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疗事故的处理及预防【一点资讯】
针刺是一种很有奇特的治疗方法,它效果显著,经济简便,应用范围广泛。只要能正确使用,更是安全可靠的,不会有任何毒何作用,这一点是药物疗法所不能比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刺绝对安全,如果掌握不当,施术错误,亦可能会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轻者给患者带来一时痛苦,重者终生残废,甚至顷刻死亡。仅就建国以来的粗略统计,已有上千人因针剌不当而遭受了意外伤害,不少人丧命于针下。在国外,多用应用针灸疗法的国家也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针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在损害着针灸的声誉,影响着针灸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因此,正确掌握针剌操作,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 针剌事故的范围
所谓针剌医疗事故,是在针剌过程中由于医生施术或患者自身原因而造成的机体意外伤害。
严格地说,针剌医疗事故不同于“针剌异常情况”。在针剌时发生了晕针、弯针、滞针、断针,或针孔少量流血、局部青紫肿胀,这些都属于“针剌异常情况”,不难处理,后果也不严重。而在针剌时发生了技术错误,造成了患者病情加重、意外伤残、甚至死亡的,那就是“针剌医疗事故”了。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如发生在重要部位的“断针”,一般方法不能取出,必须经外科手术才能解决的,亦应当视为针剌事故。
因针剌而对机体造成的操作,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反应性损伤”,即由针剌造成患者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引起反射性的晕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晕针”。这类损伤比较轻微,一般很容易得到救治,而且不留后遗症。
一类是“生物性损伤”,即通过针剌把外界的致病微生物带进了患者体内,造成了糨发感染。这类操作也不严重,如果能注重针剌前针具和施术部位的消毒,完全可以避免。
一类是“机械性损伤”,即通过针剌的机械性刺激,使病人组织器官的解剖完整性被破坏,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或伤残、死亡。这类损伤不但普遍,而且危害最大。是“针剌医疗事故”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重点掌握。
针刺造成的机械性操作,从操作后到临床出现相应症状的时间一般都不太长,其因果关系比较容易确定。它所造成的伤害,涉及到内脏、神经、血管等,其严重程度与所损及的脏器组织有关,以损伤中枢神经组织和重要脏器的后果最为严重,往往导致死亡。
在中枢神经损伤中,有刺伤延髓的,有刺伤颅脑子,也有刺伤颅内血管的。从临床发生的事故来看,以刺伤颅内血管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最多。在重要脏哭的操作中,几乎所有的脏器都受到过针剌的伤害,其中刺伤肺脏造成“气胸”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肠壁穿孔和胆囊穿穿孔。
另外,还有些医疗事故,如针剌诱发脑溢血,不是针剌直接造成的,针刺这时一个间接的诱发因素,它以强烈的刺激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导致了脑血管破裂。虽然无法将其归属到哪一类中,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针刺而造成的损伤。
二、针刺事故的原因
针刺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医者取穴和操作上的错误,也有患者某些自身的因素。明察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更能重点预防,防患于未然。
1、粗滥施术,盲目针刺
从发生的针刺事故来分析,有不少是在基层医务人员中发生的,还有一些是仅懂得一点医学知识的人,甚至还有些游医、道士。他们不懂得解剖生理知识,也没有掌握好针刺的基本技能,便盲目针刺,胡乱施术,毕结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如有位患胸痛咳嗽的病人,一位个体医生在他的前胸后前上竟然不辩经不论穴地扎了30多针,刺入的深度足有1.5寸,结果发生了严惩气胸,病人来不及抢救,很快就死亡了。
在一些比僻的地区,至今还有“隔有针刺”的现象,有些医生为了炫耀针刺技术,往往隔着衬衫、毛衣甚至棉裤就给病人扎了上去这样不仅因消毒不严容易感染,更重要的是不能取准穴位和掌握针刺的方向和深度,造成意外。据近年搂的报导,有五、六例因隔衣针刺而引起事故,有的是刺中了肝脏导致大出血,更严重的是直接刺入心脏,导致循环功能的急剧障碍而死亡。
2、取穴不准,操作失误
针刺是直接在穴位上施术的,但穴位并不只是平面上的一个点,它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针刺方向结合起来,而且穴下的脏器组织不同,必须取准定准,否则“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带来危害。如有位终年咳嗽的老年病人,医生取突穴针刺治疗。但没取在胸骨上窝正中、却取到了第三环状软骨上,平刺进针1.5寸(而不是向后下方沿胸骨柄与气管前缘之间针刺),结果刺伤了气管,引起反射性的痉挛,血痰壅塞喉头,造成呼吸困难,至息死亡。类似取穴不准,操作失误造成的意外事故,临床极为多见。
3、刺中要害,加重病情
人体最要害的部位,莫过于中枢神经。而在后项、脊椎这些部位取穴针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事故,而且凶险较大。以往人们对这些穴位畏之如虎,一般不多采用,即使非用河,也是浅刺即止。但从五十年代起,特别是文革时期,在“一根针打开聋哑禁区”的形势影下,对哑门、风府这些穴位的针刺深度,有越来越深的趋势。不注意内部结构,追求“高效深刺”,或盲目地寻找“触电压”,这样最容易发生意外。特别是延髓部位,是主司运动、感觉、呼吸、循环的中枢,即使遭到了轻微的损伤,也足以造成不可恢复的致命性后果。在发生的针刺事故中,有不少是属于这一类情况,轻者造成病人瘫痪,不能说话,重者当即死亡。颈后两侧的风池、翳明穴、如果进针方向不对,会刺伤颅内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4、疏忽诊察,刺伤内脏
