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用薏米,寒湿用苍术

湿热用薏米,寒湿用苍术

祛湿需要分清寒湿还是

湿热

湿热与寒湿的区别是什么呢?

寒湿:主要是阻滞阳气的运行,引起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寒湿之邪用药,外湿多由于之寒湿,外湿宜祛邪;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导致的内湿,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湿热:是热病的一种,症状可见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痢疾等病症。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对于湿热的治疗,还需要注意分清身材中是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以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

三 仁 汤(由杏仁、白蔻仁、薏仁组成)

①杏仁:祛除肺部湿气,提升人体肾气

②白蔻仁:祛除脾胃湿气,缓解便秘

③薏仁:利水消肿,健脾祛湿

杏仁十颗、白蔻仁八颗,薏仁适量

祛湿热要用薏米,祛寒湿要用苍术
在民间最常用的祛湿方法就是喝红豆薏米汤,它也常被人当成祛湿保健的食品,现实中有人喝了有效,有人喝了却无半点效果,甚至还会出现胃不舒服等症状,所以该方在民间也有许多争论,有人说有效,有人说无效。其实很多人没有搞清的是人体内的湿分寒热两种,寒湿称为寒湿,热湿称为湿热,在名称上将“湿”字一个放前一个放后。我们平时喝的红豆薏米汤主要用来祛湿热,但对寒湿不但无效,甚至还会加重。特别是对于女性,如果是属于寒湿的女性长期饮用红豆薏米水,还有可能导致女性朋友痛经、宫寒等严重后果。所以在祛湿前一定要分清自己到底是属于寒湿还是湿热。那么如何分辨呢?
寒湿证:
主要是阻滞阳气的运行,引起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临床表现为: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黑、发暗、发白,口腔反复出现溃疡,口嗅等。脸上爱长痘和斑,身上易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湿热症:
湿热是热病的一种,症状可见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痢疾等病症。临床表现:舌苔黄腻、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肢体沉重,便溏不爽。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
湿热在关节与筋脉处,则表现为局部肿痛;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等。
寒湿和湿热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

祛湿热一般用红豆薏米汤或粥
1、注意上述所指的红豆是指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稍扁,它们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用错也会影响效果。
2、煎煮方法上,由于薏米寒气较重,直接煮会伤脾,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先将薏米炒一下,等炒黄后,再与赤小豆一起浸泡半天后,再煮,否则很难煮烂,因为薏米和赤小豆都比较硬。
祛寒湿那就要换成苍术了
祛寒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苍术泡水,苍术非常便宜。只需要三到五克,放在杯子里,用刚烧开的水冲泡,半小时就可以喝了,喝淡了就可以倒掉。坚持喝一段时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苍术是菊科植物南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其可以“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为运脾药,性味苦温辛烈,有燥湿、化浊、止痛之效,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湿气也分寒热,「湿热」和「寒湿」的治疗大不相同,千万别选错了!
熬夜、天天看电脑、长痘痘、脸上出油、身困乏力、舌苔黄腻,这是湿热体质。清热利湿是正治!
体内正常的水分如果不能被身体所利用,就会转化为痰饮水湿,而湿气是最常见的,也是咱们老百姓最熟悉的。
身上好像穿了一件湿透的衣服,沉重的迈不开腿!这是湿气重的普遍现象。
当湿气加上湿热后,就会出现这两大类症状的叠加!
这种情况下如果症状严重的话,需要辨证论治,对证用药。
如果不严重的话,平时可以用茶饮来代替治疗。
说起湿热的治疗,很多人都会想到红豆薏米茶,这是治疗湿热的没错。
也有人管这个叫赤小豆薏米茶。有人就迷惑了,说薏米祛湿大家都知道,但是这红豆和赤小豆有啥区别呢?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
红豆:粮食。可以健脾和胃,利水渗湿。
赤小豆:药物。能够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从这个角度来看,赤小豆的力量要大于红豆,这也是为啥赤小豆是中药,而红豆是粮食的原因。

