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高校自主招生选到“偏才怪才”的概率有多大?
虹野:高校自主招生选到“偏才怪才”的概率有多大?
文/虹野
日前,全国试点本科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全部公布2017年招生方案,报名工作基本结束。不过,有一些中学校长认为,高校自招对“偏才怪才”的选拔还不够,不少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本身就是学霸、尖子生,最后都用不上“加分优惠”。而一些有学科特长但高考成绩稍低的学生,还是被挡在门槛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制度设计的宝贵资源。
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基本上属于掐尖,甚至其招生方式和普通高考也并无太大差异,并没有实现多元评价。在我们思考通过制度设计来录取一些“偏长怪才”的时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象值得思考,那就是现在中学生里面到底有没有“偏才怪才”?还能否找到数理化全校第一而其他学科一塌糊涂的学生?还能否找到文笔不下于专业作家而数理化一窍不通的学生?还能否找到能歌善舞不下于专业演员而其他学科稍差的学生?
这种偏才怪才目前应该很少了。即便有许多有特长的学生,但距离“才”恐怕非常遥远。毕竟现在的学校按照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同质化非常严重,即便有些许爱好,也会因为高考需要去“补短”,而非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扬长”。除非是体育、音乐、美术这样的特长生,才会去专门发展兴趣,而这些特长生和自主招生中的“偏才怪才”是有差异的。
之所以高校自主招生沦为“掐尖”,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自主招生的能力,也缺乏多元评价所需的数据;另一方面则是现在的学生同质化严重,除了性格差异之外,在知识结构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异。而且除了音体美特长生之外,学生亦很难有学业之外的其他兴趣和爱好,即便有,也很快被应试教育摧毁了。
所以说,自主招生所谓的选拔“偏差怪才”注定是一厢情愿,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在我们思考自主招生制度设计之余,更需要反思的是基础教育中的同质化现象。
(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