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平台的核心是什么?为甚么我要选择它

怎么判断一家政府平台是否真城投平台呢?
很简单,看它的收入、经营性现金流入是来自于政府,还是来自于市场。
或者说,这个企业的客户,是政府还是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有些企业虽然也被称为平台,但并不是城投。例如高速公路企业、轨道交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初期(建设期),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和融资,但是这些资金是投资性现金流,不是经营性现金流。最终他的收入是来自于市场的,客户是市场上的主体,不是政府。这类企业被叫做国企。
城投:做的是公益的事,收入只来自于政府、不来自于市场。是界定城投最重要的标准。
还有一个比较难界定的行业是——园区。最常见的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投,其股东一般为XX开发区管委会。
对于园区,有个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按照上述城投的标准来界定。
对于早期的、建设期园区,其收入基本来自于政府回购和土地出让,客户是政府。所以是非市场化的,划为城投,按城投的套路来看。对于后期的、成熟期的园区,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的房产租售,客户是园区内企业。所以是市场化的,划为房地产,按房地产的套路来分析。但也不能全按房地产的思路,还要着重考虑区域垄断因素、政府的支持。不过,评审的园区企业中,几乎所有的都可以清晰地划为城投。成熟的园区企业极难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成熟园区企业无需建设,融资需求较低的原因。
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对城投的界定已经清楚了:做公益的事、收入只来源于政府。
怎么评审城投的风险呢?七大看点帮您理清城投风险点:

(一):股权结构

第一,要看控股股东是不是政府。
有的融资人,其控股股东不是政府,而是城投公司。
如果说政府是父亲,那城投公司就是儿子,城投公司的子公司就是孙子。
首先要确定,融资人是儿子,还是孙子?
这很重要。
试想:在父亲那里,是儿子有话语权,还是孙子?
第二,要看控股股东的行政级别,这是城投行政级别的根本标志。
控股股东可能是省政府、市政府、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这就标志着不同的行政级别。
级别越高的政府,能控制的财力自然越多,违约可行性越小。套用一句俗话,城投公司的信用是“拼爹”来的。先在市场上出现的城投公司多以区县级为主,极少数市级平台出面融资。
第三,要看控股股东,不是参股股东。
城投的级别要根据控股股东确定,不是参股股东。
看亲爹,不能看干爹。
第四,要看是谁是政府的哪个职能部门?
常见的有三种:政府本身、财政局、国资委。
政府本身作为股东的,比较让投资人放心。
后两者相比,笔者更偏爱财政局作为股东的城投。这纯粹是笔者的主观偏见。因为在笔者的尽调生涯中,基本上只有财政局旗下的城投才能轻松安排对财政局的尽调。对于其他城投,看到其对安排财政局访谈的为难情绪,笔者忍不住脑补其找财政局协调资金会是什么情形。
第五:扩展调查—这个爹有几个儿子?
儿子越多,单个儿子获得的资源越少,这是朴素的道理。

(二):政府实力

第一,要看控股股东政府的实力。
控股股东是区,那就看区的实力,不是市的实力。
控股股东是园区,那就看园区的实力,不是市的实力。
奇怪的是,如此简单的方法论,却总被质疑。不知小伙伴们是否也有同感。在这里提一下笔者碰到很多投资者跟我说:我除了我所在地区的项目哪儿都不买,我想说难道只有你在的地方是共产党执政,全国只有您在的地方经济最好吗?投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看实际数据,项目具体情况,而不是因为我生生活在这里,项目延期了就会因为我是这里的人,政府平台就把资金先对付给您。城投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府,经营收入也是来源于政府,城投资金也是统一调配的。
第二、地区债务率
政府债务率的计算公式为:
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负债+地方政府对外有息负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该指标越高,说明地方政府的负债越多,还债压力越大。
第三、看财政规模。
财政数据中,笔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数据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旧称:一般预算收入)。因为其主要的构成科目是税收收入,是当地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
第二个重要的数据当属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主要的构成科目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有土地业务的城投,还需要把这个指标与该城投的土地业务收入规模对比。