在前人总结的针刺经验中,有“肚腹深如井”的说法,因此,有人喜欢腹部深刺,甚至主张刺至腹腔,认为“避开骨头闪开筋,愿扎多深就多深”。而且,在病人第一次针刺之前,没有认真地进行腹部诊察,匆匆施以针刺,往往会刺中处于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这些腹腔内的脏器,在正常情况时不易遭受损伤,但在肿大、粘连、梗阻赞美商理变化时,就容易被刺中。如肝脏肿大时,涉及体表的部位增多,即使在前正中线上的穴位针刺,也会被刺伤;脾脏肿大时,会延伸到肋缘之下,触摸容易察知,又往往被一些误作为“痞块'来深刺,而造成脾破裂大出血。其它胆囊肿大、肠道梗阻、胃部膨胀、膀胱极度充盈等,都是如此。因此,临床上所发生的内脏损伤,很多都不是在它们相应的部位,而是病变时超过了正常区域,医生针刺前失于诊察、滥施针刺造成的。脏有,不可不察,风利的顺者,必须五脏。
5、病体虚衰,耐受性差
不少针刺事故的发生,并不是直接由针刺造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的自身体质。如患血液病的病人,即使刺破小血管也会引起大量出血;血压过高而不稳定时,针刺也会引起颅内流体和学发生变化和波动,造成脑血管意外。特别是病人患有严惩的慢性疾病,身体消耗严重,十分虚弱,不能耐受针刺的机械性刺激,就很可能造成意外事故。
有一位成年男性,患有严重的肺结核。有一次与家人争吵,心中气闷,到一家诊所去扎针。针刺完毕后,乘车回家,死在了车上。经尸体解剖检查,取穴位置正确,针刺部位下的脏器无任何损伤。但左右两肺均发生粘连,右肺及左肺上叶有严惩的慢性纤维性干酪性肺结核,且有大小不等的空洞形成。
显然,病人的死亡主要是本人患有严重的肺结核,针刺与死亡并无直接的关系。但不可否认,针刺可能是引起患者残废的一个诱因。它给我们的经验教育和启示是,对慢性久病严重到了一一定程度,最好不予针刺。若对此类病人侥幸图治,虽然取穴正确,针法无误,然而有时病人竟死在治疗床上,或死于起针后的很短时间内,涉及到医生的责任和技术方面的事故,引起法律上的医疗纠纷,若不通过尸检,很难阐明死因。《灵枢经》上说,“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确为经验之谈。至理铭言,应当重视。
因针刺不当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伤残、死亡等医疗事故,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不幸。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针刺医疗事故的原因,这是很初步的,不可能把临床上造成事故的一切原因都概括进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事故的发生,并不足是某一单个方面的因素,往往人同时有几个因素起作用,因此应当综合分析,全面论证,真正察明起因,以便采取措施。
三、针刺事故的处理
对于针刺事故,重点在于预防。一旦事故发生,又要善于正确诊断,及早处理,力争图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恶化,救挽病人生命。针刺事故的处理要点是:
1、迅速正确诊断
针刺意外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地判别它属于哪一类损伤,损伤的部位在哪里,程度如何?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如针刺的穴位,进针的方向和深度,施用的手法、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考虑,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诊断。这对于意外事故的处理,特别是严重事故的抢救有着特殊意义。
一般来说,从针刺损伤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针刺过程中立即出现症状的。如刺伤肺脏造成的“敢胸”一般在进针后二、三十分钟内即出现胸闷、憋气、心慌、呼吸困难,渐渐喘气促、不能平卧。刺伤中枢神经的重要部位,也是在针刺的当时,即出现头痛、头昏、呕吐,舌体发硬,甚至意识障碍。这些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针刺事故,需要明确论断,立即处理。
另一种是在外地刺施术后几个小时,甚至一、二两才出现临床症状的,多在内脏刺伤中见到。如刺中肝脏后,经过几个小时,破裂出血到了一定程度,出现全腹腔弥温性剧痛。尤其是刺伤胃肠道后,由于严密观察,随时注意病人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针刺损伤所造成的症状表现,往往有其特殊之处,应慎重鉴别。如刺伤颅内血管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部位以枕后疼痛为主,伴有颈项强痛,且作为最早的症状之一,这在一般脑伤管意外中是罕见的。从针刺到头痛,呕吐的最高峰,往往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意识障碍开始多不明显,以后随着针刺操作出血的增多,逐渐加重,甚至昏陷入昏迷。掌握这些特殊的症状表现,对正确诊断很重要。
总之,当针刺意外事故发生后,一要诊断迅速,二要诊断正确,避免因误诊而耽误救治时间。临床上有一例重气胸的病人,起初表现为头晕、胸闷,医生误码认为是“晕针”,让患者平卧,开窗通气,等到症状逐渐加得,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喘息时,才考虑到气胸的可能,但为时已晚,来不及抢救就死了。类似因误码率诊而造成的死亡或病情加重,临床上屡见不鲜。
鉴于有些针刺意外发生后,病人不宜多做活动,在尽可能性的情况下,少做辅助检查。不然让病菌翻来覆去,来回折腾,会导致病情加重。
2、采取救治措施
对临床上所发生的针刺事故,一旦明确了诊断,就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许多事例表明,只要能够正确地对症处理,往往能扭转败局,力挽狂澜,使针刺损伤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针刺医疗事故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类是在诊室就可以解决的。如轻度的气胸,眼部血肿,一般的针刺感染,较小的血管损伤等。诊室处理因为条件所限,只适合轻症的处理。
