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神话时代
神话时代之前,天地一片混沌,盘古尚未醒来,天地不分,阴阳不明,宇宙处于无极状态。如果按神话小说家之套路,或许这时候盘古正在沉睡中或成长或修炼,而上古神兵盘古斧也正在自我锤炼,只待盘古醒来。
神话时代,盘古醒来,见宇宙无极,阴阳不分,遂手持盘古斧开天辟地,清轻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沉而为地,阴阳分,太极成;无数年后,盘古仙去,从此留下无数神迹,其精神与肉体分别化为风雨雷电、河川山岳,并给后世留下无数法宝,其中有一些就曾令孙悟空束手无策。
盘古大神是道教所有神话人物之起点,而盘古大神之开天辟地也是道教乃至整个中国神话之起点,这也是这个时代被称为神话时代的原因。关于这一记载,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所著之《三五历记·卷一》: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传说时代,天皇、地皇与人皇同治,就像《封神演义》中所描述的,三皇静坐于火云宫,任凭人教、阐教与截教为封神或封仙而斗殴。天皇伏羲氏演八卦、调古琴,授民以技艺;地皇神农氏尝百草、制锦瑟,授民以医药,人皇女娲氏抟黄土、作竹笙,授民以后代。神农氏后来做了姜姓部落之首领,因懂得用火而得王位,故又被称为炎帝,后又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相传,伏羲氏在今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之黄河边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时,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半信史时代,道教第一位始祖轩辕黄帝出现了,此时距今大约5000余年。炎帝见姬姓部落在其首领黄帝之带领下日益做大,遂有心将其吞并,双方大战于阪泉之野。虽然阪泉之战的地点尚未有定论,但根据地名考订,多认为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相距不远,主要有在河北中部之“直隶保定说”、河北南部之“巨鹿说”、河北西北部之“涿鹿说”或其附近之“延庆说”,以及在江苏徐州之“彭城说”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驱使熊罴狼豹貙虎等兽鸟与炎帝对峙,亲率大军败炎帝于阪泉谷,炎帝无奈投降。因黄帝仰慕其先进的农耕及医疗技术,决定冰释前嫌,与炎帝共同治理天下。炎帝战败后,为天下万民不再饱受战火荼毒,决定从此放弃与黄帝的对抗,将天下王权交付给黄帝。至此,中华民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统一之权力交接。
炎帝与黄帝结盟
炎帝战败后,一些东方部落开始不服其管束,也不向黄帝俯首称臣。《逸周书·尝麦》记载: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其中,赤帝即炎帝。东方九黎族部落之主蚩尤不但不接受炎帝之任命,还向西大肆侵掠;炎帝战败于涿鹿之阿,疆土尽失,遂求助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逸周书》与《史记》关于涿鹿之战的描述真实度如何,现在已难以判断,但其仍是研究涿鹿之战难得的重要历史文献。涿鹿之战之历史意义,本节恕不赘述,作者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神话与传说之记载。由于蚩尤善使法术,吹沙走石,数次打败炎帝与黄帝联军,致使炎黄二人头痛万分。
后来,幸得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奇门遁甲》与指南之术,黄帝造指南车,得以在战阵中把握方向,使得蚩尤措手不及,被黄帝斩首于涿鹿之野。从此,黄帝成为天下之主。
黄帝被后世称为五帝之首,《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之后,掌管部落之主依次为玄嚣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青阳氏帝挚、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其中,颛顼、帝喾、尧、舜,与黄帝合称为五帝。历史学家认为,五帝时代有其人未必有其事,故称其为半信史时代。中古与近古时代之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半信史时代是道家学说与道家始祖之起点,道家学说始于黄帝的修身养性之道,如何长寿、长生乃至实现永恒存在,是后世道教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正因为如此,黄帝才被奉为道家与道教之第一位始祖。可信史时代包括夏朝和商朝。尧舜之后,姒姓部落主禹接过了天下共主之位,也接过了他父亲治水之重任。大禹路过今洛阳西洛宁县之洛河时,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周易·系辞上》曰:
神龟负书出洛水
河图与洛书的出现,奠定了《易经》之基础,也分别影响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排列方式,不但影响了道家思想,也影响了儒家文化与道教学说。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将伏羲古琴从五弦更张为七弦,将清角与变徵加入五音从而扩展为七音,这一变革使得中国的弦乐与数字音律学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周文王姬昌(约西元前1152-前1056年)又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完成了《易经》之“初稿”,这对道家思想之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全信史时代。西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周厉王因推行暴政而被国民赶出都城。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周文王后约500年后,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西元前571-前471年)降世,其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对上古以降之中国文化做了高度浓缩之概括:天下事无非道德二字,而德须以道为基础。一切脱离道而存在之德,都是虚伪的,正如强调自己品德高尚但技艺水平却不行的艺术家就是伪君子一般。老子被后世称为道教第二始祖、道家开山鼻祖,其将“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而后世以“道”为基点,建立了道教之神学体系与神话空间。战国时代(西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约西元前369-前286)主张顺从天道,延续了老子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这些都被后世之道教徒继承并发扬。《庄子》(又名《南华真经》)一书,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对后世中国历代之思想家与文学家产生了深刻而巨大之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之地位。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其中之“三籁”思想与《周易》三才之道相呼应,因此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化之发展。战国时代末期之齐国大兴方术,其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邹衍(约西元前324-前250年)及其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了后世中国文化、哲学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与西汉时期乃方士横行之时,咸阳道士茅盈(西元前145-?)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大兴茅山道术,奠定了后世茅山派之基础。此外,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
东汉时期,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教众大规模地淫祀而害民,而且那些祀奉鬼妖之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有鉴于此,祖天师张道陵(西元34-156年)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怀着为民除害之心,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此后,张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这就是中国道教的开端。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当时又被称为五斗米道。张天师设立二十四治(中国道教建筑之雏形),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于苍溪云台山白日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