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撤退路线推断,项羽本就有渡江的打算,为何最终却拒绝渡江?

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围灭楚,曾经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在北至彭城、西至固陵、南至淮河、东至垓下的狭长区域内。
此时的楚汉局势已经朝着有利于汉国的方向发展,但穷途末路的项羽并未气馁,仍在思考如何能够反败为胜,目前仅剩十万楚军,如果分兵与人数占优的汉军各部作战,无异于羊入虎口,不如握指成拳,将楚军收缩在一处,然后与汉军进行决战,反而可能会再现巨鹿之战的奇迹。
项羽之所以把战场选在垓下,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为自己留后路。如果楚军战败,项羽可以率军从垓下突围,渡过淮河,再图霸业。(项羽后来拒绝渡河,说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但其实项羽早就有渡江的打算,不然他为何逃到乌江?完全可以在垓下死战,何必突围?)
二、方便作战。楚军擅长阵地战,垓下距离淮河北岸百余里,足够打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
韩信自出任大将军以来,定秦、克魏、平赵、降燕、破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但让韩信遗憾的是还未与西楚霸王项羽交手,垓下之战,是韩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战场上面对项羽。
韩信侧重于战略谋划,阵前决死并非强项。战略谋划是项羽的弱项,但论单兵作战项羽绝对是天下第一,汉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面对已经红了眼的楚军,未必就能占得上风。
韩信率军与项羽交战,楚军虽然人数劣势,但求生欲望强烈,战局居然朝着有利于楚军的方向发展,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淮阴先合,不利”。韩信佯装败退,项羽果然率骑兵追击,如此,楚军骑、步两军拉开距离,早已埋伏在两侧的汉军疾速突击,直插楚军骑、步两军之间;韩信看到楚军被拦腰截断,立即下令后队变前队,向楚军发起反攻。
楚军虽久沙场浴,战力彪悍,但在此次决战中,汉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楚军损耗极大。这支楚军是项羽仅存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保住这支楚军是项羽当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项羽率部分兵力成功突围,逃至垓下,深沟高垒,拒不出战。这时有人向刘邦提出了'四面楚歌’的建议,刘邦拍手称赞。史书中并未记载四面楚歌这个经典的攻心战术是谁所提,但最有可能的人选应该是张良,张良曾在楚地下邳生活了十年,对楚地风俗了如指掌。根据后世整理的垓下楚歌,具有明显的楚辞风格,这不可能是半文盲刘邦所能创作的,只有张良的可能性最大。
曾经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不甘就此束手就擒,于是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在强突的过程中,不断有楚军骑兵落马,待到突围成功,项羽身边仅剩下一百多名骑兵。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出虎穴项羽又被一个农夫乱指方向骗进了沼泽地,等项羽狼狈逃出时,已经听到背后隐隐传来汉军的马蹄声,这时项羽身边仅剩二十八人。
项羽感慨的说道:“自我和叔父江东起兵已有八年之久,沙场征战七十余回,从无败绩,因而霸有天下。然而如今被围困在此,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的过错,既然今天必死无疑,在死之前要再打几场胜仗,斩将杀敌,证明我没有说错。”
项羽将二十八人分成四支小队,向四面冲杀,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队,只好分兵追击,项羽斩杀一员汉将,杀死百八十人。再度集合时,二十八名骑士只牺牲了两个。
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乘船渡江,汉军没船追赶不及。项羽却说:“当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西征,如今子弟尽亡,唯我独存,我还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从项羽垓下突围后的撤退方向来推断,项羽原本是想渡江的。至于项羽为什么最后拒绝渡江?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项羽在面临汉军重围时,骨子里的骄傲令他鄙夷想逃跑的自己,因为逃跑根本不是项羽的性格。
项羽下令二十六人全部下马,操短兵与汉军血战到底,项羽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只想证明他的独特与伟大,哪怕这是他人生的落幕表演。没多久,几百具尸体倒在项羽的面前,但项羽也身中十余处刀伤。项羽自知大势已去,忍着身上的伤痛,举起了手中的剑,手起剑落,鲜血如注,伟岸的身影轰然倒下,让人热血沸腾的霸王传奇就此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