另一类是要求在诊室作出初步处理之后,立即转科救治的。如比较严重的气胸,重要内脏的穿孔破裂中枢神经部位的损伤,以及用非手术方法无法取出的断针等。这些病情危害性大,诊室难以解决,应立即转科救治,不可贻误。
作为针灸工作人员,主要能掌握诊室内处理的各项措施,包括严惩症状在转科前的初步处置。
在处理内脏损伤时,应根据损伤的程度,分别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处理措施。
一般刺伤胃肠道、膀胱等空腔器官,如果损伤较轻、病证单纯,没有其它严惩合并证的,可以酌情对症处理,禁食、胃肠减压,镇静、止痛、消炎,配合输液,非手术保守疗法即可。
若是肝脏、脾脏等宾质性脏器刺伤,尤其是造成内脏破裂,大出血的,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处理。而心脏的损伤,更是势急病重,要求医者不得延误,果断决定,火速处理。
下面,我们以发生率最高的“气胸”为例,谈一下它的具体处理方法。
当根据临床症状,一旦发现气胸征象,基本明确诊断后,应迅速作×线胸部透视,判断肺脏被压缩面积的百分率,了解胸腔积气的多少,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肺脏压缩面积在职10—15%之内,且无肺气肿病变的,为“轻度气胸”。此时只需让患者半卧位安静卧床,避免任何活动、养活呼吸幅度,采取对症状处理(如用些抗菌素以防继发感,对神经紧张、烦躁不安者投用镇静剂;伴有剧烈喇者投用止咳剂)。经过适当处理后,胸腔内的少量气体能逐渐自行吸收,一周这内即可痊愈。
肺压缩面积超过去时15%,且又有肺气肿等丙变的,为“中度气胸”。这时候会严惩影响病人的呼吸,气体自行吸收比较困难,需要胸腔内的积气抽出。这样可以减轻对肺脏及纵隔的压迫,使进肺的膨胀,再经过适当的处理,就可以痊愈。
如果气胸症状严重,肺脏被压缩的面积增大(至少30%),特别是高压性气胸,血气胸,或出现休克症状的,为“重度气胸”。这时候胸腔排气也只能暂时应急,需要马上转送外科,采取肋间切开封闭引流等措施,必要时手术开胞处理。
总之,在处理针刺事故时,既要明确诊断,又要措施得当。为了应急需要,针灸科室内还应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针灸人员必须学会心脏按摩、人工呼吸等综合急救措施,才不致于临用时张惶无措,延误救险。
四、针刺事故的预防
针刺虽有刺伤组织,引起医疗事故的危险,但只要我们加强责任观念,遵守操作规程,掌握针刺技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针刺事故的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注重预防,弥患于未然,至为重要。
1、加强责任观念
不少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医务人员的医德责任心不强有关。特别是在诊务繁忙,或下班时间已过,诊室病人尚多的情况下,疏忽大意,草率从事,最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因此,加强责任观念;提高医德修养,时刻保持准确的大脑,谨慎地处理每一个开门见山人,这一点十分重要。针刺前,要对病人进行认真地检查,辩明病情,不可盲目针刺。施术时,要随时了解病人的各种反应,尤其是在留针期间的动作表现。如呼吸节律的突然改变,不可抑止的咳嗽,深吸气等,有没有乱跳乱动的情况。千万不要把针扎上去之后,一留针,就算万事大吉了。如一位精神扮演的病人,扎上“风池”穴之后,在留针期间,趁医生不注意,病人自行把针向深部刺入,结果刺伤了颅内血管,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否则造成医疗事故,医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遵守操作规程
要想安全针刺,必须遵守操作常规。首先要认真检查针具,对有问题的坚决弃之不用,其次要严密进行消毒,不论是施术部位的消毒,还是所有针具的消毒,都要一丝不苟,不能马虎。鉴于目前流行性乙肝病毒和西方世界猖厥流行的艾滋病毒的广播,对消毒的要求更为严格。对“隔衣针刺”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杜绝,决不容许再用,这是一个稍微懂得点医学知识的人起参政应该做到的。当然,“检查针具”、“严格消毒”,杜绝“隔衣针刺”这些问题一直被人们视为老生常谈,从不予以重视。却不知这些常规都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用“血”的教训换回来的,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自己的医疗工作中有没有这些违犯常规的做法,让这些常规真正实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掌握针刺技巧
针刺的应用最普遍,也最容易导致损伤。因此掌握针刺的操作技巧,施关肠道、全世界 化学性纠纷,是保障针灸临床安全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胸背部及中枢神经危险区的穴位,更应注意掌握技巧。
胸部的穴位大都在肋间隙中,肌肉很浅薄,直刺只能三、五分,两往下去就要出问题了,一般刺这些穴位,多用斜刺、平刺之法,需要体会好针下的三种感觉,一是进皮时的阻力感,二是破皮后下鸠尾穴,这样心脏的位置抬高了,也就不人被刺了。中枢延髓区的穴们凶险大,要特别注意方向,并且体会针穴穿过硬脊膜时的“落空感”。这些穴位的刺法若能掌握运用的好,可以避免许多意外事故。
4、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针灸医师的业务水平,对针刺事故的预防有着决定性意义。一个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针灸医生,不仅局限于较高的中医学造诣,有较为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现代医学的多方面知识。针灸医师必须掌握解剖学,只有熟悉全身的解剖情况,才能掌握哪些穴位比较安全,哪些穴位容易出问题。也只有了解位于重要脏器之上的穴位的局部解剖,才可能选择正确的进针方向和恰当的针刺深度。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病理学,由于在病理状况下,一些脏器可能会出现体积增大、活动度减小、表面光滑度改变、脆性增加等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脏器不易被损伤,当它发生病变后却很容易被误中,因此还要掌握它在病变时的位置和特点。
