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兴先生阐释之《易筋经贯气诀》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能得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所云清虚者,洗髓 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易筋之修乃外功之法;洗髓之修乃内功之法。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而修,行功至骨节灵通,气息调匀,饮食増多,精神倍出时,先有“脱胎换骨”外功之表象,“清明虚空”内功之景象;再修至外功的“脱壳换相”之表象,内功的“清轻虚灵”之艺境。修炼至此,即达到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的大成艺境;攻防之道修炼到此,便可做到较技时“终柔软以接对手之坚刚,而使对手之坚刚化为无有矣”。当然这是拳学发展到太极拳时的认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古沿传下来,不计其年,从现存文字资料来看《易筋经·洗髓经》的问世,乃是对原始拳术攻防之道的全面总结和认识,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经典著作之一。
当然《易筋经·洗髓经》还有“修丹、修真”的作用,它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笔者只是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角度去认识它,揭示其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和运用的具体法则、理论,及其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发展和影响。
首先,我们看一看“易筋经”的理法依据。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博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
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言说易筋,用《易经》言说的道理和作用大了。《易经》阐述的是天地阴阳变化的法则、规律之大道。用《易经》的道理,来认识变化的法则与规律也就容易得多。
“易”所说的变化法则、规律,虽存乎阴阳之中,而阴阳的变化规律、法则,实存在于人身之中,而又在于人自己如何掌握和运用它。自身中内气的阳升阴降,搏击时攻防的阴阳变化,内气、外形皆系于自身,无不可以使之变易。
所以内气虚者,使之充足;外形实者,使之虚化。内外合一,刚柔自然就有了变化,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也使自身动静的方法有可变化。由于形虚,使内气上至头顶,下至涌泉,上下运行便利,先后运动有了急缓的顺序,内气、外形的顺逆匹配也就容易,原来危险变成安全,自身各部位器官的不协调与混乱得到了治理,原来酿成灾祸的方法换成了生福气的方法。原来用心耗精早亡的修炼方法换成了外顺天道自然法则、内顺自身各部位器官的修炼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生存,这样可以使自己以享天年,健康而愉快。天地的变化可以通过“易”的法则使之反复,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不是“易”的功能所造就的。至若人身之筋骨,自然可以通过正确地修炼方法,使之产生良好的变化。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易筋经》是依据《易经》的理法来阐述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确方法的。这一点,我引用《太极拳经》中“健顺参半,引进精详”这句话说明。健,乾阳之气,刚行健,乃指人身内气,即“中气”;顺,坤阴之形,柔静顺随之徳,乃指人身外形;参半,各占一半。引进精详,即内气、外形各占一半,是言“体”;形用半,劲用对五是言“用”。可知拳法即内气、外形的正确运用。拳术学问的精华就在此中。
我们再看易筋经和洗髓经之间的关系,《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
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
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工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工夫。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动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由此可知,易筋修法中有洗髓功法,洗髓修法中有易筋效用,此两种功法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混同,这个认识是今后练功的关键,不可不知。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欲想步入“超凡入圣”之门,必由此进道定基: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先明前人如何认识“筋”
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四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合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則懈,筋缩則亡;筋壮则强,筋舒則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筋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若其人内无清虚则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
故入拳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本,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立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
即形也,尚有内气。故内气,外形的修炼,全在自己掌握阴阳变化的法则、规律及其运用,不要陷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迷途之中,因为人的各自禀性不同,故在大法则不变的情况下,具体施行的方法亦会稍有区别,但以自己的血气之躯,修炼成金石之体,只有内无障、外无碍,使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这是修炼的关键之所。
然此易筋、洗髓的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入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大门者,宜先立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易筋之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之一体,乃曰全功。
让我们看看先圣是怎样通过“膜论”来告诉我们如何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易筋之法。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怎能不顺随“阴形之身的筋骨皮肉;阳气之无形的精气神”之性呢?知此,乃得入门之径矣!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大法,“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此一练一培,有形无形,辅佐之别,乃内外双修之法。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便有气、形合一之用。无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之用矣。
“是故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然而练筋易而练膜难,练膜难而练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此即“桩功”的内劲生成,以内劲在皮部运行,修“临皮静”功夫;在筋部运行,修“易筋”松静中和功夫;在骨膜部位运行,修炼膜起、膜张的功夫;意敛内劲入骨,修“洗髓”的功夫,再复返皮毛便得虚灵的灵劲功夫。此即易筋、洗髓的真法,如以上述功夫,移到招法操练、套路操练,便得自身的内在功夫,方可精于攻防。
上述虽言易筋是先练有形的功夫,但须以无形之精气神的功夫佐之,即内气运行到各部位,才能见功效,无内劲运行的修炼皆空架子。故首要的任务是:
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严,严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則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上述皆言“诸法”之用。
