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泻就止泻?遇到这种腹泻,就大错特错了!【一点资讯】

图*辽宁中医药大学林大勇教授

轻法频下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一种,通因通用一法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岐伯日: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日:反治何谓?岐伯日,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所谓“反治”之法,是指顺从疾病外在假象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因通用”是反治法之一,可理解为“用通因通”。

辽宁中医药大学林大勇教授在学习中,对轻法频下的运用颇有心得。

今天小师妹将其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轻法频下及临床运用

“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下利一类疾病,全因此下利乃是所谓假象,此下利原系机体祛邪之征,故当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不能见利便止。

若属湿邪,缠绵粘滞,峻下有遗邪之弊,则当“轻法频下”,乃是湿热与肠中积滞相互搏结所致,非轻化不能尽祛湿热,非攻下不能除其积滞。

然临床时常将本证误作脾虚泄泻、痢疾等治疗,非但没有切中肯綮,且药证不符,南辕北辙。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吉林长春人,男,18岁

高二学生,平素体格壮实

2009年9月28日,以便溏不堪其扰来诊。四诊所现,患者便溏近3年之久,尽系污浊臭秽,粘腻不爽。夜有盗汗。

患者来诊对坐,便可嗅及其口臭异常,甚则腥热之气喷人。

观舌按脉,可见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前医投以中药健脾、清热,止利之品,以及西药用头孢等月余皆无明显疗效。

经辨证分析,此乃湿热邪结肠腑之湿热下利。

反复思量本证,徒健脾以但用参主则嫌其热;唯清热则如吴鞠通所谓“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但止利则又恐有闭门留寇之弊。

故诵曰: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白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遣方用药,以汤易丸为疏:

枳实15克,大黄10克(后下)

黄芩15克,黄连10克,茯苓15克

白术15克,车前子15克,茅根20克

另加胡黄连和银柴胡各15克,计六剂,每日一剂,分三次服,药尽病瘳。

分析

利是机体祛邪的体现

能否正确地认识下利一证,乃是能否恰当合理地应用“轻法频下”法之关键所在

下利本是病理性的症状,是邪气对机体损害的一种表现。

然而同时,下利也正是机体抗损害的反应,即下利正是损害与抗损害之间的斗争。

对于有形实邪壅阻于肠道,导致阳明大肠传到失常,从而出现下利一证而言,下利本身正是机体抗击邪气之损害,祛除体内秽浊之物的一种征象。

因此,治利首当以给邪气以出路为宜,万不可以“见利止利”,否则易有“闭门留寇”之虞。

故下利之总体治疗原则当遵“因势利导”之法,重在疏通,可促体内秽浊之物排除,而断不可取留污藏秽以止利之法。

“轻法频下”务求邪去而正安

本证之利即以饮食伤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积滞不尽,病终不除。

故以大黄、枳实攻而下之,而痛泻反止,此所谓“通因通用”也;

“伤”由湿热,黄芩、黄连佐以清热,茯苓、泽泻佐以利湿;

“积”由酒食,神曲化食解酒,温而消之;

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太过,恐伤胃气,故又以白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

且此利为湿热挟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其行速,徒伤正气而湿邪仍然胶结不去。

又因本证为湿热挟滞胶着肠腑,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湿浊积滞方尽。

正如俞根初所云:每有迟一二日,热复作,苔复黄腻,伏邪层出不穷。往往经屡次缓下,再次清利,伏邪始尽。

说明此证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所谓“轻法频下”,不宜峻剂猛攻。

如叶天士在《温热论》所载:“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热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