当今,电针、激光穴照射已普遍与针刺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针灸学的不断渗透对针灸医生的业务素质已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以上我们全面讨论了针刺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处理要点,并对它的预防提了几点措施。目的是想通过这些对针刺事故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决不是危言耸听,让人因噎废食,裹足不前,甚至再也不敢问津津针刺。古人有句话说的好“三折肱而为良医”。我们既想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而作“良医”,又不想临证招致意外而“三折肱”,就应该了解这些问题,注意这些问题,“知他人落马翻车于前,免自身重蹈覆辙于后”,使直刺真正成为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手段。
针道针道,用针之道,道为何物?历代针灸书籍中,多以穴论术,以术论穴,或多论述经脉穴道,或论某病主用某穴等,均置针道而不论。笔者理解古人置而不论的苦心,但在通读了《内经》和历代典籍后,分析《内经》各篇章,结合《易》和《道德经》,虽然恍兮惚兮似一说就错,虽然难以名状,但愿为其做如下注解:“道”为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针道”为用针之道,即取法自然现象,合于自然规律来用针治病疗疾。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从《灵枢·九针十二原》来看,黄帝欲立针经,岐伯推而助之,由此可知,针的作用是通经脉调血气。此“经脉”不单纯指气脉和血脉,针灸理论中经脉均指经气和血脉。《灵枢·九针十二原》前有通经脉之气,后有调血脉之气,可知无论用九针中的何种针具,其作用均是通调气血,所以针只是调气血的工具。
从整篇来看,岐伯言小针之要,均应避免“粗(工)守形”,而针道的最高境界是“上(工)守神”,刚好呼应了黄帝之“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为之经纪”。而“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营”字,古书没有注解,注解重点多在“逆顺出入之会”这句话,“营”字通“荣”,可为动词,为经营,也可以理解为用针,以针来经营和荣养“逆顺出入之会”——穴位。
这样解释,我们就明白了用针的着力点和用针的目的所在,即均作用于穴位。从前后文来看本篇,前面讲针道,后面讲九针针具的来源和原理。再看十二原的用法,我们就知道,在穴位上所做的文章,就是逆顺而已;读本篇经典,用在针道上,就是如何来找到病反映在“出入之会”上的逆顺。“逆顺”,《内经》各篇章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大体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天时之“逆顺”,二是地理之“逆顺”,三是气血之“逆顺”,四是经脉脏腑之“逆顺”,五是形气声色之“逆顺”。概言之,无非阴阳之互根,无非五行之生克制化,无非形神是否合于天道地理,无非如何把这些具体落实到病象中去。
道生于无,从无而生有,这样就成于一。《内经》若以两分论之,上言气之通天,下言病之变化。但这些气、病之变化,具体落实到穴位上,则不宜看死某穴主某病,而应该从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引起“出入之会”——穴位逆顺的原因。
若以三分论之,三生万物,逆顺的原因在《内经》中大体分为天、地、人三个层次。如果不明《内经》的体系,就会发现《内经》诸篇章存在前后矛盾,互不统一的现象,分布于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腑输、运气学诸篇章,从而论述精、气、神、形在人体表现之逆顺。其实,先人是在以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各种关系,因为针灸直通丹道,故先人把精华散述于各个篇章。以《内经》“自相矛盾”而诋毁《内经》者,实未明白先人的苦心,愧为炎黄子孙。
若以四分论之,则为东南西北,则为元亨利贞。土藏于四季之月,善而不可见;以病论之,顺天时地理而为之,不应仅见穴而不见道。故经言:“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若以五分论之,则为五行生克制化,依四季而旺相休囚,依据《素问》病机十九条和《灵枢》诸篇章均可得出五分之法。
若以六分论之,则为三阴三阳,则为六气、六经、六节等。四时化六节、化八卦、化九宫、化二十四节、化七十二候,均藏于《内经》各篇章,是指导我们天人合一行针的非常具体的做法,奈何近人不察,粗通皮毛者扯虎皮做大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盲引盲,误导后学。但这些易数之化合,易数之入用,均藏在董氏针灸奇穴的解部中,董门先祖早已窥破天地之秘。然因种种原因,化为奇穴而行不言之教,背弃董门而外求者,均未得董门真传。
体系之分,以天、地、人各个层次来论述形、神、器,从而三而三之,九而九之,概以阴阳而统之,以五行而细之。《内经》的体系甚为复杂,大概线条却很清楚,没有一个总的高度,那看《内经》就是杂乱而互相矛盾的,若以此线贯穿《素问》、《灵枢》162篇,其体系则泾渭分明。
不明体系,何言针道?更不用说去读更高深的经典了。
《道德经》中,老子是从各个层面去论述“道”的,从虚无、自然、真一、朴素、无象、无执、清静、慈俭、和光、同尘、不争、处下、持盈、德善、守中、光而不耀、直而不肆、不言之教等诸方面去阐释“道”。《道德经》、《易经》、《内经》三部经典中的经典,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字,就是“道”。三部经典的确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行文来阐释。《道德经》认为,当你把帝王看成练功者,或医生把体内正气或气血看成百姓,治医之道不就很明显了吗?丹道内修不也很明显了吗?《内经》中直言气血、脏腑、经脉。而《周易》却是在讲不易之易、变易之易、简易之易,直接根据象、传、爻辞得出与《道德经》、《内经》的相同之处,且均能直接体现在针道上。
《孙子兵法》,以道统法,论述兵法而战无不胜;《棋经》以方圆、动静来论述博弈之道;而《内经》以阴阳腑输、运气脏象、经络穴位来论述人纪合于天地四时之行针用穴之道。同理,董门先祖也早已把针道化为穴位,把心法化为针法而传诸后世,岂能以法不同而弃道?更遑论道之不同?