(三):经营模式

城投企业的经营很简单,就两件事:工程建设和土地开发。
但表现形式却很复杂。
比如工程建设,有代建的、BT的、说不清楚的……
比如土地开发,有具备土地证的、没有土地证的、土地证是储备土地的……其中涉及的合规性以及政策文件更是一团乱麻。
其实,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应该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简单的本质。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什么?
其实前文已经说过,“拼爹”啊,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
所以,看城投的经营模式只是手段,目的是判断其经营是否依赖政府、能否挂钩政府信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营模式的各种表现形式都不重要。
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钱从哪里来。
无论哪种业务模式和表现形式,看钱就够了。看城投企业怎么筹钱、怎么花钱、怎么收钱——尤其是向谁收钱,完成一个钱的循环。
钱才是本质,各种业务模式的产品只是钱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四):政府欠款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
政府欠款越多,越能体现城投企业替政府融资的本质属性,越能挂钩到政府信用。
反过来,如果一个“城投企业”,没有一分钱的政府欠款,你能相信它是城投么?它自己都不好意思叫城投吧。
另外,从城投的资产角度来看。
城投的资产有什么?主要的大概有三类:代建工程、土地、政府欠款。
而前两类资产,都还没有变现(变成金融资产)!只有政府欠款,是已经变现(变成金融资产)的债权。
所以,政府欠款是城投企业最优质的资产。
政府欠款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表内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表外的未实现补贴。前两种看报表科目明细,后一种看政府补贴文件。

(五):政府支持

政府对城投企业的支持,反应了该城投在当地的地位,继而关联政府的偿债意愿。
常见的政府支持有:补贴收入、注入资金、注入土地、注入股权。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产业化、市场化、非公益化越严重的城投,距离政府信用越远。

(六):同业授信

轻飘飘的一张同业授信表,其实是风险审批时的重要参考。
里面的信息量很足:
有多少金融机构认可该企业?其中多少银行、多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金融机构越少,说明低成本融资越少,企业风险越高。
单家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对企业的授信规模多少?
该企业授信总规模多少?
那么,为什么同业授信表如此重要?
因为城投企业的偿债主要依赖融资,工程代建也是需要先行融资。 

(七):债券发行历史

发债的城投企业已经有2000家以上。对于任一家金融机构,单一行业有2000家以上客户,已经足够了。
此外,如今债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债券已经是优质企业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
所以,同等条件下,有债券发行历史的城投,信用资质自然高于无历史的。
总结

从审批经验中发现:好的城投,应该是—高、大、纯、良。 

1、高

指行政级别高和公司级别高。越高,信用越好。
行政级别,即城投所依托政府的行政级别。常见的政府级别从高到低的大致顺序为:省、地级市、区县、普通园区(指经开区、高新区等普通开发区,不含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乡镇。
公司级别高,指的是公司与股东政府的股权距离。说白了,是政府的子公司?是孙公司?还是孙子公司?
最能继承政府信用的,莫过于嫡长子。

2、大

指四大:区域经济实力强大、所依托政府财政实力强大、城投业务规模大、城投资产规模大。

3、纯

第一,指城投业务纯粹(收入来自财政),没有杂质(收入来自市场)。
常见的城投各类业务,从纯粹到杂质大致排序如下:
(1)公益性的:基建政府回购、土地整理政府回购——土地招拍挂出让——保障房回购
(2)半公益的:公交——水务——供热——燃气——电力
(3)市场化的:房地产(包括保障房出售、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建筑、贸易、担保等。
第二,指城投的交易对手纯粹,最好是只有政府,没有其他企业。
通常体现在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明细中。从纯粹到杂质的排序是:
高级别政府——低级别政府——国企——民企——个人。
归根结底,城投是依赖政府才有的信用。纯粹的,才让人放心。

4、良

指信用记录良好、银行授信良好、资产质量良好、盈利记录良好。
信用记录,小伙伴们已经很熟悉征信系统了,要求没有关注、逾期等异常情况。小伙伴们可能不熟悉的是最高法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最高法的官方网站可以免费查询。
银行授信良好,两个关键词:
第一,银行。是银行,不是信托、不是资管、不是融资租赁。如果一个公司银行融资少,负债主要来自于信托资管融资租赁,那也就呵呵了。
第二,良好,指的是信用贷款占比,或者说是非抵押质押贷款的占比。能拿到信用贷款,是一个公司信用的最好证明。
资产质量良好,主要指城投资产的质量。
例如:应收账款背后有没有签署协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有没有回款计划?土地资产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是储备地、划拨地、还是出让地?是工业用地还是商住用地?有没有土地证?是否缴纳出让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