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场岗位变少了?
基于多变的市场环境或个人诉求,很多朋友都面临着求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市场的岗位变少了?作者是很直观的感觉,也希望有朋友能提供相关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所以在这里尝试梳理一下市场岗位缩水的原因,同时欢迎专家拿数据拍砖打脸。
(选择市场岗位是不是掉坑了?)
想了解原因,就要了解市场是干什么的?这个岗位或者说这个部门包含哪些职能?首先市场营销就是挖掘需求并满足需求的过程。关于市场部作者直接copy百度百科的定义:一个专业和健全的市场部应该具备强大的市场调研功能和能力。市场部是一个企业中营销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企业的营销组织由市场部和销售部组成。按职能划分,市场部负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销售部负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物理距离。
(市场到底是干嘛的?)
有一点像上个世纪的产物,除了生产团队,业务团队只被区分出了市场和销售两个部门,但是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我们再来看看市场部的职能,百科中直接列出了15条:
1) 制定年度营销目标计划。
2) 建立和完善营销信息收集、处理、交流及保密系统。
3) 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的调查。
4) 对竞争品牌产品的性能、价格、促销手段等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5) 对竞争品牌广告策略、竞争手段的分析。
6) 作出销售预测,提出未来市场的分析、发展方向和规划。
7) 制定产品企划策略。
8) 制定产品价格。
9) 新产品上市规划。
10) 制定通路计划及各阶段实施目标。
11) 促销活动的策划及组织。
12)合理进行广告媒体和广告代理商的挑选及管理。
13) 制定及实施市场广告推广活动和公关活动。
14) 实施品牌规划和品牌的形象建设。
15) 负责产销的协调工作。
接下来我们梳理一下这15条,也就分成了下面这些:
制定市场规划及销售预测
市场调研(用户调研、竞品调研)
制定产品计划
制定营销计划
制定产品价格
制定渠道计划
促销活动计划
媒介管理及广告投放
品牌活动及公关活动
剩下没提到的是比较rountie的工作,那对应的常见岗位(不区分管理与执行)也就是:调研、数据、品牌、媒介、公关、策划、活动、文案、设计等,一些定调、定性、定价之类的拍板工作一般会交给管理层处理,估计写到这里,部分小伙伴就看出门道了。
(媒介变迁对影响市场团队职能)
下面说作者的思路,分成以下三点,但其实前两条也是为了说明最后一条的条件补充:
1.媒介变革、费用缩水:
市场团队的品牌、媒介、公关三个岗位都比较依赖广告投放,所以大家也经常把市场视作花钱的部门,我们看广告市场的波动就会反映出这几个岗位的波动
(1)因为大环境遇冷,企业投放费用缩减;
(2)或者是企业削减品牌费用,投入更多效果广告以此带来更多销售线索、下载安装、新增用户、购买转化等;
在卖方市场的时代,不需要市场也能轻松把商品卖出去,比如贩运私盐;
在前买方时代,基于媒介的局限,信息极度不对称,广告投放就是相当有效的转化方式,比如秦池酒业当年的案例;
在供给充裕且信息逐步对称的当代,谁会经常做品牌广告投放?
l 短决策高频品类巨头投放,比如快消品可口可乐;
l 新兴品类快速进入市场,或市场快速增量阶段,比如新闻客户端、电商都在崛起阶段大量投放;
l 高毛利品类持续教育市场,比如宝马;
更多的企业在传递品牌、教育市场的时候也希望传递为什么要选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我?为什么要现在?这种灵魂三问。也是包含了销售转化的诉求在里面。
所以在过了消费市场野蛮生长的阶段,很多企业一般不会常年投入大量品牌费用,这与早年的媒介环境息息相关,媒体碎片化同样打破了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媒介会随着互联网和用户的注意力进行持续的去中心化过程。
所以围绕着品牌开展的市场活动有部分消解的现象,品牌相关岗位会更加专业,而非品牌相关的市场岗位会有变化,第三段再做展开说明。
(义务教育带来的脑力劳动持续普及)
2.脑力劳动广泛普及:
脑力劳动的持续普及有几个背景:
(1)我国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2)我国的改革开放消灭了一部分人对铁饭碗的幻想
(3)我国加入世贸加剧的市场竞争
之前的大国企在生产关系层面有着巨大缺陷,如果不需要自负盈亏,那么大家就很容易选择混吃等死,这时候大家变成了理性经济人,因为个人付出最少,收益最大。所以引入多劳多得的市场经济,才能释放鲶鱼,满足资本的逐利属性。在企业层面,占领市场&获得盈利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早年的业务团队,市场的大脑地位一枝独秀,需要分析、预判、指导业务开展,接下来是层层销售网络的布局,并不是说这些变得不重要了,而是经营观念、管理观念产生了本质的变革,也就是竞争加剧带来的自身进化。不能教条依靠传统的4P理论,生产好产品、制定好价格、铺设好渠道、做做促销就等着用户上门了,这也是刚才说的市场结构的变化,供需关系改变了,市场地位也就改变了,市场营销有一个经典的概念叫做:价格不是由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大家更直观的感受是地位也是供需关系决定的,所以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关于甲方乙方的话题。
既然供需关系改变了彼此的市场地位,那么业务团队必然需要适应新的市场地位,不断地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于是90年代也产生了更加聚焦人本精神的4C理论:我要服务哪些用户?用户愿意花多少钱买我的产品或服务?用户在哪买更方便?我要怎样与我的用户沟通?
思考的问题变化了,思考的程度深入了,大家都要考虑如何帮助企业盈利,继而必然催生下面第三个观点。
(专业分工是发展的大趋势)
3.业务分工持续细化:
从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工的逐步变化分层,在企业经营层面也是一样,需要把这些持续动脑的岗位变得更加独立化、专业化,这里仅做部分举例:
媒介管理:过往负责维护广告供应商,做媒介投放,现在非品牌部分拆分成渠道运营,另一部分得益于内容制作门槛的降低以及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进程,一部分媒介职能转到了自媒体,叫做自媒体运营;
活动管理:过往负责活动策划&执行,现在一般转为活动运营,由于企业之间合作更加频繁,一部分跨界活动转变成商务拓展(合作方向);
文案策划:一部分精于活动,转向活动运营,一部分擅长生产内容,转向了内容运营或自媒体运营
数据分析:当前的数据分析常用到SQL/Python/R等,叠加算法类的影响,所以现在大量的分析师成为了开发人员;
市场调研:用户调研一般转到了用户运营,产品调研一般转到了产品运营
设计:很多公司基于成本会把平面设计工作交到UI处协助处理,而UI和UE经常归属产品团队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过往市场部架构内的岗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职能归属到运营部,也包含转到商务、产品、开发等方向的岗位,所以在很多企业市场核心职能只剩下了品牌和公关,在意这两个方向的企业又经常会单拎出来成立团队,或者同样置于运营部之下。
综上:
被解构和重构的是市场部,而市场部过往包涵的岗位可以说是迭代进化了,综上,市场的岗位并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加独立化、专业化了,如果你有对应的岗位技能,隶属部门和抬头也许对你来说压根就不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