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食养篇(不休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一番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医道幽深,能参悟其中一二就会更虚心谨慎,就会站在更高的立场去面对疾患。端午将至,高考的学子这两日也开始了紧张的应考,炎炎的夏日,让心里的燥热更躁动!我在去年这个时候曾写过一篇《增加记忆力验方》,对于家有孩子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不能说这些药方一定能够提升他们的成绩,但是多少对于他们的记忆力和考试精力、定力会有所改善。而今,农历五月已至,所谓的五毒月掀开帷幕,随着夏至的到来,一阴生,阴阳变动比较敏锐的时节,“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当温养潜龙,勿可轻用”,故而应节制情欲勿起淫念。
此际毒虫横行、瘴气流行、瘟疫多发,民间认为五月邪灵作祟,人多死伤。炎热的气候,食物容易腐烂,故而稍有不慎就会因饮食不洁而伤及肠胃,因为酷热,很多人就会贪凉饮冷,久居空调房屋,寒湿之邪很容易积聚在人体内,损伤阳气。阴虚火旺之人,如果安养不当,不能充分的休息就很容易出现虚火妄行,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很多地方采用糯米扎粽子,因为糯米(北方人称之为江米)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故而少量食用有益于脾胃,但是糯米难以消化(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道难以被分解),故而不宜多食。而今的粽子多种多样,许多食材夹杂在糯米里面使用芦苇叶或荷叶或高粱叶或玉米叶包扎而成,这就更增加了消化难度,对于一些运化失健的人就是一个致病因素。
最近,很多患者不遵医嘱,不顾饮食忌口,导致病情反复,其实每次看诊的时候我都会把忌口说的尽量详细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肆意进食忌口的食物的原因,但是夏季的酷热,有时候医嘱就成了“耳边风”,有太多的患者因为没有忌口舌像突然变差,我一看就知道吃了生凉的食物了,再三追问下才会告诉我“确实吃了一点水果”或“喝了一点啤酒”或“吃了一点小龙虾”......,甚至直接反问我“科普上不是说吃水果好吗?补充维生素的呀!您为什么说不要吃水果?”其实我早在以往的《为什么我总告诫大家忌水果?》中就已经详细的讲述了原因,我只想说为了早日康复,该忌口的还是要严格忌口的!

每逢节假日,我总是担心患者会因为聚餐或各地的风俗不一样,要吃一些特殊的食材,会把肠胃吃坏了。有太多的患者,病情已经调理好多半了,可是因为一两次不禁忌,又走回头路,又要花费精力挽回败势。在这果香蟹肥的时节,很难管住嘴,饭菜一上桌,还哪里想得了自己身上的疾患?有些地方在端午当地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或“五红”(即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黄鳝,吃五红是为了吓退蛇、蜘蛛、蝎子、蜈蚣还有壁虎这五种毒物,希望它们不要进自己的家),这些食材有很多人都是需要忌口的。在端午期间,痛风患者,海鲜、高汤、豆制品、动物内脏以及酒类那还是沾不得的!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的人群尽量还是少吃一点夹心蛋的粽子!高血糖的朋友尽量不要吃太多甜粽子!吃粽子,一般要喝一点茶水,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一般可以使用山楂、布渣叶、紫苏叶、乌梅、炒大麦、老陈皮、神曲、沉香曲、午时茶、乌龙茶、绞股蓝、杜仲茶、普洱茶、玫瑰花等。

