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的滠口,当年居然管辖过大汉口!

前言:

前几日群里聊天,谈及春节期间黄陂到处拥堵,有土著黄陂朋友说,逢年过节黄陂之所以堵车,实在是因为从汉口回来的亲戚太多了,50%以上的黄陂家庭应该都有汉口亲戚(黄陂土著人这里说的汉口,泛指武汉三环内),可见黄陂人和汉口人关系之亲密。
有外地新武汉人表示不理解,说汉口是汉口,黄陂是黄陂,一个城里一个乡下,咱们要自信点,何必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有年纪大的群友笑着解释说,城乡二元体制是解放后才有,以前汉口和黄陂之间是可以随意迁移的,大家并没有那么区分你我。
由此,小编记起了年前翻阅到的一点历史文献,记录中,500年前,黄陂人和汉口人确实是一家,滠口和汉口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现在的乡下和城里的区别,在古代,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行政隶属上来说,滠口曾经管过汉口。

01

汉口和黄陂的建制变迁

武汉三镇的体系,从明代中叶方才形成,在此前,汉口的行政归宿变化很大,属于过江夏郡(汉代之前,江夏指的是今汉阳地区)和安陆郡(当年辖随州、孝感,黄陂和汉口部分),宋代以后,汉口才正式隶属汉阳府,明代成为汉口镇(属汉阳县管辖),1900从汉阳县分离出来设立夏口厅(仍隶属于汉阳府),1912改为夏口县,1926年设立汉口市,1929年,正式撤销夏口县。
黄陂,在五代十国之前(据今约1200多年前),南北是分为两县的,北县在宋朝之前,疆域在木兰山之南,曾经取过很多名字,如西陵,木兰县等,南部则比较复杂,和汉口,汉阳犬牙交错,在宋朝之前成立过滠阳县和石阳县等。
民国初编纂之《夏口县志》记载,汉朝时,汉水以北设石阳县,晋惠帝时(公园259年2月13日-307年1月8日),设滠阳县。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设置黄陂县,过了几百年以后,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朝,滠阳县废除并入黄陂县,自此,黄陂疆域基本稳定(东西无变动,南北略有变化)
小编今天要谈的是滠口和汉口过去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资料大部分来自《夏口县志》
在阅读本文之前,各位要先清楚滠口、夏口和汉口名称之由来。
古人将江河支流汇入大河之处称之为口,滠口即滠水入河口,夏口即夏水入江口 ,顾名思义,汉口也是汉水入河口,需要指出的是,夏水特指汉水从丹江口到长江一段,在民国十几年之前,汉口和夏口名字交错出现。

02

石阳县

石阳县最早设立于汉朝,但县域范围争议很大,《夏口县志》的注释里认为县城在今天蔡甸区西部,其他历史专家有考证说,石阳县范围很大,包括了现今的蔡甸区西部,东西湖区全部和黄陂南部部分区域。
今天,在黄陂盘龙城黄花涝地区就发现了古代城墙遗址,专家怀疑为就是当年石阳县之城池。
换句话说,1800年前,黄陂南部、东西湖和蔡甸人其实是一个县的居民。

04

滠阳县

滠阳县 :晋置,治所在今武汉滠口藤子岗附近的牛湖堡。北周大象元年 (公元579年 )改黄城置黄陂县后 , 废滠阳入黄陂县 。
古人所取的地名中,水之北为阳,滠阳的意思就是滠水之北,汉阳的意思也是汉水之北(准备喷小编的朋友且慢,汉阳当年确实在汉水之北,明代中叶汉水改道之后才到了汉水之南)
1920年编纂的《夏口县志》上,关于滠阳县的文字不多,从记载来看,晋惠帝时先在临嶂山(在今天蔡甸区蔡甸街之东)建立沌阳县,后又在江北建立滠阳县(当时的滠口和汉口一部分还属安陆郡),汉口地区分属沌阳县和滠阳县管辖。从记载来看,滠阳县范围涵盖了汉口和黄陂南部部分地区,
滠阳县县城位藤子岗,民国时,滕子岗还属于黄陂滠口(今天属于江岸区),也就是说,从晋朝到后周,滠口和汉口真的是一家人。

04

过去,是没有户口这个东西的,只要你愿意,城里人和乡里人身份随时可以互换,当年的汉口人并不认为自己比乡里人高级,当年的黄陂人也未必愿意背井离乡去汉口打拼。
现在的某些城里人瞧不起乡里人,其实是自我陶醉而已,当然自己爽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表现出来,其实现在的城里人祖先都是来自农村,瞧不起农民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瞧不起你的先辈,您说对吧。
滠口也好,汉口也罢,过去我们是一家,未来我们也将还会是一家人(现在不是,因为武汉还有户籍制度)!
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