如练筋不练膜,而膜无所主;练膜不练筋,而膜无所依;练筋、练膜而不练气,则筋膜泥而不起;练气而不练筋膜,则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筋不得正气所养,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气、形”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此段膜论,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诸法原则订立矣。习拳不知此论,入手无根底,如何能理明、法密、功夫上身。
俟练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夫,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此段充分言明在初步形虚气运,周身筋膜皆运气通畅时,即要加紧练功,练功时间相对延长,练功力度加大,属于传统的“熬功夫”阶段,使周身彻底地“脱胎换骨”,而得柔弱无骨之功夫。
在此时要注意分别“内壮与外壮”的关系,这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本之处。即有内外之别,就出现内功法、外功法的区别,内功法修炼的是精气神的功夫;外功法修炼的是筋膜骨皮的功夫。凡行内功,多借外形为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洗髓之功法;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易筋之功法。故内壮言坚,即根底坚固;外壮言勇,能变善战谓之勇。这就是拳谚:“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出处。
洗髓之法:
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觉空虚,正宜纳清煦,一切惟心造,炼神竞虚静,假借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此是站、坐、卧的静练内功法的描述,即练内壮的“守中”之法。而守中之法,分为气沉丹田的积气之法和内气运行的搬运之法。上为练精化气,继而练气生神,再练神还虚。神还虚空之体内,即是内清虚的功夫成,而得内感通灵。配合易筋的外形之脱胎换骨,便是周身内外一家的内清虚而外脱换的艺境。如于攻防较技的招法运用精熟,便是“神光朗照巅顶”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艺境功夫成。是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固。古论:气即力,力即气。
然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法之内壮之指,乃元精、元气、元神的内壮功夫。故前贤有《元精元气元神辨》一文,以告知后人,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以“开启元精、元气、元神”的功能为宗旨。这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独特之处。
文中说:
元精,非津液脂就之精;元气,非指呼吸吐纳之气;无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能采阴阳之菁华,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矣!生时不过能养灵性。至若元气、元神,即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则大放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
元精足,护元气、无神,不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修炼家所以练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波,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气乃精神之中枢,此论明矣!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养生之道,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之枢纽,并为一身枢纽。精之在身,无处不存;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有二用,下降上腾,内收外发,清升浊降,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坠海底,中及四肢,三焦皆畅,百体调和,安能为殃,及于拳术攻防之道达于虚灵之境,几无障碍矣!是以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者,不可不留心于内气运行的吸提呼放之法哉!此乃拳道之中枢矣!执中以事外,简易之法。
故在平时常有“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的念头,何于修炼而不能达“内清虚而外脱换”的虚灵妙境呢。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纯乎之天理,毫无人之欲。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乃言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洗髓功夫中运气和内气生成、运行都是符合天道至理,并非人欲可求之。“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大小周天,无极水火法”等,皆是运定之节目功夫,又有一定之法门,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而其妙莫名。拳乃一内劲,内劲者,道也。
得此传而依图顺行,功无间断,则重如艮山,轻如巽风,温润如兑泽,迅速如震雷,乾坤坎离,生生不绝。
寄生则精足神完而气弥纶以贯之,脱化则精凝神出而气升腾以送之。诚而通,通而复,复而通,通而诚,诚于内而形于外。出入由己,隐现随心,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臻斯纯境,一气所结,气为一心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
上述乃内清虚之证,外脱换之相。内外双修之体用的论述已明,易筋、洗髓二经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重要作用,即“气为一心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乃拳诀“意气君来骨肉臣”之根据,即此言出于易筋、洗髓之法中,由此可知,易筋、洗髓二经即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内功、外功的经典,乃传统拳术各门派所依宗的最初经典之作。易筋、洗髓二经的问世,标志着原始传统拳术进入了理、法、术、功初步完善的“拳学”阶段,为“拳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学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可以从《易筋经》所介绍的各种练功方法中看到各种攻防招式的雏形,从所介绍的范围,可以看到全身各部位面面俱到而无遗漏,我只简单作一介绍。
起功诀:“环拱立身直如松,脚根虎膝莫漏空,两耳垂肩鼻对胸,合眼平视一尺中。”这是以后一切站桩功法的雏形。
行功始末:“起功时,要调息定气,壹志凝神;行功时,要起脚挂指,离地乘空”,此乃以踝骨为准的吸提呼降,内劲上下运行,内收外发的法则,是步如猫行的出处。
收功诀:“九转丹成得气消,坎离交构两仪生,纵横上下归存养,运定功全缓缓行。”阐明各种内气运行方法,行功完毕要缓缓行,使心清气定、收到丹田之中,做到真气归根存好,才是养生的根本大计。此法一立,千百年来不变,可见先圣之德无量矣!
再看“正身图说,侧身图说,半身图说,屈身图说,折身图说,扭身图说,倒身图说,翻身图说,行身图说,坐身图说,定身图说,卧身图说”的内容,无不是拳术攻防之道的易筋、洗髓之功法,而又从中得到拳式之雏形。此乃历来各拳门习练功夫内容之基础。
再从“增益易筋内壮神勇图说,易筋洗髓支流汇纂中所论十二大劲图说;韦驮劲十二势图说;十二段锦;易筋洗髓分行外功集成”,皆为述说各门派现存的功法之原形。
上述各种功法的修炼皆标明“贯气运行,不许用力”的警句,现代之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应以此为根本法则,才能功有所成。否则的话,落于外壮,内反被伤,危及自身健康,甚至会影响寿命,得不偿失。
由此可以认识到,前人做学问,理法术功方方面面周密而严谨。因其重视实践的总结,以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必能证之。严格地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和运用是一门理法术功“修、证”的学问,既能“以文观法”,必然要“以形鉴真”。这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个门派拳种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