因本书旨在注疏董氏针灸,不便过多讲述《内经》的层次,更不愿意把本书定位成笔者的经验集,但读者应自己分清楚,以正合,以奇胜。善守正者,必立于不败之地;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于江海。有人仅用正穴,有人仅用奇穴,均不合于针道。善用正穴者,往往对一些重大疾患、急危难症而束手;善用奇穴者,往往令人藏虚重实,也令自己无力驾驭奇穴从而求于旁门,实在是不懂董氏正经之含义。
针道,表现在针刺上就是针势。我们不知春夏秋冬,却能以气候变化而感知四季之变化;我们不知风为何物,却能从树叶的方向而感知;我们不知五脏六腑之虚实,却能从望闻问切而得知。这些变化,都是势的变化,宜因指见月,针灸的不传之秘就是针刺的深浅,针刺的深浅取决于菽位的变化,菽位的变化直接作用于针势,是过犹不及,也是不及无功。
具体到针道上,则以人体的虚实,感知我们需要下针的方向,顺其势,用其针。《兵法》云:“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棋经》云:“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对待人体疾患,邪实宜泻,但泻有泻法。董氏针灸五脏解部中,处处藏着针法进退之道,从总解部,到分支解部,到细分支解部,都是穴位势能的表现,不能过,亦不能不及,否则都是害。再具体到病症,为何一个简单的腰腿痛,我用灵骨、大白穴无效,你用重子、重仙穴而起立竿见影之效呢?因为分属五脏解部的五行势能不同而已。
对于患病之人,体虚宜补,但补有补法。常见脾虚泄泻者,补脾之虚常效不尽意,大有愈补愈虚之虞,但为何补土之母,即补其心火,针通天一穴即止?癌症后期病人体虚邪实,为何愈补虚,而肿瘤愈大,而体愈虚?为何欲泻邪,而邪更盛体更虚?
水金、水通二穴止咳,针半寸无效而针一寸有效;用于腰痛,为何针一寸无效而针半寸有效?董公治腰痛,常以此二穴来给病人表演速效止痛法,为何我们不行?
治心脏诸患,为何用毫针针四花诸穴无效,为何董公仅以三棱针刺而取效?请参阅后附董公医案语录38则。
以道统法,以法统穴,根据天之四季、地之十方,结合患者病情的久暂虚实,选不同的针治法,针者往往追求一针治病,病者往往追求速效而愈,但不合针道的针法是霸针。例如一个多年虚寒的病人,能否短期速效排寒呢?现代用针者多被自己骗了,病者又被针者骗了,在患者被针后感觉温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因用针引起的不良反应,这个不良反应不是短期能看出来的,在长期的观察中,常常是此病好彼病起,这里好了那里又病了,医者昧而不知,病者更不知,从而以盲引盲,医患共昧,失去了针的精髓。
下针起效或奇效的同时,是不是以牺牲人的正气为代价?一个多年虚寒的病人,不能说去火边把手脚烤热了,其虚寒证就好了。同理,一针即效也不能说明这个针法就非常的好,这个医者的水平就何其高,稍微有些中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虚寒是从何而生,应从何而去,没有中土脾胃的斡旋,何来心肾水火的既济和肝肺的交互?
经典中早已言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没有这个常,没有中土脾胃的生化,何来温暖之变?一匹劣马,即使再加鞭去抽打,能跑快的程度也是有限的,但一时之速效的针法,往往就是类似鞭子的抽打,损伤了病人的正气。
再想想我们平时的用针,有多少是类激素的作用,激素是至阴至寒之物质,性苦寒,伤元阴与元阳。元阴伤,女性见男性征,烦躁、不寐、脉滑等;元阳伤,水气盛,畏寒面白、胖肿、易感冒等。但用过激素后,多见全身温暖的现象,能否说激素就是热药?在指头微动关节放血,常见全身温暖,也见全身虚弱,这样就能把脾胃虚寒治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非王道,非此即彼,那么这针法就是霸道和无道的针法;但是说教却非常能诱骗人,杂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刺指是清瘀升阳,诸如不分体用而认为手厥阴脉为阳之外护而宜泻等理论,把“代心受过”的厥阴心包御林军都调动起来了,手里还有兵可用吗?
