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不乱忍成功——《论语》悟读【396】
多大的成功,源自多大的隐忍。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忍耐,就会扰乱了大的谋略。”
【悟读】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此为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一副对联,玻璃大王曹德旺“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对联强调的是勤恳战胜懈怠,正道战胜欲望,知阳刚,守柔雌。
本章夫子继续教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两层重要的内容。
其一,巧言乱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夫子想强调的是,巧言之人,恭维奉迎,巧言令色;飘飘然者,视巧为美,咎由自取。人行天地,养心培志,巧言不乱,至为关键。
巧言最是坏道德。在夫子看来,一个思想言论,看似事不大,如放任纵容,则易坏了大事。夫子在鲁国任大司寇之时,首先杀了少正卯,即因此人能言善辩,扰乱视听,惑人害人;历史也反复证明了巧言坏德之哲理,秦二世偏听赵高之巧言断了江山,赵构偏信秦桧之巧言,酿成千古冤案。如今很多人上网浏览,不务正道,专心猎奇,害处必然多多。
其二,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一次的忍耐,往往皆为下一次的快乐与幸福之始。
“忍”,按汉字“六书”法则,是形声字,上“刃”表音,下“心”表义。“忍字心头一把刀”,是误把“忍”字作会意字解,是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宋后文化尤其强调忍耐之重要。
对于“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言,世人有着太多太多的曲解和误解。
首先,这句话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处事之时,“忍”为“决断”,强调做事须看清大势,不可因小失大;为人之时,“忍”为“忍耐和包容”。
其次,忍,作为一种涵养,常被曲解为憋屈窝气。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气不顺,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易失言失态。末了一个人忍的功夫也会失去,故而“忍”应是主动积极地化解,强调的是更强大的包容心。
再次,忍得成功。忍,是为了以后的“不再忍”,是为了更大的“进”,蕴含着“欲擒故纵”的道理,"忍"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成功之道。韩信忍"胯下之辱",成就千古名将;孙膑的装疯卖傻,躲过了庞涓的祸害,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起来易,做起来难,这与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是紧密相关的,而素质的提升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快捷之法。
人生进步,须记古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