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气粗,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
咳嗽气粗,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舌苔薄黄,脉浮滑。
麻黄10克,杏仁9克,生石膏15克,甘草6克。
主治:咳嗽气粗,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舌苔薄黄,脉浮滑。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3克,温水调黏糊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
肺心病,寒饮停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3种中成药从根源上改善,畅通呼吸
一到秋冬季,门诊肺心病患者就多了起来,其中绝大数患者以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心脏跳动加剧等为主诉.肺心病全称叫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 ...
-
治疗一例外感后咳嗽案
(作者:韦安理2021-10-4) 一位朋友感冒后咳嗽不断,半个多月未愈,主要症状有:不怕风,不怕冷,也不怕热,脉有力,易出汗,痰多,咳黄白黏稠痰,口不渴,食凉不难受,舌淡白厚腻色微黄,嘴唇干裂,有口 ...
-
治胃病常用中成药——保和丸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民以食为天. 我们常是吃的多,而排出的少 (活动少.汗出少.大便排出少): 这样最容易导致食积于胃与肠道. 常出现胃胀 口臭.厌食.嗳气酸腐. 腹部胀痛拒按. 大便臭,排之不畅 ...
-
冠心病,胸闷,咳嗽痰多,舌苔白腻
冠心病,胸闷,咳嗽痰多,舌苔白腻 瓜蒌薤白桂枝汤,加上胸三药与通肠药 *治冠心病心衰 熟附片15克(包煎),红参.黄芪各15克,茯苓.泽泻各12克,车前子30克(包煎),葶苈子.丹参各30克,炒白术. ...
-
总感觉嗓子有痰?艾灸这5个祛痰大穴,轻松止咳化痰
在这个秋干物燥的九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每天早起时嘴巴又苦又干 总感觉嗓子里面有异物感 平时好端端的也会咳嗽一下 然后莫名其妙也会吐出一些痰来 有时候咳得厉害 但是怎么咳都咳不出来 到底是秋燥引 ...
-
囊肿方(肾囊肿,甲状腺囊肿、乳腺囊肿、肝囊肿、卵巢囊肿、子宫囊肿)
拟方:王不留行,黄芪,茯苓,泽泻,苍术,陈皮,法半夏,桃仁,红花. 用了半个月,二诊时,患者腰痛.腰酸有所好转,我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石韦利水通淋,助邪从下焦而出. 三诊时,症状已经基本没有了,患者去 ...
-
牛蒡子(妊娠发热、妊娠咳嗽、外感咽痛、妊娠便秘外感)-- 马氏妇科
妊娠发热 周某,28岁.妊娠64天,发热2天,体温38.1℃,头痛无汗,畏风喷嚏,干咳口干,下肢疼痛,两侧扁桃体肿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清热退暑,疏风解表.方剂:竹皮大丸(竹茹12g.石 ...
-
咳嗽、痰黄、痰黏稠,十年老病人被一味药治好!不是巧合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你在你的订阅号上,孜孜不倦地写作,到底图什么啊? 我说,我什么都不图.我只盼能 ...
-
17小伙咽喉炎、反复咽痛咯痰多年,二羊开三服仲景方,药房不给抓
17小伙咽喉炎、反复咽痛咯痰多年,二羊开三服仲景方,药房不给抓
-
咽痒咳嗽,咯痰不爽,痰稀薄色白.怕冷的方剂
处方:桔梗10.荆芥10.冬花10.百部10.陈皮8.甘草6.蝉蜕6.射干10.生姜3片.防风6.白术10.黄芪15.茯苓20.半夏12 主治:咽痒咳嗽,咯痰不爽,痰稀薄色白.怕冷患者.本人用了几年, ...
-
贝母瓜蒌散专治肺有燥痰,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咽痛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10g 瓜蒌12g 天花粉6g 茯苓6g 橘红6g 桔梗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有燥痰,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咽痛,苔少而干. [证析] ...
-
咳嗽、呕吐、眩晕、咽痛怎么办?乾隆御医黄元御:试试这味中药
大自然真的是十分奇妙,人们所熟知的花花草草,却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大药房.大山深处,山野路旁,有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杂草,往往在医者的眼里却又发挥着治病救人的妙用.比如半夏,在山野路旁极为常见,但它却 ...
-
跟马老学习的日子 ——反治法治疗咳嗽咽痛
--反治法治疗咳嗽咽痛 李婷 初诊:2012年12月12日.何某某,29岁.外感咳嗽4天,流涕,咽痛,鼻塞,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则 ...
-
魏氏01 蝉蚕清透汤 处方:蝉衣9克,僵蚕9克,桑叶9克,菊花9克,人参叶9克,鲜芦根30克,白茅根15克,连翘12克,玄参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透邪、兼护气阴。 主治:发热畏风,头痛咽痛,或有鼻衄,
魏氏01 蝉蚕清透汤 处方:蝉衣9克,僵蚕9克,桑叶9克,菊花9克,人参叶9克,鲜芦根30克,白茅根15克,连翘12克,玄参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透邪、兼护气阴。 主治:发热畏风,头痛咽痛,或有鼻衄,
-
捡到宝!治小孩风热感冒,百岁中医留方子,化解咽痛、口干、咳嗽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