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杈是农耕时期在麦场上使用的挑起麦秸、谷穗、柴草等的一种原始农具。主要包括杈齿、棍把、横梁等。麦杈依据杈齿的多少分为四股、六股、八股(晃杈)和踅杈、尖杈(形似杈却用长木档削尖,下面安圆木轮)。在麦场(打谷场)上碾麦,麦杈是非常实用的收麦工具。昔时,家家户户都有麦杈,我家就有四把。麦杈在翻场、挑麦秸、晒庄稼、抖谷穗、搭柴草、麦秸集子等劳动中世代相传,人人会用、是收获麦子的一种神器。辛丑年初夏,有幸认识了70岁张群学老人,如数家珍般向笔者介绍了木杈的制作加工方法。麦杈尖、麦杈棍,南山砍。黎明前进终南山,走时在山口烤个火,每人在火上跳三次,避免山神邪气。此外,不能说开裂、滚坡、跳崖、跌绊、病死等不吉利的言行。常进终南山的人,会用布条裹腿,走长路不觉累,还能保护腿部不受外伤。无论是砍柴、砍椽、割条子、割竹子、采药、采野果等,均需两人以上结伴而行。独自进山危险性大,发生意外无人知晓和帮助。三五成群的人,除带上馍等干粮外,还带刀斧或镢铲,有的还带上绳索、背上背篓或布袋,以盛放药材或野果。砍山木条、山棍只需带上干粮,弯镰或斧头,很少有人进山带水带绳的。到达目的地后,边休息边吃干粮馍,渴了喝山泉水(蹶尻凉水)。吃毕后,须将馍兜存放好,以防老鸹或地老鼠偷吃、甚至连馍兜一块偷走饿肚子!因做木杈用的山木条多生长在山上的石崖、石皮窝窝等险峻危险处,爬坡攀枝满山沟寻找端直生长5——10年以上的明条或山杂木棍,用弯镰割几截小拇指粗细藤条捆紧,背回后做木杈用料。麦杈的杈木条多长在终南山石崖、石皮窝窝上生长的青红、青荪子、土莲条、苦梨木、筢木、荆梢木等山木条;一般选择长80公分以上、直径1——1.5公分山木条做杈木条(杈齿)。横梁多选用椿木档;选用轻巧、结实有弹性的苦梨木、红柳等杂木,可用来制作麦杈棍。制作杈齿先在场地挖坑烟熏火燎进行熏烤,将山木条(杈齿)削皮后固定在墙缝孔隙内弯曲成弓形。上面短约20——25公分,底下长约30——35公分。将刮皮后成弓形的杈齿放进用半个汽油桶(鏊子)内,用沙子先压小头、折撬成杈齿状弯弓形,先用文火煨软后再控制火候熏烤所需要的形状……通过锯、刨等工序,加工木把。用特制弯形斧头,把熏烤成杈齿状弯弓形削尖,用小推刨推成圆形、推直裹圆。横梁长约45公分,根据杈齿的多少,刻卯成槽、将杈刺放入卯内,用牛筋绑扎。绑扎固定杈齿和横梁的牛筋可选择牛脖子两侧的筋,用刀片割成2毫米宽的细条,用水泡软后留个活扣,十字条来回缠绕、最后从中心穿过、抽紧压实,绑扎固定好杈齿和横梁。没有牛筋时,有人用铁丝绑扎固定杈齿和横梁。杈头做好后,再选长短、粗细适中的木棍,将杈头部分削成坡形,用铁钉固定杈把。木杈看起来简单,实际中一个人做不完,需要数人合作共同进行。修刨磨削,光滑白净;经久耐用、永不变形。一般情况下,各人有分工,各做熟悉的活路。其中包括:选山木条,折弯、烟熏火燎成弓形、圆尖、推光、定形、安装钉杈把、出售等环节。平均下来,每人每天能做20个杈头;手艺不熟练者,每人每天能做10个杈头。昔日,1个杈头售价1——2元。“牛曳碌碡打牛鞭,木杈扫帚木板锨”。在传统的夏秋农作物麦场的碾打过程中,木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作麦场的神器。在场院里,把谷物秸秆摊开晾晒叫摊场。晒干后用碌碡碾压,再把碾平的秸秆用木杈翻起来叫翻场。把脱粒后谷物秸秆用木杈挑到一边叫挑场,麦场边一木杈一木杈连续堆垛、搭成庵间房或圆顶形的麦秸集子,样样都有木杈的功劳。改革开放前后,农村有人使用了空心三股、四股铁杈,大部分人仍在使用着古老的木杈。木杈有韧性轻便省力耐用,实心铁杈太重,空心的容易断齿。此外,铁杈尖易划破地面。至于六股、八股(木晃杈)和踅杈、尖杈等都是在大集体麦场上使用的农具,需要一定的大场地、麦秸多时众人一起采用。随着收割机等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木杈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悄然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昔日的麦场完成了使命,早已物是人非,退出历史的舞台,变成了岁月的一种记忆。木杈也被历史的尘埃掩埋,难觅踪迹,偶尔在老房子或村史馆见到,倍感亲切老物件。木杈在麦场上挑起的是白麦秸,抖落下的是金黄麦粒;每一木杈下有粮食,有明天的生活,还有明年丰收的种子,更有农夫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协理事,民俗委员会副主任,市作协会员,市民盟科技委员会委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研究者。
【三秦文学献礼百年】王相海:【党啊,亲爱的妈妈】(诗歌)
【三秦文学献礼百年】王相海:【党啊,亲爱的妈妈】(诗歌)
【三秦文学献礼百年】苏安良:【永不偏离航线的红船】(诗歌)
【三秦文学献礼百年】王学伟:【党啊,母亲】(诗歌)
【三秦文学】诗歌群:【党庆同题】(第27期)
【三秦文学百年献礼】范江洲: 【 党啊,我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散文)
【三秦文学】徐志顺:【春天,给文学一个梦】(散文)
【三秦文学】每小平:【挖窨子】(散文)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因作者原因要求删除已发作品的,需向平台支付费用,每删一篇200元。
7、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