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耕地

导    读

敬畏耕地,不仅关乎我们人类的本性,而且关乎自然生命的本质。

作者:郧文聚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 

来源:人民政协网(2021年2月25日)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耕地作为国土资源的精华,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的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在实现耕地高产稳产的同时,人们的需求由“吃得饱”逐渐转向“吃的好”,耕地是否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关键。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耕地还存在本底质量低、耕地退化、耕地污染等问题。

中国耕地地力偏低,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等地的面积还不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中低产田面积则达到70%,大部分耕地的肥力状况不容乐观。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在逐年变薄,有机质含量与开垦之初相比下降了4%~7%。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土壤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2020年开展的《全国耕地健康产能试点与技术体系完善》项目已经在中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中选取了沿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进行了试点研究,评价了各试点耕地的健康状况,结果不容乐观。

以沿江平原区重要的稻米产区某市为例,由于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化工厂、陶瓷厂、琉璃瓦厂等数量多,导致该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是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耕地恢复力下降,尤其是太湖沿岸地区。

造成耕地不健康有多种因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健康矛盾加剧;利用方式不当以及制度不健全等,都难以保障耕地健康。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长期以来主要侧重对耕地数量的保护,忽视了维持耕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没有建立和完善耕地健康保护的约束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当地经济发展,疏于对耕地的监管,耕地健康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敬畏“耕地”。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耕地资源的价值,重新认识耕地资源与人之间的关系。耕地资源不仅因人的利用而拥有价值,其本身就内含有固有价值。耕地“吐生万物”的特性是其固有价值的本质属性,不因人类而独立存在。人与耕地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生命共同体关系。

必须要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和利用方式,扭转对耕地“只用不养”的观念,采取循环利用的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同时,建立中国耕地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指导优质健康的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切实履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责任。

推动土地科技创新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健康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生物技术、工程措施等来提升耕地健康水平,例如研究新型肥料、实现作物平衡施肥、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增强耕地的“免疫力”和“恢复力”。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议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修改和完善中国耕地保护的相关条款,增加有关耕地质量、耕地污染和退化等与耕地健康相关的内容,为耕地健康保护提供直接的法律依据。

敬畏耕地,不仅关乎我们人类的本性,而且关乎自然生命的本质。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普通一员,我们不仅应该懂得关心自己的利益、关系人类的共同命运,也应该懂得敬畏耕地,应当尊重自然生态的生命共同体本质。对于耕地,我们不仅应该做到从先人手中把它完整地接过来,而且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它以一种更完美的状况交给后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