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家风传 ——写在《宿松县乡贤文化丛书》(第二辑)出版之际(作者 王宇平)

写这篇文章,我的拟用标题是《“贤人”来自好家风》,但仔细一想,有失偏颇,因为有些贤德之人不一定是家庭教育出来的,而是走上社会后受良好的社会影响而干出了贤良之事;也有的家庭管教严格而出逆子,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儿的。这些,就不需要笔者一一列举事例了。所以思虑再三,“见贤思齐”才更能表达出我要表达的意思。

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对乡贤文化的挖掘整理,继2018年出版第一辑丛书之后,最近又出版了《宿松家风故事》、《宿松新乡贤》、《宿松历代乡贤(续编)》一套三本,为传播“崇文尚德、孝悌慈爱”的乡贤文化起到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丛书编委成员之一,我对丛书爱不释手,反复研读,感觉“有话说”。

良好家风需传承

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提升,首先是家风的好转和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建议全党品读《触龙说赵太后》,领会其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要求大家始终恪守“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案例,多少人就是因为假公济私、以权谋利而跌入了犯罪的深渊!他们有的悔不当初,没有秉承良好的家风、没有坚守良好的家教,然而都悔之晚矣!翻开丛书《宿松家风故事》,有篇文章叫《清白传家》。作者叙述了一家三代清正为官、清白做人的故事。其父亲担任过公社书记、乡党委书记,但面对建筑商“鼓鼓囊囊的信封”,不但不动心,而且是不留情面地命令他拿走;作者自己后来也担任某单位负责人,面对建筑商“只要工程给他做,所得利润两人平分”的诱惑,他严词拒绝,要对方走公开招标程序;作者的儿子在大城市外企任职,并当了要害部门负责人,也是多次拒绝别人的红包。所以作者最后说,人人都说“清白传家久”,他们一家三代做到了,并表示将要把这种清白的家风“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

说得多好啊!

《宿松家风故事》一书,里面的文章很是值得一读,其中有一篇《三“心”在户  世代传承》就很耐看。文章的标题就是作者的家风。哪“三心”呢:作者说就是责任心、孝心和进取心。并说这三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融个人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于一体的。作者的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供职于某集体供销社门市部,面对自己孩子买糖果递过去的2分钱硬币,他小心翼翼地塞进公家装糖果的瓶子里,说是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差,足见其责任心多么强!面对分家时母亲对二哥的偏心,作者奉劝自己的妻子不为此事与母亲争、不与二哥斗,终于做成孝顺父母、亲和兄弟的榜样;在平日的生活中,作者总是要求孩子在生活上知足常乐、在学习和事业上多思进取,时刻保持上进心……

学习好家风、传承好家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本《宿松家风故事》出书的初衷。

历代乡贤需学习

所谓乡贤,就是地方上德才兼备的人。一个人光有道德、有才能算不算乡贤?远远不够!他还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善行。我国自古就有尊崇乡贤的传统,我们宿松县也是如此,徐厉、王祥、罗遵殿……就是此类古乡贤的代表。

说起孝顺,在我国人人都可以说起王祥,他“卧冰求鲤”的故事从古至今都在流传,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我国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首。王祥是三国曹魏及西晋大臣,东晋宰相王导之祖父、书圣王羲之的曾祖父。王祥母亲早逝,汉末为避战乱跟着父亲和继母来到宿松龙湖之滨的上、下湾(今宿松佐坝上下湾),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最后步入仕途的。

王祥是出了名的孝子,虽然继母对他百般挑剔,但王祥对继母的孝心丝毫未减,父母生病,他衣不解带、端茶递水、忙前忙后。一个严冬,继母卧病在床,想喝新鲜鱼汤,三九严寒、冰天雪地,那里去弄?王祥来到湖边,解开上衣、袒胸露背,伏在冰上,用体温融化厚厚的冰层……不多时,两条红鲤忽然从王祥化开的冰窟窿一跃而出!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新鲜鱼汤被王祥端到继母手上,喝下新鲜鱼汤的继母不久病愈。还有一个“张网捕雀”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赘述。如今,宿松佐坝那地方有两个地名“求鲤处”和“雀坡岭”,就是人们为纪念王祥的孝行而取的名!你说王祥是不是宿松古代乡贤?

徐厉是西汉开国功臣,也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名人。封为松滋侯后,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减轻赋税、以德化民;在任时劝农桑、薄赋敛、轻徭役,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庶……这就是古代松滋大地上的好乡贤!

罗遵殿是宿松隘口人,官至清浙江巡抚,他是晚清清正廉明的官员,八岁丧父。道光年间先后中举、中进士,后作知县,一级一级升到省巡抚。为官二十多年,廉洁从政、不贪不占,“(为官)凡二十五年,家无一钱、旧房数椽,极其狭陋!”且“其夫人终身未着皮袄,闻遵殿前后仅寄银三百两回家,真当世第一清官,可敬也!”这是史载罗遵殿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二十七日,杭州城被太平军攻破,罗遵殿毅然同妻女服毒自尽。一家六口同时殉难,谱写了一曲忠臣为国尽忠守节的悲歌!2013年,罗遵殿故居被中共宿松县纪委列为廉政教育基地。如果说,罗遵殿的“忠”在当代尚待商榷的话,那么,罗遵殿的“廉”则是为古今出仕为官者立下了丰碑。

如果说,松滋大地上历代乡贤的嘉言懿行能在当代人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今天的宿松能形成遵贤效贤的风尚,那么,我们出版发行这本《宿松历代乡贤(续编)》就达到了目的。

争做当今新乡贤

乡贤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在新时代寻找挖掘出一批根植于乡土的“新乡贤”并发挥其特殊作用,有利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乡风文明。近年来,宿松县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经验做法,自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新乡贤”评选活动,评选出了“孝贤友善、爱乡睦邻”、“公道正派、促进和谐”、“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等方面的新乡贤代表,他们以德行著称乡里,遗爱在民间、身教在民心,凝聚着强大的正能量。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方济仁老先生,是一个九十高龄的老党员,他在岗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退休后,他仍尽心尽力为党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做到了退而不休、余热生辉。他组建县诗词楹联学会,积极发展会员,人数达到600多人,方老亲自编报编刊,不取分文报酬;二是办好老年大学,兼任名誉校长并亲自授课;担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协助关工委筹措资金救助贫困学子,亲自到学校讲红色故事;三是组建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亲自到各乡镇各单位指导建设乡贤馆。第一套乡贤文化丛书出版后,他将自己的4000元稿费和编辑费全部捐给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他还热心公益,先后为公益事业捐款达3万多元……救助贫困、支持家乡修路、交特殊党费,他都慷慨解囊。方老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守初心、担使命”,如今,他还在为社会、为民众继续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可以说,方济仁老先生就是宿松新乡贤的杰出代表!

编入《宿松新乡贤》一书的共有80多位新乡贤,有“用科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吴小钧,有“危难时刻彰显退伍军人本色”的周永忠,有“大山里的热心小组长”何金凤,也有“用一片真心调解邻里纠纷”的章礼圣……他们,有的以淳朴善良默默反哺社会,有的是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他人,有的是服务村民不辞劳苦不求回报的村民带头人,有的则是把和睦送给别人、不厌其烦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和事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乡村,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满怀热忱、坚守信念、恪尽职守、温暖他人。我们相信:宿松大地有这么一批新乡贤,他们的嘉言懿行正在强烈地传播着正能量,一定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年轻人,鼓舞着更多的宿松人民朝着美好的生活继续前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