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贤才背后,藏有贤母
每个贤才背后,都有一个人默默在背后支持他、鼓励他、教育他,东晋名将陶侃也不例外。在他身后,藏有深明大义的母亲——陶母。
陶侃的功绩很多,最突出的是领导联军平定了苏峻叛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统辖的荆州有“路不拾遗”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自陶母的谆谆教诲。
陶侃的母亲湛氏,嫁入鄱阳郡枭阳县陶家。生下陶侃不久,丈夫便不幸离世,她独自将陶侃养大成人。因家贫无所依托,陶母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她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自幼发愤进取,闻鸡起舞,为他的仕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侃有一位朋友叫范逵,范逵是当地名士,被举荐为孝廉。在隋朝之前,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基本在名门望族中挑选,若是普通百姓,只能通过别人推荐,要求是孝敬父母、博学多才,这一制度称为“举孝廉”。被举孝廉后则可以出仕为官。
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做客,偏偏遇上鹅毛大雪。陶侃心中苦闷,焦虑万分,因为拿不出像样的酒菜款待朋友。陶母深知儿子的苦恼,便对陶侃说:“你只管招待好你的朋友,其他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陶母为了尽地主之谊,将留了半辈子的长发剪掉,换来酒菜钱;又将家里的柱子削掉一截,拿来生火;再将自己睡觉用的草席翻出来,剁碎喂马。范逵知道陶侃家中贫寒,惊讶于能拿出上好的酒菜款待自己,当得知真相后,他深感愧疚,对陶家母子肃然起敬。此后,范逵逢人便夸陶侃的为人与才华,成功将陶侃举荐为孝廉。这是陶母截发筵宾的故事。
陶侃青年时,在一个小县城,担任管理渔粱的小吏,有一年,渔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捕鱼,大获丰收,他就让下属把这些鱼腌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陶侃尝过腌鱼后,感觉味道鲜美,想跟母亲分享这一美味,便派差役给母亲送去一坛腌鱼。
陶母收到腌鱼后,随口问差役:“这坛腌鱼,大概要花多少钱?”差役殷勤地说,“这坛腌鱼用不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面拿就是了。”陶母听罢,脸色微变,立即将腌鱼坛口重新封好,叫差役带回去,并写了一封信责备陶侃,“你作为官吏,本应清廉,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是孝顺我,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陶侃读完信,大为震动,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万分,从此以后,他严守母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清白做人,廉洁为官,最终成为一位受皇帝重用、百姓爱戴的名将。这便是封坛退鲊(zhǎ)的典故。
后人赞誉陶母: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才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陶母享年75岁,去世后葬于今江西鄱阳县城东,现有陶母墓。陶母的品质和历史故事已形成鄱阳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过千年,陶母教子有方的典故依旧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