在临床上选择茶饮的时候,建议红豆、赤小豆和薏米三者一起入茶,因为赤小豆和薏米相对寒凉,能清热利湿。所以对脾胃难免有些影响,此时如果加入红豆这味粮食,就能够起到顾护脾胃的功效。让红豆薏米茶不至于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伤损到脾胃。

刘渡舟:三黄泻心汤-专灭三焦各种实火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

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的病机、病位、病性、主要脉证、治则与方药概括无遗。
尽管如此,我们在临床中,想要灵活的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还不够。
今天,整理了中医学家刘渡舟老先生临床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5种临床常见病医案及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鼻衄案
孙某,男,62岁。
经常性鼻衄,达6年之久。

近日鼻衄又犯,出血量较多,伴见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质发紫,舌尖红赤,脉弦数。

此心胃火炽,上犯阳络,当泻火气以安血络。
处方: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沸开水泡渍,代茶饮服,一剂而愈。
二、齿衄案
刘某,女,30岁。
齿衄半个多月,心烦,夜寐多噩梦,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以泻心火为先。 处方: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
二剂。 服药后小便黄色加深而味浓,随之衄血明显减少。 此热从小便而去,改用清胃滋阴之法。 生石膏15克,知母9克,竹叶10克 粳米10克,玄参12克,生地10克 龙骨10克,牡蛎10克,炙甘草6克 四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 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的病机、病位、病性、主要脉证、治则与方药概括无遗。 但是,临床辨证时,仅仅据此还是很不够的,往往需要参考一些其他症状,如火热邪气上扰,多见心烦,或衄血、吐血、咳血等; 火热邪气迫于小肠则小便黄赤; 火热痞塞心下,影响胃肠气机不利,可见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 此外,舌质红绛,苔黄等也常可见到。 如果能综合多方面的火邪表现,结合主证主脉,则可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本方对于火热邪气引起的出血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治疗血病的第一张方子就是此方。 但是,唐容川使用的是煎煮方法,与《伤寒论》的沸水泡渍法不同。 《伤寒论》要求“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取药物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而不取其苦泄之味以防直走胃肠。 唐容川用煎煮法,是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的“泻心汤”而来。 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剂量与大黄黄连泻心汤都一样,但仲景用煎煮方法,要求“顿服”,来治疗由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吐血、衄血,目的在于取其味厚力大而清泄血分之热。 所以,虽然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煎服法不同,则其效应也各不相同。

三、牙痛案
吕某,男,54岁。
与妻子争吵之后,火气上攻,牙痛腮肿,吟痛之声闻于房外。
视其牙龈红肿,舌质红而苔黄,脉弦大有力。询知大便已二天未解。
处方:
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9克
沸水泡服,一剂后大便日泄4次,牙痛立释。
四、惊狂案
某司机患精神分裂症,十多天昼夜不眠,惊惕烦躁,怒目视人。
病从气恼而起,气火充斥三焦,大便已六日未解,口中臭秽。舌苔黄厚,脉洪大。

服大黄黄连泻心汤剂,平平无奇; 又服一剂后腹痛欲泻; 待三剂服尽后,大便泻下较多,烦躁虽有减轻但仍处亢奋状态。 于是增加大黄剂量至15克,药后大便畅泻,夹黏滞物甚多,顿时便觉神疲思睡。卧于床上熟睡二天,醒后神志清爽,已复常态。 【解说】 大黄黄连泻心汤,由于组方用大黄、黄连、黄苓三味药物,所以又俗称为三黄泻心汤。本方虽然见于《伤寒论》中,但很可能由伊尹所创制。 在医学史上,伊尹是中医最早的方剂学著作《汤液经》的作者,所以后世医家将本方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用本方治疗疾病的医家是西汉的淳于意,用其治疗中下俱热的“涌疝”证,这在《史记》中有详细的描述。书中将此方称为“火齐汤”(“齐”字通“剂”),因而,三黄泻心汤很可能就是专门治疗火热病证的火剂门的主方。 此方传至东汉末年,被张仲景收入《伤寒杂病论》之中。 到了宋朝,《和剂局方》明确指出了本方具有泻三焦实热的功效,是火剂中的代表方,可以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 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 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五脏俱热,即生瘄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所以,现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火气内盛,上攻外达所引起的各种火热病证。 五、脱发案 余某,男,42岁。 患脂溢性脱发,每日晨起枕头旁落发成片,用梳子梳头时头发脱落更多,头顶部毛发稀疏见秃,头皮瘙痒难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难闻的臭味。舌质红绛,脉数。 辨为心火上炎,血不荣发。 处方: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 三剂。 服药后小便色黄如柏汁,大便泻利,热从二便而去,从此头皮痒止而发不再落。 【解说】 发为血之余,而心主于血。 心火内盛则血热,血热则不能荣于毛发,发根不固所以脱落。