《伤寒论》一再强调六经病传变顺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虽有直中、并病、合病等情况,先不说大医,就是中工也知道防止病情传变于厥阴。针者不修《伤寒论》,不知病势之来,不思病势之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道理就成了空话,《内》、《难》关于七传、间脏,关于六经传变,关于六气主客,祖宗的垂训完全抛于脑后,如何能担纲复兴中医的大任?充其量为名利耳!
董氏针灸穴位五脏解部,直接对应五行、五脏,蕴含了天地数理,愿传播董氏奇穴者,不要废弃董门至宝不用,置大道而不顾,言忠信、行笃敏,虽万州里,亦可行乎。
像很多的虚寒性病人,也常见癌性疼痛的病人,这个时候不去建中、补中、理中,寒从何去?暖从何来?不知去路更不知来路,只求速效,结果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笔者始终不信古人不知速效之理,而古人慈悲不言,奈何近世“聪明”人太多,总以为自己超越了古人,还自以为是,针灸滥传之罪也!天地之间,人立其中,人病则为能量的流失,而天地的能量是无穷的,如何借天地能量而施于病人,《内经》中的治疗原则和董门先祖设穴思路,均给了我们去捕捉针势的“指”。
常听人说,针后晕针,晕的好不如晕的巧等欺骗自己、欺骗病人的话题;或对于针后几天不能动甚至感觉很虚弱的情况,医者给病人的解释是:此为正常反应。如果以晕针作为有效的前提,那么这就是很明显的以牺牲病人的正气为代价的穷兵黩武了,非善中之善,更非“上兵伐谋”之境界。
《兵法》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邪气盛的时候,如何去引邪外出,也是《内经》中一个重要原则——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一个脾胃虚寒性胃痛难忍的患者,这个时候去补虚,往往让疼痛加剧,这个时候先从阳引阴,例如针门金穴,以泻邪实,犹如上述《兵法》所云,一个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的势是最大的,我们应该顺势而为,针门金穴就是引导实邪外出,待其势衰而图缓补。欲补先通之理也。
无疑,刺血是一种很有效的引邪外出、通阳生新的手段,但刺血有刺血的原则,并非虚人不能刺血。所谓虚实,分为两种,整体的虚可表现为局部的实,整体的实,可表现为局部的虚,这和阴阳、经脉的循行有密切关系。欲泻先散之理也。
董门刺血术,多以浅刺皮络为主,包括皮下小血络、小结节、皮肤色泽的变化,统称刺病象法,通过刺外阳来通阳(外为阳、里为阴),所以在背部、四肢阳面刺血最为多见,以消除“阳”之瘀阻。若刻求在阴面、阴经刺血,则失去了通阳固阴的作用,若赶上藏虚、月空等时候,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乱经。
天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其自然规律,我们如何最大化地引动天地之大能量,那么首先就要选择正确的术,没有道的概念,哪会有正确的引动能量之术呢?也有以针培补病人元气的,无非二穴,即在关元穴、支沟穴(在董氏针灸穴位中叫做火串穴)行烧山火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调动病人有限元气去抗邪的短视做法,虽然也有速效,但病人的元气根本未生。先天之元阳元阴统称为元气,元气生于命门寄于脾,元气散见于五脏各个脏气,并非仅仅在肾中,不能说肝、脾、肺、心就没有元阴元阳,在病人体虚时可以针刺关元补阴、支沟补阳等,但并非王道,治病总以顾护脾胃为上。
《伤寒论》以顾津液存胃气为治疗原则,先保存仅有的正气,待正气渐复为上策。犹如去年的经济危机,大势犹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逆势而为,不保住自己的资本金而去做无谓的投资,只能让自己血本无归。
《棋经》云:“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用针亦然。下针前,我们要衡量病人正气有多少,正气不足则只有通过培补脾胃后天之气的生化之源,才能更好地保住先天元气的存量,这样才是治病之王道,才能长久。
针道之中,有无道之针,有霸道之针,也有王道之针,上已简述,但针道的体现,还有“仙道之针”。“仙道之针”可通过内修得来,言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不能因为一些绝症普遍认为无医可治,就认为真的无药可治、无针可医。内修仙道者,不得法要而误入旁门,往往见“魔”更多,随内修层次的提高,见“魔”的机会就越多,惜有人却以为见“魔”为见“道”。如《西游记》类比的是道教龙门教的修行,唐僧师徒四人历尽磨难最后差点取到假经。针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弃针,在弃针过程中,也许我们达不到弃针的最高境界,但董门先祖的直通五行、疏穴简针法,就是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道法自然,是法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在前文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中,董公自言董氏针灸距今两千五百年历史。而董针之道,体现在自然现象上,就是《素问·示从容论》的取象援物,比类行针;体现在自然规律的取用上,散见于《素问》、《灵枢》各篇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规律不会因为冬天寒冷而减成一个月,不因为夏天酷热而缩短恶劣的气候,人体的自然规律,会让一个脾肾阳虚的病人速愈吗?而用针药却让其效速,不正像以激素喂家禽、家畜一样急功近利吗?
