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菜故事】双城粉记
为深入挖掘整理赣菜历史文化,加强赣菜美食背后历史典故的宣传,弘扬赣菜文化,做大赣菜产业,省商务厅开展“赣菜故事”征集活动并将陆续刊发相关征文(此刊发不作为后续评审依据)。
双城粉记
刘国昕
民以食为天。一座城,一城人,假如在吃食上有同好,即使他乡邂逅,也很快能互认为乡党。甜酸苦辣,个中滋味,唯有同在一座城市浸濡多年,方能一见就形成默契。小吃尤甚,就像一根文化脐带,维系着城市的精神。
我生长的小城,土著不多,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朋友见面多用普通话交流,就连街头引车卖浆者都能操上几句《新闻联播》的腔调,以致外地人到此常有不知置身何处之感。于是,小城在吃食上也是兼容并包,说味重,辣咸又比较含蓄;说味淡,甜酸又不致发腻。
就拿“南站米粉”来说吧,据说是小城南站的铁路职工最早做出来的,也最为正宗,故有此名。南站一带的铁路职工多来自川黔地区,他们选用小城当地的干米粉(米线),一早就下锅煮至八成熟,然后浸入凉水中,待有客来,便重新入开水锅中烫熟,捞起浇上头天晚上便加工好的汤汁和香葱、芫荽。汤汁是牛筒骨或猪筒骨熬制的高汤,主料有肥肠、牛肉或三鲜(猪肉、木耳、黄豆),辅料有辣椒、花椒、豆瓣酱云云,另有我等不识之物若干。米粉爽滑筋斗,汤汁或酱浓咸辣、或清淡鲜香,一律红绿间杂,汁稠汤宽,大凡尝过者,无不惊乎为天物。因了它的美味,也因了它的价廉,小城人的早餐便多食此物,米粉店便也越开越多,且都冠以“南站米粉”的名头。外地客来到小城,口味重的可吃肥肠粉,爱清淡的可挑三鲜粉,总之,尽可让天南海北的客人到了小城大快朵颐。一碗小小的米粉,不经意间便将小城人的好客、包容尽显无遗。
后来,我来到省城。省城的冬天风大奇冷,夏季则无风燠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省城人口味偏重,嗜辣喜咸,就连吃米粉也是火辣辣地干拌着吃。其基本吃法是,将干米粉煮熟后过道清水备用,吃时则重新下开水锅加热,沥干水捞起倒入加好料的大碗,用筷子将米粉与调料拌匀即可。至于调料,不外乎油盐味精、辣椒酱油,讲究点的还会加点萝卜干、虾子皮,最后再浇点香油、洒点葱花。干拌米粉最大的好处就是做得快,吃得也快,特别方便。当然,吃干拌米粉只能图个肚饱,要想味美的话,那就得再叫上一客瓦罐煨汤。瓦罐煨汤,据传乃省城老城厢绳金塔一带居民首创,因选用土陶罐做炊具,以木炭火长时间煨制而得名。起初,他们多选用肉饼和萝卜做主料。后来者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发明了墨鱼肉饼汤、桂圆肉饼汤、猪心汤、猪腰汤等等,总之,只要耐炖,皆可入汤。于是,凡到省城吃干拌米粉者,就多了一份选择,也多了一份口福。这大概也是南风渐进,闽粤食文化影响所致。
如今,省城的拌粉煨汤与兰州拉面、羊肉泡馍、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等一样,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店门口硕大的瓦罐和旗幡上斗大的“绳金塔”字样。只是故乡小城的“南站米粉”尚处深闺,未有人识。我期待着能在异地一舐乡情,就像小城善待四方来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