用三黄泻心汤泻心火而凉血,所以能坚固毛发,这也是不治而治的一种体现。

祛湿,别再迷恋薏米红豆了!

不少人去看中医时,舌头一伸,总是被说:“有湿气。”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同学们,中招几率更高。有湿气怎么办呢?当然是要祛湿,一说起祛湿,很多人马上想起薏米红豆,天啊,真为你们担心!

先来讲一讲:什么是湿气

湿气,水液代谢产物,中医分为水、湿、饮、痰。湿气的特质:性属阴寒,易伤阳气,其性粘滞,阻滞气机,缠绵难去。

简单来分,湿气有两个来源。外湿和内湿。外湿来源于外界气候,所以沿海城市者,体内多湿气。至于内湿,主要来源于脾虚,脾胃虚弱之后,不能够运化吃进去的食物,这些没有被运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生成了湿气。 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怎么祛湿才正确?

物理学中,关于水汽蒸发速度的三个决定因素:气温,气流,面积。祛湿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在中医理论里,“气温”对应“温法”,“气流”对应“理气法”,“面积”对应“发汗法”。

【温法】湿气性属阴寒。《内经》说:寒者温之;《伤寒杂病论》说: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说明,温法是治疗湿气的根本大法。

【理气法】人体内气走得不顺,容易生湿气。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祛湿,要理气,要让全身气血通畅。

【发汗法】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让湿气,通过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

那么,为什么说“祛湿别再迷恋薏米红豆”?

我们来看红豆薏米粥属于上面三种的哪一种呢?都不是!

祛湿要温,红豆和薏米都属微寒性;祛湿要理气,但红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药物会影响气的运行;祛湿要发汗,公众号名医养生只做最新最专业的养生知识。红豆和薏米都不能发汗;另外,祛湿还要健脾,炒过的薏米才能健脾,因为炒用能够减轻它的寒性,但红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

有些人可能不服气了,会说“我一直喝薏米红豆啊,祛湿效果感觉挺好啊”。湿气其实也分很多类型,有一种类型是湿热,喝了寒凉的薏米红豆,把湿气热气压下去了,仿佛症状减轻了,但实际上,把脾给伤了,脾胃的正常运作,运化食物,是需要阳气的,而寒凉的食物和药物,会损伤阳气,所以这类人对湿气的抵抗能力是越来越弱的。

不过,巧搭配,薏米红豆不但能祛湿还能健脾

红豆和薏米,本身的确具有祛湿的功效,但真的要祛湿,必须要跟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药,搭配起来才行的,搭配什么好呢?芡实!

芡实性平,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除了搭配芡实外,红豆也要换成赤小豆,薏米红豆祛湿的方子来自中医,但中医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较强,而红豆主要供食用。

芡实、赤小豆、炒熟的薏米三者搭配,既健脾又祛湿.

中医专家指出,按摩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法,常刮身体4大祛湿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祛湿别再迷恋薏米了,比薏米祛湿强十几倍的是它!

春夏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很容易被湿邪盯上,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湿气重了,人会怎样?

