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普及|挫折心理的调节
▼
本文节选自王伟、林信洁老师主编书籍《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手册》第三章 公务员的亚健康心理与调节
第二节挫折心理的调节
人的一生会遭遇不少挫折,这些挫折主要是工作挫折、生活挫折、人际关系挫折和心理挫折等。
一、挫折心理概述
(一)构成挫折的要素
心理学认为,挫折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其目标不能实现或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消极的情绪体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个人的需要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总会有一些需要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体会着挫折所带来的难过和痛苦。
1.挫折产生的环节
(1)由对人们有目的的活动造成干扰的情景状态或条件造成的刺激。这些刺激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多数是社会事件。
(2)对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
(3)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面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错误的归因和评价将使挫折的心理反应更加明显。
通常我们认为挫折情景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了人的挫折体验程度。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只有当挫折情境被个体感知时,才会在个体的心理上产生挫折反应。如果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并不认为很严重,那么,也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只产生轻微的挫折反应。因此,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直接决定了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
2.构成挫折的要素
(1)有行动动机、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例如,人为取得晋升机会而努力准备。
(2)有具体实施行为。个体所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运用一定的手段,为满足需要、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需要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明显的挫折情境。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但通过改变行为克服阻碍达到目标,或阻碍虽不能克服但能及时改变目标与行动方向时,也不会产生挫折。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只是尝试而没有达到目标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个体对目标受阻有明确认知,并明显感受到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个体在认知到自己受挫折后,随即伴随有焦虑、恐惧、紧张、愤懑等情绪。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引起人的心理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那些让动机或需要不能得到实现的外部环境因素。它既包括人的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和虽然能够克服但因疏忽、时间精力顾不上造成的损失,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对人的限制等。
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个人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及健康状况与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或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导致不能胜任某种工作或某种动机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挫折。个体的需求、动机、性格等心理特征也可导致活动失败、目标无法实现,从而产生挫折;而心理承受力差,抗挫折能力低,是挫折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3.管理因素
组织管理中,岗位设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工作目标定的太高、制度不合理不透明,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挫折;人际关系紧张、不协调,也可以导致人们产生挫折。研究表明,职员离职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与其直接领导的相处出现了问题。这就告诫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认真分析职员挫折产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书目前尚有少量存货,有意购十本以上者八折优惠,欲购买者请扫描添加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