那么,我们如何以简单的标准判断我们的针术是否合道呢?《素问·征四失论》、《素问·疏五过论》已经告诉了我们哪些是针者的四个失误,哪些是针者的五个过错,古人已苦口婆心地训示过我们了。
董氏针灸奇穴的五脏解部,依道家天盘的二十八星宿,以五脏六腑在体表的反映设穴,其中蕴含了深奥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所以设穴多有总解部、副解部、分支解部、细分支解部、交叉解部等,就是告诉后人用针要合度,合于天地运行之度,合于阴阳二十五人之度,这个度,董门不去花大量的篇幅来论述五运六气,不去费时论述流注、堪舆之术,董门先圣大而化之,直取董氏针灸五脏解部来说明天地之度,以深浅论阴阳、以针向谈流注、以远近论形势,非嫡传不能得其要。
董氏针灸五脏解部的层层设立,正是五行生克制化、脏腑气化用针行运的典范,不懂邪之来、不明病之去而针,则易戕害病人的正气,而董氏针灸心法则化为针法教导后人太过与不及之理。十二经脉正经系统是依据道家地盘十二经水设定人体经脉循回的不易通道,人在天地之间,人病,医者治之,不合天地四时,不合运气地理,穴位为形,针道为势,不知形势,遑论针道与神奇?人在天地之间,修性养命,不法阴阳,不合术数,不普修心性以养道德,如何把人生作为修行的手段?
举例以说明:己丑2009年腘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甲己合化土。阴干为己,全年土运不及,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下半年太阳寒水在泉,土运不及,风气克之。司天之土助之,全年运气以湿、寒为主,全年土运不及,根据辨证结果,总以补土母、实土子、制土胜、侮土不胜为要。若以全年土运不及来考虑,通天、通山、通关三穴,可以达到补土母、实土子之用。
结合五运六气运行来考虑:初运结合初气(2009年1月21日~3月21日),这两月之间用穴,主运为少角木,主客气均为厥阴风木,三木相加,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而木旺乘土,或固有脾虚则为土虚木贼之证。具体证候为肝气旺盛,常表现出肝阳上亢证,这段时间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脾虚泄泻,诸如慢性结肠病变等,一旦发病,则根据辨证遣方用药,依运下针。前者用疏肝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可用;亦可佐金克木,《辅行诀》大泻肝汤可用。董氏针灸,依据病情轻重,可选用肺解部诸穴来佐金克木,重病宜选驷马穴肺总解部,轻病选细分支或肺分支解部,诸如重子穴、重仙穴等;脾虚宜通天、通山、通关三穴补火生土,其余仿此推演。
年轻的修习针灸者,在学习前辈经验的前提下,应该跳出平面医学思维的桎梏,从天、地、人的角度对针道做更深层次的探索。希望此论能为后学者打开一扇通往天地之间的窗口。
一、身柱妙用
身柱 督脉第十二号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 1.5 寸 28 号针(长 4.5cm,直径 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 20 分钟至30 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感冒高烧至 39C 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 1 次。连续3—7 天。
病例举要:
1. 高烧
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 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 3 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
王 XX 女 50 岁 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用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长的 28 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病例举要:
刘 X 男 40 岁 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 3 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 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 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
四、腰痛针术
人身的经络都是前后呼应,左右相通。任脉为前正中线,相对督脉脊椎正中线,肾经对华佗夹脊(今名脊穴),胃脉对膀胱第一行,肝、脾对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经亦前后相应。所以缪刺取穴,往往速效。
治疗腰痛缪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压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积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点的不适用此法。
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红色为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在命门左15 厘米,再下6 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 15 厘米再下6 厘米处腹部针入 1.5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 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
命门 督脉第四号穴
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
此法颇有立竿见影之妙,但找痛点要准,与腹部痛点相对处要准,针刺要准。掌握三准,应手而愈。
病例举要:
夏 XX男 45 岁某工厂司机
患腰痛9 个月,俯仰维艰,行步腰椎不敢活动,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处治疗,用药280 多付,西药也不少,针灸70 多次,其痛不止,焦躁万分。
诊见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润微黑,脉来沉迟、两尺无力。诊为肾经虚寒之所致。让其俯卧,指头大痛点在命门左 3 厘米,指压时其痛难忍。画一记号,让其仰卧,翻身时十分吃力。针脐左 3 厘米,把针提出 1/3 向前后左右探刺已毕,让其翻身,两脚踏床面竟能抬腰离床5、6 厘米,口中连呼“轻快”,俯卧再按其痛点已消失。
当时行走俯仰均未觉痛,大喜而去。第二天来复诊,自己开车来的,满面笑容说:“休息9 个月,现在上班了。只觉腰部稍微不适,疼痛全无。”压其痛点,略有微痛,又依法针刺而痊愈。
五、截根疗法
(一)适应症
该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疮,疖(节)肿缠绵不愈,此愈彼起,荨麻疹。
(二)针法
找穴:
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
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
女人乳儿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针具:
用直径 1 毫米 2 寸长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5%的酒精浸泡 30分钟亦可。
针法;
找准穴位,严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 15 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甚痛。
留针 20 分钟,病重者可留 30 分钟,隔 3 天再针,以痊愈为度。
病例举要
1.乳腺增生
曹X 女 25 岁 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
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 次,增生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
2.痤疮
马XX 男 某大学学生 25 岁 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感不适,经治不愈。用截根疗法,4 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
六、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 1 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 30 号 1 寸针 1 支,在其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其痛无不应针而止。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陵泉,可针阴陵泉。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比如痛点适当前顶,可针廉泉,如痛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然而,这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绉绉“无关宏旨”。周身各部位绝大多处是有对立面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极少的局部。周身各处绝大多数可以找到绝对的对立面的。
这种方法最为简便,可以“应针取效”,甚至不必留针,点一下子,疼痛如失。
七、快速降压
该法对凡属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针灸穴位: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 1号皮内针1 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 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 天。起针后间隔 1 天,继续埋针。
膈俞 膀胱经第十七号穴 八会穴之一(血会)。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 1.5 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规小心针入。
眼针肝区降压法:
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灸杂志报道很多。在这里仅介绍眼针降压的经验。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八、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夜间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医治的方法,以及时治疗为好。
针灸治失眠的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针刺安眠穴,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大椎督脉第十四号穴
定位: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
陶道 督脉第十三号穴