1、会长残

湿邪是让人变丑的最大因素,另外两个变丑因素是痰湿和淤血。

这三种情况越重,外形越容易呈现一种“浊”的状态。

广东地处岭南,全年有3/4的时间都是湿热气候。在湿热的天气里生活久了,人会更容易变黄变黑、皮肤油腻、毛孔粗大、没有光泽、背部长痘、脸上色斑等。所以大部分人变丑,是从湿热体质开始的。

2、会长胖

你身边是否有一些人,喝口水都发胖,怎么减肥都瘦不下来。

究其原因,都是湿气重导致的虚胖。

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容易脾虚,导致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湿气就会在体内大量的堆积起来。

水湿和脂肪堆积在下身腹部、腿部,就会让人看上去胖、很胖、更加胖!

3、生百病

中医湿病论治学中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会诱发脾胃、肝胆甚至心脑方面的疾病,停留在任何脏腑都会出现不适症状。

如果不及时祛湿,湿邪危害人体健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些慢性病元凶,更有可能导致风湿等极难根治的顽疾。

所以,中医说“湿气不除百病生”。

湿气体质自测重点看舌象

❶. 总觉得身体沉重,浑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铅;

❷. 满面油光,毛孔粗大,易长痘痘、脓包;

❸. 舌苔很厚,胖大舌、齿痕舌等;

❹. 大便黏腻,马桶总冲不干净;

❺. 体型肥胖,大腹便便。

胖大舌

齿痕舌

如何正确祛湿

一说到祛湿,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

像薏米红豆水、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都喝了不少,然而并没有多大用途。

中医认为,祛湿要通过三法:

01

温法

湿气性属阴寒。《黄帝内经》说:寒者温之;《伤寒杂病论》说: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所以,温法是治疗湿气的一种根本大法。

02

理气法

人体气行不畅,易生水湿。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祛湿,要理气健脾,要让全身气血通畅。

03

发汗法

人体面积最大的是皮肤,让湿气通过皮肤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

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属寒凉的食物,经常食用容易伤人的阳气,让人对湿气的抵抗能力也越来越弱。

红豆,主要供食用,健脾祛湿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祛湿别再迷恋薏米红豆了

不过,薏米红豆搭上芡实,不但能祛湿,还能健脾,效果比单用薏米好。

芡实——水中人参

芡实为睡莲科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南方常见,又叫“鸡头米”。

生长在池沼湖泊中,和莲藕、茭白、水芹、荸荠、茨菰(慈菇)、莼菜、菱八等植物并称为“水八仙”,有着“水中人参”之称。

为什么芡实祛湿最厉害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

具有抗衰延年,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固肾益精,除湿的功效。

天气湿热,极易损伤脾胃功能。脾为湿困,运化失司,轻则食欲不振、胃口不佳,重则受纳不快、腹胀腹泻等。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可调整脾胃功能,补益脾胃,让脾胃获得动力;又能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

对于人体来说,芡实既给力,又加油,任何季节食用都很适合。

芡实怎么吃效果最好

1、芡实赤小豆薏米茶

赤小豆和薏米,都能祛湿,若加上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芡实,祛湿效果会大大增强!

做法:先把薏仁炒到发黄,之后和芡实、赤小豆一起浸泡1小时左右,加水煮沸后。再用中火煮一小时后放温就可以喝了。

2、莲子芡实汤

芡实和莲子,两者搭配,除湿补脾,再加点别的食材,那就是祛湿不可多得的食疗方。

做法:莲子芡实水泡洗好,姜切片,猪腱肉切件,猪肋骨飞水待用。取一汤锅,加入适量的水和所有材料,先是大火煲1小时。转小火煲1.5小时左右,煲至汤色浓浓的,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3、山药薏米芡实

山药薏米芡实三者合用,可以调养脾胃并去湿。

做法:薏米和芡实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山药去皮,切成薄片,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将浸泡好的薏米,芡实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大约30分钟。倒入切片的山药,继续煮20分钟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