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痛风,该怎么吃?

以往我们常说3高,到现在已经普遍流行4高了,这另一个新晋的“高”,就是高尿酸。

根据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13.3%,痛风患病率1.1%,50-59岁的男性为主要高发人群。

这个比例不算低。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尿酸达到一定浓度会出现尿酸盐结晶,形成局部的炎症和组织破坏,典型症状是脚关节处肿大,这就是痛风了。

尿酸参考值

衡定标准

男性

女性

正常范围

149-416μmol/L

89-357μmo1/L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

(非同一日、两次)

>420 μmol/L

>420 μmol/L

痛风患者

长期控制目标

<360 μmol/L

并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都发生痛风,事实上大约只有10-20%的高尿酸血症会出现痛风。

但尿酸水平越高,痛风发生机率越大,持续的高尿酸,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对肾脏、心血管健康都存在巨大威胁。

尿酸为什么会升高?

尿酸本身也有一定作用,所以在体内会有一定的含量。但如果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有障碍,就会引起尿酸升高。

嘌呤分解代谢会产生尿酸,所以嘌呤代谢紊乱,就是体内尿酸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嘌呤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组成部分。学习生物化学的时候,曾学到过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当中会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两两结合,完美的对接在一起。

只要有细胞的地方,就会有嘌呤。细胞越多,嘌呤越多,所以牛奶与鸡蛋就是非常典型的低嘌呤食物。

牛奶:是乳腺分泌的液体,相当于是体液,并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嘌呤含量极低。

鸡蛋:是一颗卵子,也就是一颗大细胞,只有一套遗传物质,所以嘌呤含量也很低。

体内大部分的嘌呤是自身合成的,饮食摄入只占一小部分,但所有这些嘌呤最终代谢后都会产生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但控制饮食当中的嘌呤含量,可以减少痛风的发生概率。

什么时候容易诱发痛风?

任何让尿酸浓度进一步增加的情况,都有可能使得尿酸达到饱和状态,析出结晶,诱发痛风发作。

1

集中摄入高嘌呤食物 

海鲜、肉类、肉汤、动物内脏、贝壳类海鲜、大量饮酒(特别是啤酒)等。

2

摄入大量果糖、果葡糖浆 

果汁、冰镇一下更清甜的含糖饮料往往含有大量的果糖、果葡糖浆,这都会促进尿酸升高,诱发痛风发作。

3

饥饿/节食 

饥饿和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组织分解代谢过度旺盛,从而在体内产生更多嘌呤。

同时,低碳水、饥饿减肥、生酮饮食,还会产生过多的酮酸,增加尿液酸度,影响尿酸排出。

4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剧烈运动加大量出汗也容易使得尿液酸度增加,诱发痛风发生。

5

突然受凉 

温度下降时,尿酸的溶解度会下降,更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促使痛风发作。

6

药物的使用 

噻嗪类利尿剂(降压药)、烟酸(调理血脂)、小计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也可能诱发痛风。

尿酸偏高,该怎么做?

1. 碱化尿液

可以使用简易的尿PH检测仪进行检测,必要的时候服用枸橼酸制剂等药物,保持尿液PH在6.2-6.9,如果PH>7,反而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碱性的矿泉水、添加了碳酸氢钠的苏打水,作为日常饮用水有一定的帮助。

注意

含碳酸氢钠的苏打水不一定带气,带气的也不一定含有碳酸氢钠,需要看看配料表噢。

另外,喝含有碳酸氢钠的苏打水,增加了钠离子摄入,对于高血压人群有一定风险,需要平衡饮用量。

总的来说,多喝水,大量喝水,哪怕不是弱碱性矿泉水而只是普通白开水,对于促进尿酸代谢也是非常有利的。

2. 多吃碱性食物

食物的酸碱性不是由味道来决定的,而是由它们代谢产物的酸碱性决定的,

“碱性食物”

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海藻类等植物性食物。

代谢后所生成的钾、钠、钙、镁等元素比较多,它们呈碱性。

“酸性食物”

主要包括谷物类粮食、鱼肉蛋等动物性食物。

代谢后所生成的硫、磷、氮、氯等元素比较多,它们呈酸性。

酸性碱性这个划分也比较粗略,但整体来看是多蔬果、少主食和肉类,这本身也是健康饮食一直所提倡的搭配。

3. 避免高嘌呤食物

内脏类:猪肝、牛肝、牛肾、猪小肠、猪脑、猪胰脏

水产类:白带鱼、白鲈鱼、沙丁鱼、凤尾鱼、鲢鱼、鲱鱼、鲭鱼、小鱼干、牡蛎、蛤蜊

其他:浓肉汁、浓鸡汁、浓汤、酵母

这些食物要尽量减少或者限制食用。

4. 限制果糖、限制酒

不大量喝果汁、甜饮料,不喝或少喝酒,可以尽量规避尿酸升高风险。

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几点,不需要整日担惊受怕,不需要对所有食物都非常警惕,就可以逐渐让身体的尿酸水平长期处于安全水平。

毕竟痛风真的挺疼的,时间久了还会有严重的并发症。

高尿酸是件不好的事儿,但它用痛风这样的疼痛小惩罚来管束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反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相应下降了。

也算因祸得福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892-899.

[2].石白,殷海波,张锦花.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6):51-55.

[3].林勇军,林忠文.痛风的相关基因和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J].内科,2017,12(4):495-497,555.

[4].刘卓,谢伦芳,项茹,等.风湿性疾病患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5):512-516.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8.0 5.0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