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饮食要顾护脾胃避免滋腻
目前正处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医生认为,这个时期大家更容易感染暑湿之邪,患上胃肠疾病,而“胃肠不好,百病乃生”。因而在三伏天中,大家的饮食更要顾护脾胃避免滋腻。
据了解,古人把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日,从“初伏”到“出伏”共30天,有时是40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称“三伏天”。三伏天高温潮湿多雨,民间传承有众多养生习俗,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环境日益恶化、生活节奏无常的今天,法于自然的养生之道,对指导我们的健康生活有重要意义。
三伏天切忌“贪凉”
专家提醒大家应警惕夏季患上肠胃炎。据介绍,从中医的角度讲,脾属土,喜燥恶湿。夏季气候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乏力,泄泻,水肿等症状。在此气候条件下,若饮食寒凉无度,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因此,夏季勿贪饮冰寒之食,以免造成“寒湿困脾”。
此外,夏季高发的急性肠胃炎多为细菌性肠胃炎,夏天食物易腐烂,而人们喜欢食用生冷食物,造成细菌感染为患病主因。从此角度分析,大家也应注重饮食卫生,勿过度“贪凉”。
夏季“清补”顾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北方入伏日吃凉面,配菜西红柿、大蒜,有清暑降温,健脾和胃作用。三伏天为“长夏”,为脾所主,当健脾、清心。专家说,夏季炎热,人体出汗多,丢失的水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多,需从饮食中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因此,饱含充足水分与营养的汤水,实为夏季以食养生之首选。
专家提醒,夏季食补应以清补为主,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特别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滋腻。值得注意的是,进补的食物应以有清热化湿、清心补脾功效的为主,最好选择偏于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如西洋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等,也可配上夏季常用的菊花、金银花、绿豆、莲子、薏苡仁等。
除了注意食之有道,专家说,夏季阳气旺盛,宜晚卧早起;着装宜“宽松透气”;运动保健,以室内、轻运动为主;不要长期处于闷热潮湿环境中,出汗后不要马上吹空调,晚上睡眠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感染暑湿之邪。
冬病夏治与体质养生
据调查人群中以亚健康状态人群占60.63%,九种体质中平和质占41.8%。偏颇体质以阳虚质和气虚质在冬季易发疾病或冬季症状加重。所以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祛寒的治疗手段,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扶正祛寒,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缓解或控制疾病发作。
专家介绍,三伏天灸疗法是冬病夏治的一种好方法,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适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治疗疾病包含:顽固性哮喘、小儿哮喘、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膝骨关节病、肩周炎、冻疮、风湿性筋骨痛、痛经等。具体方法有外治法:灸法、中药热敷、中药浸泡、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内治法: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其他:饮食调理以药膳为主、体育锻炼、气功锻炼等。【整理摘编:时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