定位:俯卧,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 膀胱经第四十四号穴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 3 寸处。
安眠 经外奇穴
定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汁二穴。
九、治脑三穴
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用 28 号针可刺入一寸。
主治:
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
治脑一穴当第二颈椎,治脑二穴当第三颈椎,治脑三穴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项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 5 穴谓之纵横十穴。
十、翳风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
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三里、内庭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
翳风 手少阳三焦第十七号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
针法:用 28 号 1.5 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 1 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针,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实际如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
十一、首尾循经治疔毒
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则白细胞增高。
治疗的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20 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
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
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在疔毒上边涂点消炎的药就自然逐渐痊愈。
病例举要
张 XX女 19 岁学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个红点,遂即发烧,心闹,头晕,恶心,似欲呕吐,而面部的红点灼热作痛。面赤舌黄,脉来沉数,右关尤为明显。视其面部有黄豆大红点恰在地仓穴上,病名“锁口疔”。虽非在胃经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针胃经的止穴历兑,针后恶心、头晕等症状消失。20 分钟后再次检验血常规,白细胞由第一次检验时12000 变为 7000,疔毒已渐愈。翌日复诊,一切症状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仓穴尚且有痕迹可见。一般在数日后完全恢复。
十二、四缝穴的效验
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 4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 5 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针刺方法:
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 4 天一次,一般 4—5 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
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针孔由初针几次挤出白粘液而变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
病例举要:
1.疳疾
李 XX男7 岁
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头发打缕,肚大筋青,是为疳疾。
针其四缝穴4 次,逐渐饮食增进,精神旺盛,举动活泼。其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好了,能吃饭,我们受其影响,也食欲旺盛,这可费粮食了。”他虽是玩笑,也是事实。独生子女为家庭的宝贝,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变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泼,父母一高兴,自然也食欲旺盛。
2.气管炎
孟 XX男 57 岁某工厂经理
患气管炎多年,冬天严重,有时夏天也发作,久治不愈。针四缝穴挤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渐减少,咳喘亦随之减轻。计针 8 次痊愈,迄今数年一直未发作。
十三、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调整经络,初用测定香,以后用仪器测定,调整平衡。在 50 年代我曾经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 6 人,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觉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 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 5 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 2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病例举要
陈XX 男8 岁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骤然惊吓,夜不成眠,连续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药无效,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左右各一支,当夜即能安睡。
十种皮内针疗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举。
十四、甩针挂钩疗法
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一),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 5 例,3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其法用六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20分钟起针。
这种挂钩疗法能适用胃下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让另一人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 30 分钟而起针。
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 6 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的操作都相同。
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
挂钩针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
十五、肝肾四穴
中医对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症疝、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气疝。
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敦、太冲、肾经太溪、睥经三阴交四穴。
大敦 肝经第一号穴
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 1 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针趾节缝处。
太冲 肝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
太溪 肾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三阴交 脾经第六号穴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 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十六、腹结通便
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状不可忍受。
治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
腹结 脾经第十四号穴
定位:仰卧,脐旁 4 寸的大横穴,直下 1.3 寸,上与乳腺相对。
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
病例举要:
刘 XX 女 60 岁 家庭妇女
患习常便秘,近来加重,久不排便,导致头晕口干舌燥,腹部闷塞,食欲不振,总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开塞露无效,内服麻仁滋脾、承气汤、桃仁承气均无效。便秘已一个月,痛苦不堪。来诊时有忧郁表情。在左腹结埋皮内针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满面笑容来复诊,与以调理脾胃之药而愈。
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多因抻、扭伤而起,易发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数年不愈,或逐渐增长。针刺治疗,其法颇简便。
刺法:
左手固定囊肿处,用0.5 寸短针,以 28 号为宜,右手持针根据肿囊的大小而酌用针刺之多少。一般在肿处以扬刺即中心一针,四周各一针,肿块大的还可以沿根部横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数次即愈。病例甚多,不胜枚举。
十八、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
穴名:喇嘛穴传自藏医,甚有效。
部位: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
针刺手法:
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寸因病人肥瘦而异。
手法:少商、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5 分钟。
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针 20 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 10 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人感到轻快,再留10分钟起针。
初诊隔日 1 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 1 次。以愈为度。
注意事项:
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