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朋友,80后,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现在一家外企从事中层管理的职务,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脸蛋好,身材佳,夫妻和美,孩子可爱。
在我看来,她这样一枚成功女性,胜利夺得职场和家庭两块红色根据地,应该算是人生赢家了。
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从此就安心的躺在已经获得的幸福里。
因为自己是一枚凤凰女,从村里走出来有多么不易,也看到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的人心炎凉,所以更加理性,更加较真,觉得少年的愿望还在橱窗里躺着,多有不安。
因此,也给自己带来了过大的压力,按照她的话说,每天起床叫醒她的不是闹钟,而是来自一枚油腻中年人对未知人生的各种设想。
然而,她还是想错了,真正叫醒她的其实是清晨照镜子,在头上发现的两根白头发。
白头发对她来说,已不是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了”。却是,还有太多的生活尚未能体验,而时间对她来说,确是越来越不够,越来越稀有了。
那个拔掉把头发的清晨,她内心的惶恐也一并喷薄而出,在工作的瓶颈里怎么都绕不出来,在琐碎的家庭事务里,透过重重迷雾,看到了最初的自己。
老公体贴,打了一辆飞的,便拉着她在美利坚一号公路太平洋悬崖的岸边,看蓝色的浩瀚大海,听海浪冲刷岩石嘶吼的声音。
她感念自己是多么渺小,生命珍贵却又短暂,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与不必要的人和事上较真,从此,眼开了,心宽了。
从美利坚回来的那天晚上,她说自己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职场圈,站在中间回望,清楚的看着人的“善”“贪”“爱”“痴”“怕”。
然后,更加清晰的告诉自己,要这样,不要那样的活着,当“厌弃”的念头涌上心头,警觉的发现原来这是自己的不足。
于是,她们全家踏上了赴美求学的旅途,虽然现在她还没有完全融入“who care,I don’t care” 的生活,但是也在慢慢趋向更好的自己,趋向更好的她们,向着那束光。
最近看了《至爱梵高》,内心百感交集。
突然回想起《神秘博士》里梵高走进了时光机器,立定在21世纪的博物馆,在那里,他看到了摆满自己作品的展厅,以及世人的赞誉和欣赏。
眼前的情景,让这位孤独的天才第一次看到了希望和温暖,眼泛泪光。
可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童话。
梵高从小不被父母认可,有生之年只卖出去了一幅画,一辈子靠弟弟支援,被邻居讨厌,被排挤驱逐,孤独、不受理解,加上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死在狭小的旅馆里。
他在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孤独,可也正是因为这份孤独的分量和力量,才成就了他敏锐的感知和鲜明的表达。
他28岁开始画画,八年就能画出800多幅经典作品,几年之内就成为了艺术家。
他孤独,彷徨,流离失所,可正是这种超脱于人群之外的状态,使他得以永远不臣服于失控的世界,自由地追逐繁星。
他相信,人的精神是永恒的,珍贵而美丽的。灵魂在死后将脱离肉体,获得永存,就好像天上的繁星,永远地的瑰丽闪烁供世人瞻仰。
如果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生学习、工作兢兢业业,结婚生子,最后老死,他会迎来三重死亡:肉体上的死亡,社会上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就像《寻梦环游记》里那样,如果不被现世中的人所铭记,将彻底地永远地消失。
而他一生所承受的,也恰恰是一道道光,指引着他做那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人人都渴望完美,虽然人人都知道完美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东西,却也心甘于这样的诉求,节节努力,有收获,也有溃败,有笑脸,也有沮丧。
可是,所有一眼看上去的完美,在目光不及之处,不知道要用多少辛酸砌成。可也正是因为这些辛酸和不完美之处,才给了我们前进的余地和上升的空间。
在日本,有一项手艺叫金缮。就是把碎掉的瓷器,重新粘合,用金漆装饰。一件瓷器,尽管破碎过,一文不值过,却因为匠人的用心修补,把伤痕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印记,将换新的生命力。
我们用金漆一点一点去填补那些缺憾,将自己不完美的人生做成一件艺术品。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相信,在裂缝处,一定会有光透过来。
晚上,躺在床上听复旦大学女教授“自信、优雅”的演讲视频,她说耶稣和苏格拉底完美吧,但是还是被人弄死了。
他们的人设多么完美,可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们,想要他们消失。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大的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不管你是致力于做让自己喜欢的人,还是让别人喜欢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还有那么多人不会喜欢你。
但不同的是,做让自己喜欢的人,你从内在散发出来的气质、自由,不断促使你更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从而更加喜欢自己,便会不断散发光芒,便会不断吸引那些自成光芒的人。
我深以为然。
刘喻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成长的路上,常常有挫折,不垂天眷,不得天怜,周围充斥着诸多遗憾和沮丧,也常常会感觉被困顿包围。
然而,成长的过程就是要一片一片把那些破碎不完整的自己重塑粘合。
把自己当成一件碎了的瓷器,小心怜爱,精心修复,仔细涂漆。
自成光芒。
上篇:生活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