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强:回望故乡系列·难忘乡音

  回望故乡系列·难忘乡音

文 / 王云强

虽已远离故乡,但乡音难忘,也从未曾敢忘!

每一个古老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这方言,就是这里独特的文化语言符号,是故乡的标记。无论你走向何方,听到这熟悉的乡音,就会勾起你对故乡的记忆,激起你无尽的乡愁。

对于新野城东乡而言,虽然很多地名有些念讹了,不但不嫌别扭,还凭添了几份意蕴,顿觉泥土馥香,野草味扑鼻。我深深知道,这泥土与小草,浸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郭湾,叫瓜湾,小时候读了鲁迅《少年闰土》,一提到瓜湾,虽没去过,但脑海中立即联想到一幅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一片河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那情景勾着多少少年的心。郭湾地处唐河弯道,滩涂面积大,土地肥美,乔權丛生,登上大堤,两岸风光一览无余:远村,河水,鸟儿,渔船,小路,瓜棚,农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处豫鄂交界,襄阳、枣阳、唐河、新野四县区边缘的村庄,人文风格独具魅力。豫南的建筑风格、唐河的集货特色、新野的炒菜喝酒习惯在这里自然融合,就连村子北往南二里之地的方言也不尽相同。例如常说的 “去”字,有人念“ke”, “鞋” 念“hai”等等,让人回味无穷。
  郭湾村出了很多名人,郭玉道就是个代表。玉道是全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湖北实验师大毕业后援边去了青海,做中学教师,六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加羊》获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改革开放后不久,有次他回乡探亲,随手写下一篇叫《驮在自行车的梦》的短篇小说,故事人物都是依郭湾村为原型,读来如入胜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难忘的故土和乡亲形象呀!

老关庙,读“老鸹庙”。此村离吾村不远,但幼时不曾去过,两村结亲颇多,只听大人经常提起这村名,在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深秋时节,天变凉了,一片片高大的老槐树上,有数不清的乌鸦,或展翅欲飞,或成群地落下,那呼朋引伴的叫声,凄厉中透着亲情。长大后才发现,老关庙呀!与想像中的乌鸦反差太大,原来该村以古建筑命名,因有老关庙得名,这是一座供奉汉代名将关羽的庙。关羽,统治者推崇,老百姓敬仰,他是“忠、义、勇、信”的化身,关公庙,关公祠曾一度风靡祖国大地,不仅如此,全球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敬奉关公,因为他还被赋于“财神”而受到顶礼膜拜。如今作为庙宇老关庙雄姿不再,那沟边残留的瓦砾,似在无声地诉说这过往的辉煌,让人唏嘘不已。

老关庙村位于前高庙至王庄的汉王路西侧,属闫坡村民委员会管辖,村东南还与小老关庙相邻。这里是黑黏土质,岗坡地肥沃,四分干,老龙沟提供了灌排便利,是东乡粮食主产区。老关庙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风醇朴,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秀才甚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学生、大学生、在外工作任职者多多,其中不泛专家、学者、县处级以上职务之人士。

 任桥,念ra桥,这个任的读音,实在找不出哪个汉字来替代。不过不要紧,人们约定俗成,都这么叫,一定也不觉别扭。
  任桥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曾成立农业合作社,叫黄铁庄社,辖黄庄,温庄、刘庄、任桥等自然村。人民公社化以后,划王套楼大队管辖,于1975年春与王套楼分割,建任桥大队,随后改称村委会至今。
  任桥村的地理位置颇具特色,是平原地区罕见的“岸”青水秀之地。她东南临唐河,正东是涧河。涧河是唐河右岸支流,由北向南在此于唐河交汇,任桥村恰处在这个弯弯河套的三角洲,呈现的是水乡风貌。每到春暖花开,村里的姑娘媳妇,相约来到小河边洗衣服,或扬槌敲打,或低头柔搓,或相互嘻闹,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夹岸中回响,从高处往下看,她们的倩影在水面倒映,仿佛使人到了绍兴的乌镇。
    小时候,去对岸郭滩李庄外婆家,因没桥通行,穿任桥过小河是我必经之地,登上渡船,看到成群的鸬鹚(本地人叫鹰)、渔人忙碌的身影,忍不住脱了鞋,坐在船帮上,让双脚浸泡在清澈见底、略显凉意的河水里,心里涌上莫名的享受。

任桥人打苇席是远近出了名的,这要追溯到明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桥人打个席,逢单上郭滩,逢双下龙潭,卖个三二元,顺便买回几个白腾腾的馒头,年纪大点的往怀里一揣,回家急给小儿女,或是孙子,趁温热吃下,仅此就少饿死。文革时割“尾巴”,不让打席,却越割越多。

任桥人打席,男女老幼都能上阵,分工自然明确,从外出采购、运输、剥叶、浸泡,去镶、刮篾、碾压、编制一成套程序,忙的时候,挑灯夜战,光看看家家门前的苇子垛堆,院里屋里的石滚,逢集一早身背肩扛的白花的苇席,可想而知,任桥的编席业是何等的壮观!
  买芦苇是个专门学问,里边有好多道道,精明的人都是包块购买,谁也不会带个秤之类的物件。空手到卖主坑塘沟河旁,打眼一看,背着手丈量一番,下水边拨开一丛,心里便有了数,再和卖主讨价还价,能不赚钱吗?他们的本事,实在让人佩服。
  任桥村地理位置,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涧河两岸两个村子,河东属唐河管辖,河西属新野县管辖,同叫任桥,而且是同姓、同根、同宗、同祖。不管白昼,两村人来往穿梭在小河的船上,甚至半夜三更,船上还能遇见醉归的村人,每逢红白喜事,两村执事者耳朵上夹着烟卷,混杂在帮忙者和赶集走亲戚的人群中,吆喝着,比划着,给码头上下增添了八分的热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云强,男,1953年5月生,新野县前高庙乡王祠堂村人,大专文化,副高级职称,退休前从事群众文化、教育教学等工作。曾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乡土大河南》、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原民兵》、《南阳日报》、《躬耕》等媒体发表通讯、散文、诗歌等作品,多次获得过省市级表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