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老李侃门球之173篇

第一百七十三篇

《为门球刊物设计的插图》

老张:老李啊,这两天我在家里翻找旧资料,无意中看到了一份2006年的时候我给门球刊物设计的几幅插图。这都是10年前的事儿啦,没想到自己那个时候还有这份儿闲心啊!

老李:带来了没有?给我看看。

老张:你看,就是这个,一共20幅哪。

老李:呵!——,这么多呀!你老张可真行啊,多才多艺,画得挺不错嘛!反正我是没有这两下子。怎么样?你就一幅一幅地给我介绍介绍吧。

老张:这有什么可说的?你自己看就行了。

老李:哎?——,话可不能这么说。你设计这些图片的时候总得有自己的想法吧?不会是脑瓜子一热随随便便画的吧?再说了,你老张也不是那种人啊。

老张:你说的倒也是,那我就把每一幅图的构思、含义、想表示什么?大致给你说说。

老李:这么着吧,先说说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插图,也就是你的动机或者说是最初的想法。

老张:行,那就先说说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图案: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由于时代不同了,科技进步了,过去的好多种杂志书刊,在印刷质量、用纸、排版等许多方面都不能和现在的刊物相比。但是我认为过去的刊物、书报有他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编辑部的美术编辑人员确实是动了脑子、下了功夫。把刊物的栏头、题饰、插图、尾花、角案……等等都做的特别丰富多彩,而且认真、细致、得体、到位、美观。让读者在阅读刊物文字之外还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有这方面爱好的,可以顺手搞一些积累和欣赏。我从小就喜欢美术,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参加正规的学习和培训。我自己就剪贴了好几本图片资料,没事儿的时候可以自我欣赏。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也想让咱们门球人的各种刊物杂志也搞得让人喜欢、爱看,所以才自己动手设计了这些图案。

咱们先看这第一幅:

唉——,差点儿忘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那就是这些图都是我手工绘制的,所以都显得特别粗糙。如果放到现在,我用PS软件稍微加工一下,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老李:这是一个花瓶,里面插着一些花朵。用10朵花代表了10 个球,而且红白球的花形和颜色还不一样。这个图案干什么用啊?

老张:可以用作文章的尾花或角案啊。

老李:什么叫尾花、角案呀?

老张:就是在排版的时候,一篇文章的文字用完了,但是没能够占满一个页面,尚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大也不小,空着不好看,显得空荡荡;用另外的文章来衔接吧,所需要的文字又太少。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个东西来填充这个小小的空间,而且还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效果。一个设计精良的尾花或角案,及时而又贴题地放在这里,就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老李:你也懂排版呀?看来你还真是个多面手。

老张:排版我可不懂,这只是我个人阅读刊物杂志时的一点儿感受而已。一边阅读文字,还可以欣赏其中的插图插画什么的,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好了,咱们接着看下一幅:

老李:这是什么呀?怎么还画了一个门球场,上面还有几个球哇?

老张:这幅图是准备用作《门球战术》专栏的栏头。你看:一个人站在那里对着墙上的大挂图(或是幻灯投影)讲门球战术,下面坐着好多人在认真听讲。这不是充满了教学、研讨的气氛嘛。

老李:你别说,通过你这一解释,还真像是那么回事儿,而且充满了战术气氛,看来你还是真动了脑子。

老张:看第三张吧:

这一幅图技术战术可以两用,在那四个空白的圆圈里填上“门球技术”或“门球战术”就行了。再灵活一点儿,写上“刻苦自学”、“技术探讨”、“战术研究”、“自学成才”、“贵在用脑”……什么的都行。

老李:嘿!——,绝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设计巧妙啊!这么一比,我可就显得太笨手笨脚了!

老张:行啦,别谦虚啦!咱们接着往下看:这一幅图和上面的那张类似,也是可以有多种用途。什么“战术教学”、“专题研究”、“技术讲座”、“技艺探讨”……等等都可以使用。

老李:这里空着四个方框,可以根据需要填写文字,就是这个意思。不错,不错,挺形象的。

老张:接着往下看,后面的四幅图都是表现场地上一些实际情况的,我原来的想法是用来作为文章中必要的插图用。咱们一幅一幅的分别说:

第一个、击球员在专心致志地准备击球,裁判员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观察,场外队员也都是个个显得非常关注,好像这一杆球打出去直接关乎着双方态势的改变和比赛的最终胜负。

老李:有那么点儿意思,经你这么一解释还真是显得挺逼真、挺形象,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彰显了门球运动的文明高雅和无穷的魅力。第二张呢?

