的最终实现。
    毋庸讳言,一篇文章如果在开头时气势磅礴而又富丽堂皇,反而在衔接文句段落中,一旦显得牵强附会而又凋零憔悴,那么在阅读时必定给人一种晦涩或窒息的感觉,这对于整篇文章的最终效果,注定不佳和黯然失色。像这种情况,正如同《周易》第43“夬卦”中“九四”象辞一样“臀无肤,其行次且。”(大意臀部受伤缺失皮肉,走起路来一定踉踉跄跄。)这里面所要强调的道理,是指任何局部性缺陷,尤其是关键部分的不明智,必将影响全局的形象、趋势和结果。所以说,文章写作务必兼顾全篇风貌,首尾不仅遥相呼应,还要贯穿通畅,使其整体上表里如一。这就是本文强调“附会”的意义所在,也就是书写者在考虑“附会”时,需要谋划和布局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文章谋划重全篇,头尾表里衔接难;纵然思绪千千万,莫忘心头一线牵。根深叶茂赖主干,快马扬鞭勿跑偏;八音和谐道美乐,气贯长虹德华章。

【注解】
1、《周易·系辞下》相关内容:《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2、东汉崔骃《达旨》相关文字摘录:《易》称“备物致用”“可观而有所合”,故能扶阳以出,顺阴而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登其质。
3、《淮南子·说林训》相关文字摘录: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疱而发痤疽。若珠之有类,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

(0)

相关推荐

  • 文理科是我们和世界交互的两种方式

    文理科是我们和世界交互的两种方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3-30 03:44 [教育随想] 作者:矣晓沅(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智能诗歌创作系统九歌开发团队成员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二十)

    赞曰译文 篆隶相熔,苍雅品训.古今殊迹,妍媸异分. 篆书和隶书依次熔炼,<仓颉>和<尔雅>对文字做了全面的解释.从古到今的作者,由于运用文字的不同,其效果就美丑各异. 字靡易流 ...

  • 《汉语百词》解百味人生——首尾 始终

    首 尾 首尾是对应的,首尾是呼应的,首尾是相连的,首尾是相接的.首是开局,尾是结局:首是开笔,尾是收笔.有首无尾是残缺,有首无尾是断裂:有首无尾是畸形,有首无尾是败笔.有首无尾是功败垂成,有首无尾是虎 ...

  • 《文心雕龙》卷1原道诗解2文字表情圣传文章辞鼓天下因文明道

    <文心雕龙>卷1原道诗解2文字表情圣传文章辞鼓天下因文明道 题文诗: 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 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发吟咏志;益稷陈谟,垂敷 ...

  •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各种书体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 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其中行书, 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 气韵空灵清疏, 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三)

    静趣同山 关注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三) 前天 阅读1145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25节:书记 赞曰 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 ...

  • 《文心雕龙》卷43附会诗解1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题文诗: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以统首尾,以定与夺, 以合涯际,弥纶一篇,杂而不越.若筑室之, 须基构也,犹裁衣之,待缝缉矣.才童学文, 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其神明,事义骨髓, 辞采肌肤,宫商声气;如 ...

  • 《文心雕龙》卷43附会诗解2理得事明心敏辞当原始要终寄深写远

    题文诗: 驷牡异力,是以驾驭,六辔如琴,驭文之法, 有似于此.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 总辔而已.善附异旨,故如肝胆,拙会同音, 而如胡越.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已然之验.张汤拟奏.昔 ...

  • 【《文心雕龙》释意】(三十四)因何辨章分句

    第三十四章 因何辩章分句(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十四>)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房子,字词文句就像摆放在房屋内不同位置的各种物件.如果整座房子容纳的是作者的性情志气,那么房屋内不同位置的物 ...

  • 【《文心雕龙》释意】(三十三)声音与韵律

    第三十三章 声音与韵律(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三十三>) 随本清源,凡文学作品中字词语句的声音和韵律,最初完全出自人类各自不同的说话模式,即言语声音.人们发出来的声音,之所以有所谓" ...

  •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文章中隐与秀

    第四十章 文章中隐与秀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四十>) 文艺工作者的心志胸怀,为何需要高瞻远瞩,才会有文章的深邃奥妙呢?其实,这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渊源必流长,深根则叶茂. 自古至今,文章堪 ...

  •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一)养气与写作

    第四十二章 养气与写作(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四十二>) 东汉的王充,年近七十岁时,著述的<养性书>十六篇(均亡轶),据说完全是他个人亲身经历的总结,而不是凭空捏造或抄袭别人的成 ...

  •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十四章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四十四>) 眼下,文学界正流行一种说法,即"笔是笔""文是文".就是将不讲究音韵节律的文章,统称为 ...

  •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五)时势与文风

    第四十五章  时势与文风(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 时运交替,社会变迁,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与之衍生,也伴随变化不断.一直以来,文化艺术似乎总与人类代代相传,事实上,文艺与社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