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能提高认知?三大要素助你进阶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我不完全认同,因为假设不清晰(基于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假设吗?如果有不理性的人“强制要求”别人赚钱呢?),局限条件没有说明(赚钱的方式有没有要求?),标准也不清晰(赚钱的标准是什么?收祖上留下的房产租金算不算赚钱?)。但是我觉得,提高认知应该是可以帮助大家自力更生地赚取更多合法的钱(笑)。之前聊过认知的四个层次,这次来聊聊可以助我们进阶认知的三大要素。

我们谈论的所有事物,基本都有三个要素: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但是我们在大部分时候都忽略了这三个要素,这是造成我们理解,判断和认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1 

假设

假设是什么?假设是我们当前不确定,但我们做判断和决策时又需要依赖的前提。假设因人而异,有些前提对某些人来说是假设,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确定客观的局限条件。现在还有很多人类无法确定的事物,那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假设,比如人性假设。人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人性就更复杂了,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个非常有争议,不确定,也无法简单验证的问题,所以只能作为假设。你说人性假设跟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一个妙龄女孩深夜需要出门,如果女孩假设人性本恶,她出门前可能会考虑到风险,然后找办法规避风险,比如找同伴,找更安全的途径和出门方式,着装稳重等等。如果女孩假设人性本善,她可能就会一个人走小路出门,穿的还可能很性感。想象一下,如果女孩假设人性本善,她很多决策就会类似于出门的选择,长期以往,她遇到的危险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假设在里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想清楚。假设也跟我们工作息息相关。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往往反映着规章制度制定人的假设。怎样反映呢?制定人如果假设人性本恶,员工就是想各种办法偷懒耍滑,他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监控员工和约束员工的规则制度。制定人如果是假设人性本善,监控员工和约束员工的规则制度就会少一些。敏捷开发也是有假设的,敏捷开发的假设是没有人知道用户的真正需求和最佳实现路径。如果已经明确用户的真正需求和最佳实现路径,那还是一步到位效率更高,没有必要推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也没有必要搞什么敏捷开发。比如外包项目就没有人说要走MVP,客户把需求明确好,然后执行方按客户需求实现就行。

不仅仅日常生活工作中充满了假设,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假设。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提出假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决定本次实验验证是否有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假设不对,实验方向错误,实验结论又只能是排除作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即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和理性的。经济学在理性人假设上搭起了整个经济学大厦。那你说人也不是一直理性的,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上,那经济学还靠不靠谱呀?总的来说目前没有更好的假设,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理性人假设。另外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尽管人不是每时每刻都是理性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不理性的话,他就很难生存。当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把越来越多的假设转化成局限条件,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慢慢地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专家,比别人更快更好地做出判断。

假设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却经常忽视了它,或者没有清晰地明确它。不清楚假设,就无法复盘,就无法清楚哪些假设是这次实验依赖和需要检验的,最终做了实验也无法输出结论和沉淀知识,也就无法提高认知。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即使重复做个十年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之前不确定的还是不确定。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工作几年,也没有什么假设转化成局限条件,我们就应该反思反思了,千万不要成为传说中那个一年经验重复用了几年的人(捂脸)。

 2 

局限条件

局限条件是什么?局限条件是客观确定的条件。比如说我想创业,我手上就只有1万块钱,只有1万块钱就是客观确定的条件;我的工作经历都在互联网行业,其他的行业没干过,这也是客观确定的条件,这些都是我创业的局限条件。无论我们是谁,我们想做什么,我们都必然受到东西不够,生命有限的局限条件的约束。没有谁的资源是无限的,也没有谁的生命是无限的,关键的是我们有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局限条件。比如说我就只有1万块钱和互联网行业的经验,选择创业又偏偏选择前期需要100万资金投入的非互联网行业,那成功的概率可能就很低了。那是不是就一定不行呢?那也不是,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去融资,去学习。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清晰局限条件,然后根据条件和创造条件去把事情做成。

很多方法论和理念的应用也是有局限条件的。比如经济学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注意看局限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我们有时候会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股票市场)跟需求定律后半句描述的不一致,原因之一就是把需求定律前半句的局限条件漏了(其实还有理性人假设)。我们每天接触到各种技术架构,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等等的应用也是有局限条件的,所以最怕的就是生搬硬套(捂脸)。技术架构要围绕着业务才有意义,但是哪两家的业务发展规划是完全一模一样的?管理理论要看公司目前的业务发展阶段,团队以及资金等等。企业文化也一样,比如科技公司的文化可能倡导创新,合作,因为科技需要创新,公司员工普遍智商高有个性,合作起来有更多的挑战。而传统制造业的公司文化则可能更多倡导遵守流程和动作标准化。敏捷开发也是有局限条件的,出错成本太高的场景就不适合使用敏捷开发。比如银行金融系统,载人火箭发射系统或者硬件产品等等的研发,因为迭代的成本或风险比较大,需要更慎重。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就是这个道路:每个人条件不同,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讲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 

标准

标准就是具体的参考系。我们在讨论事物时都基于我们自己的参考系。我们说哪个产品好,谁的技术一般,哪个方法不错,背后都是以我们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参考系,其实只要我们在说形容词(好坏,长短,冷热等等),我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参考系在做判断。每个人的参考系不一样,每个人对自己的参考系的认知清晰度也不一样,所以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无法沟通,甚至起争执和冲突的情况。比如说,一个人说今天好热呀,另外一个人说今天一点都不热,然后两个人就一直在吵。你说他们谁对谁错?可能都没有错,因为第一个人的标准是昨天的温度,今天比昨天热了,所以说今天好热。另外一个人的标准是夏天最热情况下的温度,他觉得现在远远没有达到夏天最热的情况。标准不一样,怎样讨论都讨论不出结果。所以下次遇到观点不一致又讨论不出结果的情况,想想是不是标准不一致。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日常判断和决策都暗含了我们的标准在里边。

 4 

总结

标准最容易发现和理解,毕竟我们要评判一个事物,必然需要标准,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明确地想清楚或表达出来。局限条件比较容易忽略,导致大家比较容易犯简单类比的错误,比如说把公司类比成人,可是人和公司有可比性吗?但是人又是特别吃讲故事,类比这一套(捂脸)。局限条件毕竟客观存在,只要你有意识地找,还是比较容易找出来。最容易忽略和最难挖掘的是假设。一个人对事物的假设,对世界的假设,你不跟他进行触及灵魂的沟通都比较难了解清楚。假设不一样的表现就是我们很多人说的理念不合,三观不一样,其实本质就是背后的假设不一样。我们所有的认知和决策追溯到最后,都是基于我们最低层的假设。我们一出生就受所在社会的文化影响,这些文化很多时候就成了我们的假设。只是很多人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把很多文化和教育灌输给我们的假设当真理。我们深入想想文化的形成,其实也是基于假设。基于理性人假设,那就可能会形成提倡独立自主,重视制度对人的约束,重视发展契约精神的社会文化;基于人性本善,大公无私的假设,那就可能会形成提倡集体意识,倡导依靠(靠强人,靠父母,靠朋友,就是没有靠自己,捂脸),期望救世主的社会文化。可以问问自己,自己是在影响社会文化,还是在被社会文化影响?

 5 

应用

大家以后遇到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可以想想是不是在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上认识不一致;遇到无法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可以想想当前关注的事物的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是什么。遇到需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对某个事物有深入理解的时候,可以问问他是否清晰事物的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我们也可以用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来看看我们对关注的事物是否足够理解。希望假设,局限条件和标准可以帮助大家进阶认知。

最后以任正非总的讲话来说明假设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

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

——《任总与Fellow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