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至高修养,源自于正确的自我觉知

一、

人生一切至高修养的基础,从放下自己的轻慢心开始。

人要有自我觉知的智慧,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不要显露鄙夷之色。

人性之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身的问题,却总容易察觉到别人的错误。

就好像《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了解别人算是明智,能够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但是在生活中,能够自知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过于看重自己,过度自信,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导致办事不知轻重,对于自身的态度也不能立在一个恰当合适的位置,因此造成了不必要的尴尬和人生的悲剧。

生活中觉悟高素质好的人并不多,但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少,这就是世俗之间的一大通病,而人生关于自身的许多错误和对于外界所产生的痛苦,都源自于这种愚昧的人性陋习。

正所谓说: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所难。

当我们生在古人之后,议论历史的是非以及古人的功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自己身处在古人的位置上,真的去做古人所做的事情,就会非常难。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后来人的身份去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评论的头头是道,条理清晰,但是当自己一旦身处于事物之中,便失去了辨别是非真相的能力。

对于所有人的人生来说都是如此,很多人所犯的错误并不是在于他不了解一个问题,只是因为他了解了问题之后,却不具备理性审视自身的智慧,也就是说看不清自身,看不清问题,所以导致在一个错误的意识之中犯了让自己懊悔的错误。

即便你能身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清一件事情,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你多么聪明,多么有智慧,只是因为你身处的事情之外,没有受到所处角色之内的情绪意识的干扰而已。

所以,自身具备换位思考的修养,并且清醒了解自身的智慧,就非常重要,它不仅仅能够在关键时刻避免自己犯错,更能够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体现出自己高于世俗的智慧与修养。

二、

在曹操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对于这种智慧最好的一个诠释。

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完成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壮举,进入袁绍的领地之后,却意外缴获了袁绍的一批书信。

并且发现这些书信之中,有一些信件来自于曹操军中的部下,也就是说,在曹操没有战胜之前,他的一些部下为了谋求自己的后路,就写下了和敌人往来的一些信件。

这在作战之中是很大的忌讳,而此时正是曹操大获全胜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曹操会拿这些事情秋后算账,把这些通敌的属官都抓起来,因为很多人也知道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但是曹操这次却一反常态,不但没有再次追究,反而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

而曹操自己的说法就是:在官渡之战的危难之时,他自己心里都没底,都想去投降袁绍,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不管曹操的这一举动是出于真心原谅下属还是假意笼络人心,但是这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的道理。

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越是身处在关键时刻,反而越糊涂,不仅仅不能理解对方的处境,反而自以为是地以过分高尚的行为要求对方。殊不知,如果真的换做自己去面对这件事情,自己未必会做得比别人更好,这就是需要自知的道理。

人生自尊为气节,自知则为智慧与修养,《吕氏春秋》之中说:物固莫有不长,莫不有不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更要知道自己的缺陷,具备正确审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才能不断的调整和进步。

一个人的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与自我觉知,只有能够正确地觉知自身,让自己有自制的修养,才能更好的去面对生活。

很多人怀疑反省自己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即便发现自己,又能够给人生带来什么呢?生活依旧是那个生活,自己依旧是那个自己。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人生就是一个以自己为圆心的空间,你所看见的世界就是自己心性言行的展现,而且人生所有主观以及客观的许多因素,都会受自身这个原点的影响而呈现。

所以说当你修整自身之后,让自己怀揣清明正向的状态去面对生活时,生活也会因为自身的清明而变得更加鲜活而正向。

这就是从自我觉知以及影响自己生活的道理,以这样的方式来避免人生的悲剧,增进自我的修养,人生自然会因为这一场修行而觉醒。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