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文化篇(附语音)
惊蛰节气:文化篇 来自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00:00 09:03
【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节气”】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古代称之为启蛰,就是启发的启,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的时候为惊蛰。《淮南子·天文训》里边讲:“雨水加十五日,斗指甲则雷惊蛰。”《逸周书汇校集注》里边讲:“盖前此有动有不动,今则无不动矣。(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故月令仲春言蛰虫咸动也。”也就说在漫长的冬季,大多数动物都会蛰伏起来不饮不食,这种现象称之为蛰,也就蛰伏的意思。到了立春之后,蛰虫有的开始苏醒,有的开始活动,而到了惊蛰之后,天上的雷声就会把这些蛰伏在地下或者洞穴中的动物惊醒过来,这个时候的动物就开始出来活动了,叫做初蛰。这些动物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包括很多昆虫也是一样。
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就是到了立春之后,雨水再到惊蛰,也就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候地底下的昆虫全部开始出动,洞穴中的这些动物也都全都开始出动,古人观察动物是十分仔细的,按照物候学的分类来进行规律性的研究,所以惊蛰的名字就是来源于这些动物活动的这样一个规律。
现代科学,尤其是物候学家就发现惊蛰前后会有雷声,有的时候也没有雷声,但是动物都会出来活动,或者昆虫都开始慢慢的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原因就是惊蛰之后大地开始回暖,大地回春,这个时候蛰虫感受到来自大地的暖气,中医学叫做阳气,阳气由地下然后逐渐的返回到地面,让地面的土开始变温暖,水开始变温暖,有句诗叫做“春江水暖鸭先知”,整个大地的表面开始变温暖。(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这个时候蛰虫就结束冬眠出来活动,漫山遍野也是一派桃花遍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时候就表示着春天的正式到来,这就是惊蛰节气的情况。
我们看一下惊蛰节气的一些农谚,农民的谚语里有句话叫做“冷惊蛰,暖春分”。也就是惊蛰节气前后还会出现乍寒乍暖的天气,但是到了春分之后,整个天气就全部开始回暖。
还有一句农谚叫做“春雷响,万物长”。讲的就是到了惊蛰节气出现春雷的情况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生长。按照我国气候学的观察,发现黄河中游地区到了惊蛰节气的时候,日平均气温是3°到6°,最高气温接近12°,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最高气温有时候会接近20°,这就是节气的气温变化,预示着在惊蛰前后的气候是乍寒乍暖的。
还有一句农谚叫做“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这就是对劳动经验的积累总结,就是惊蛰前后,有的时候会偶尔听到雷声,大地的湿度,空气中的暖湿气流也在逐渐增高,地表的热度逐渐上升,北上的湿热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在天空中交汇,就会出现打雷下雨这种情况频发。
在惊蛰之后还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之为农事节、春农节。按照我国民俗的节日来说,这个时候正处于二月初,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节气之间,有的时候是处在雨水和惊蛰之间,有的年份是处在惊蛰和春分之间。(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农谚有句话叫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地开始回暖,大地解冻,春耕即将开始,这个时候正好是耕牛开始耕作的时候,也是一年之际在于春,春耕的最佳时期。所以农民非常重视春雨,为庆祝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就有很多民俗活动,这是指的二月二龙抬头。
在南方地区,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很多地方有专门给土地公办的庙会,为土地公公暖寿,因此称为“土地诞”,诞就是诞生的诞,这是在南方纪念土地公的节日。
我们再来看一下惊蛰的物候。惊蛰有三侯: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初候的意思就是在最初的五天,这个时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始绽放,叫做“桃始华”。华的意思就是开花的意思,非常繁华的意思。
再过五天就是田野中可以看到不少黄色羽毛的小鸟在鸣唱,叫做“仓庚鸣”。仓庚是一种鸟,这种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它们在鸣叫。
又过了五天,古人很有意思,认为鹰可以变化成鸠,学过动物学就知道,鹰是变化不成鸠的,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再过五天之后,惊蛰的最后五天,雄鹰就躲藏起来了,大部分鹰在繁殖后代,他们躲藏起来之后,天空中就看不到鹰,但是会看到斑鸠,正好是处于求偶期,在田野中就越来越多,斑鸠就是布谷鸟,所以古人就认为鹰没有了,布谷鸟出来了,就认为老鹰变成了布谷鸟,实际上这是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惊蛰三候。
【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节气”】(更多精彩,请关注明日的惊蛰节气:养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