老张:这是一幅表现击球员在二门前做“自助门双杆”的场景。你看:门前门后共有四个随机球,击球员正在想办法自主调位找角,最终使自己的球过二门能够打出双杆球。站在旁边的队员都在屏气观察。

老李:行,挺逼真的,像那么回事儿!再看下一张:

老张:这张有点儿意思,我想画的是平时基层比赛打着玩儿的一个典型场景。你看图中的几个人物:所谓的教练跑到场地里面指手画脚:“把这个球送到这儿!”;击球员在慢条斯理的放球、闪击;旁边的人随随便便,看球的看球、聊天儿的聊天儿,有站着的有坐着的。

老李:没错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正规比赛哪能这么打呀!看来你还是真动脑子啦。那第四张呢?这就不是打着玩儿了吧?裁判挺正规,你看站的多笔直呀。击球员的操作也显得挺认真挺细致的。

老张:不仅如此,你看场外的两名队员,各说各的看法,议论的多热烈呀。行了,看后面的吧:

这是一幅表现比赛开始从开球区击球进一门的场景。你看击球员的瞄准多细心呀,裁判员站在那儿观察的也很仔细。

这一幅是使用前面的第一幅图,采用黑白对比的手法画的一幅“矢量图”。

再下面的一幅:是表现一支球队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在颁奖之后队员们兴高采烈的场景。你看:有的高举着奖杯,有的高举着球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高声呼喊、互相祝贺……,场面激动人心。充分体现了经过不懈的努力、艰苦的训练、激烈的角逐……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和圆满的收获。

老李:真是啊,冠军来之不易!

老张:下面的几幅是表现击球员的击闪动作的:

你看:第一幅画的是两个击球员的击球动作,那个时候采用这种“跨打”姿势的比较多。第二幅就出现了“单贴脚”和“双贴脚”打法了。

这一幅画的是采用“侧闪法”的击球员正准备往脚下放他球。

这一幅画的是击球员在准备打“擦顶球”(即所谓“跳球”),而且他采用的打法是半侧身双手握杆的压打方式。

老李:这么说,从你设计的插图中也能够看出门球运动技战术发展演变、不断进化的历史啊!起码击闪球的姿势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几幅图具体准备干什么用呀?

老张:这也类似于尾花、角图一类的小插图,可以灵活应用在任何需要拾遗补缺、填充空白的小地方。有了这些小插图,就更能体现门球的特色、刊物的本性。好了,咱们接着说后边儿的吧。先看这两幅图:你一看就清楚了。

老李:这画的不是裁判员吗!先让我好好想一想,究竟你画的是什么动作………………。我认为第一个画的是“过门得分”;第二个画的是“撞击某号球”,怎么样?我猜的对不对?

老张:行,你虽然不是裁判,但是对裁判员的宣判手势还比较熟悉。

老李:那是因为这两个动作用得最多,时间一长大家都熟悉了的缘故。

老张:不过这里边儿还有一个细节你没注意到。

老李:什么细节呀?不就是“过门得分”和“撞击某某号球”吗!

老张:你再仔细看看那个“过门得分”的动作。咱们先详细说说这个动作。按照《2011裁判法》的规定:

第一动——站在球门柱侧面,正对球门立正,单臂平屈,五指并拢,掌心向下,于身体中轴线位置至胸前,同时宣报“某号”。

第二动——展前臂由胸前侧向伸直,成侧平举指向过门方向,目光随时注意击球员的行为,同时宣报“某门得分”。

而这个图是我在2006年初绘制的,那时候执行的是《2004规则•裁判法》,它的具体规定是:

第一动——在门柱侧面,正对球门立正,单臂平屈,五指并拢,掌心向下,于身体中轴线位置至胸前,同时宣报“某号”。

第二动——展前臂经前向侧伸直成侧平举指向过门方向,目光随手转向门的方向,同时宣报“某门得分”。

老李:嗷——,我知道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宣报“某门得分”的时候,原来的要求“目光随手转向门的方向”,也就是通常咱们说的要“转头”。而现在的就没有“转头”这个要求了。我说的对吧?

老张:完全对!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一小小的修改和变动很好。正像《2011裁判法》中所说的 —— “目光随时注意击球员的行为”。原来的一“转头”就不利于观察击球员的行为,你只能看到头所转向的那一面。虽说只是很短的时间,但也有它的弊端。好了,后面还有三幅图:

先看这个:这是画的两位老球友在切磋球技。正在研究怎么样利用身边的几个随机球,自主调位找角度,而后发起擦边攻击。

下面的一幅是画的闪击动作,两个人都是采取的侧闪法。上面的一个正在挥杆击球,下面的一个放好球后正在微调瞄准。

还有最后一幅,画了一个日常门球活动的场景。你看: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几个老同志正在随意地打着球。

老李:最后这幅图画的好。一棵参天大树覆盖着几乎整个门球场,老同志们悠闲自得,轻松愉快地打着门球,既有亲切感人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浪漫高雅的艺术色彩!

老张:哎呀——,我说老李呀,你这词儿都从哪儿学来的呀?张口闭口就是一套儿一套儿的,你可真行啊!佩服,佩服!

老李:行啦,行啦,你就别夸我了。我就是嘴上再能耐,也比不过你呀。你是全能啊!说的头头是道,做的有板有眼,写写画画样样行。就说这些图案吧,无论如何我是既想不起来也画不出来的。

老张:行了,我看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先到这儿吧,怎么样?

老李:那好,咱们就下回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