其实在很多地方端午时节都会为防疫、健脾而设置一些端午茶的习俗,相传天医星五月初五为驱扫人间疫瘴下临凡间,教会药师采摘艾草、菖蒲、佩兰、白芷、藿香等用来防疫,教会百姓泡制雄黄酒等等。端午茶常用的有①松阳端午茶:藿香、野菊花、桑叶、石菖蒲、鱼腥草、山苍柴、金银花藤、马兰头、山木通、竖七柴、食凉撑、倒妞刺、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一般都是上午采药草,中午清洗,然后经过切、揉、炒、晒等工序,制成端午茶。②卯山古方端午茶:天仙果、石菖蒲、金锁匙、食良枪、山苍柴、六月雪、金银花藤、鱼腥草、金珠莲、淡竹叶、桑叶、蒲公英、鸡血藤、绞股蓝、藿香、白茅根等。③小青柑茶和大红柑茶:柑皮,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果皮,药用形态多为阴干或晒干的柑皮,俗称陈皮,陈化多年的柑皮又称老陈皮,多为世人所追。根据《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柑皮根据采收期可分为柑青皮(小青柑)、微红皮和大红皮。小青柑就指生理未成熟时采收的茶枝柑果实。小青柑嫩绿油亮,果皮厚实,油室饱满,果香浓郁滋味新会茶枝柑七、八月的柑果挖去果肉填入云南熟普洱茶再经过生晒或烘干等干燥工艺后就是小青柑普洱茶了。小青柑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果、剪果、洗果、挖果、摊晾、填茶、干燥、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光光是挖果,便又有开盖、掏肉、打孔等繁琐工艺。而小青柑工艺种类的区别主要出现在干燥环节,干燥方式的不同使之形成了不同的风味与口感。通常根据干燥方式不同可分为纯生晒、高温烘焙、低温烘焙和半生晒几种。生晒,即纯用日光晒干,需要时间比较长,这种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遭遇天气突变也容易发生霉变,因此成本高,风险大,产量低。小青柑具有理气调中、健脾和胃、燥湿化痰、消积化滞(实美柑普茶);与普洱茶结合,无论是表还是内涵,均混然天成,堪称一绝。其保健功效,自然兼有两者的好处:具有健脾养胃、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降脂减肥、养颜美容以及抗动脉硬化、抗衰老和醒酒等作用。大红柑和小青柑相比较而言,小青柑柑橘酸和柠檬烯含量更高,因而在护肤和抑菌方面效果不错;大红柑海绵松丝和果香类芳香物质含量更高,因此对于保护肠胃、抑制血压升高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海绵松丝为较好的膳食纤维,能够帮助肠胃蠕动助消化、对于调节膳食平衡有较大的帮助,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大红柑成熟度高,果香类芳香物质含量高,据研究表明,植物中芳香物质,对于控制中度、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具有实际效果。④酸梅茶,也叫酸梅汤,配伍存在地方性差异,常用的为制乌梅、北山楂、老陈皮、糖桂花、洛神花、红枣干、生甘草、白纹冰糖,煮成酸甜的茶水,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化积醒酒、保健强身之效。⑤午时茶:苍术、柴胡、防风、枳实、前胡、山楂、川芎、羌活、陈皮、藿香、六神曲、连翘、甘草、白芷各1两,桔梗、苏叶、厚朴、麦芽各1.5两,红茶2两,具有消食化滞、祛暑解表之效。

传统中药中有一味“百药煎”的中药,在以往的处方中经常看到,其是五倍子同茶叶等发酵制成,具有润肺化痰、解热生津、止血止泻、收湿醒酒之效,在端午当日可以噙化,既可以祛暑热、生津液,又可以健脾胃、促消化,还可以解酒毒兼润肺化痰。可惜,目前药店都不存此药,医者也鲜有使用,以至于逐渐泯灭。
我还记得我在合肥上大学期间端午节常吃麻球、糍粑;在河北去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游玩的时候,常见到打糕的师傅介绍,端午节习俗要吃打糕,河北人常吃青瓜蘸大酱;来到岭南深圳,常听闻在端午节吃青团、艾板、绿豆糕;在老家阜阳,常在端午吃煎饺、茶叶蛋、松皮蛋、薄饼,还要吃炒五谷,曾记得孩提的那会儿,邻居家的娃儿,常揣一袋子炒麦(我们那里“麦”读音跟“墨”读音极为相似)——吃了肚子里多一点“墨”!江浙一带常吃“五黄”、“五红”!当然,端午吃黄鳝、泥鳅还确实是不错的选择,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泥鳅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补肾生精、清利小便、除湿退黄、祛湿止泻、解毒收痔、醒酒止汗之功效,此外泥鳅能降脂降压,堪称“水中人参”。民间常用泥鳅、豆腐做泥鳅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汉宫藏娇、玉函泥),在我童年,生活是比较艰苦的,肉食几乎很难吃到,夏季我们一群小孩子常常在村子里的池塘里捉泥鳅改善生活,偶尔抓上一条鲫鱼或鳝鱼那就更值得庆幸的了,母亲会把它们清洗干净,用一点黄豆油,在地锅里把泥鳅焙干脆,这样吃起来就又香又脆而且不会被鱼刺卡住喉咙,还把鱼骨一起吃下,真是一点都不浪费。

随着现在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根本不满足于粗茶淡饭了,舶来的食物也在餐桌上毫不鲜见的了,面对美味佳肴、甘醇美酒,作为医者,我们既不舍得不让大家大嚼朵颐,又不期望大家海吃海喝后损伤脾胃,所以,在大家团聚祭奠先人后,餐桌上还是要谨慎饮食的,切莫过度进食生凉和难以消化的食物,更要少吃平日不常吃的食材,以免引起肠胃负担而出现消化系病患。
三伏将至,酷暑来袭,防暑之际,还要注意保护胃肠道哦。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下个月也将开始,有预约的朋友可以预约了哦,直接到门店找我登记造册就可以了,我的坐诊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8:00,有特殊情况会提前通告。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