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国:细节,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文 肖绍国
一时间,阅读课上师生表层的调侃式对话多了,熙熙攘攘的课本剧表演多了,花样翻新的媒体介入多了……少了什么呢?少了酣畅淋漓的细节敲打,少了对文本的深度文化解读,少了跌宕起伏的重锤敲击……
如果这股“互动生成”之风走向极端,笔者十分担忧是否会再次引发社会对“语文教学怎么了”的大讨论。
图片 / 来自网络
当务之急,就是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什么是教学细节?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
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
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眼”的深度开发,鉴赏玩索,掂量比较,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使得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细节何处去寻?本文试着从文本解读出发,谈谈文化层面上细节开发的问题。
— 直述胸臆 一吐为快处 —
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直述胸臆,一吐为快处。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读文章也一样,我们要与作者交流,看到文字背后的人。
文字是跳动的脉搏,一篇文章铺陈舒展,在激昂跌宕处往往是作者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情感漩涡地带。教学时,这些地方大有文章可做,在这些地方打造细节,可把学生、作者、教师的心糅合在一起。
图片 / 来自网络
何其芳在完成《一夜的工作》前的一个夜晚,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在“西花厅”的“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办公室里“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总理的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殚精竭虑、谦逊平和……带给何其芳强烈的震撼,他不得不抒情,“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 何其芳口中念念有词,想什么呢?
想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于是在文章的最后,他不能自已,对自己说,对全世界说:“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是何其芳情感喷薄、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地方,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若抓住此细节,将会使教学精彩纷呈。
浙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以他独具的慧眼和深邃的睿智,留给了我们这样一段经典的教学细节:
(大屏幕出示下段文字,示意学生读)
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同学们,请问,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1: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情读的!
师:来吧,带着自豪的心情告诉全世界!
(生1再读)
师:(对另一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2:我是带着“佩服”的心情……
师:佩服是不够的,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吗?来,读吧。
(生2再读)
师:(对另一生)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的?
生3:我是带着感动的心情来读的。
师:来吧,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受感动吧!
全体学生读这一段。(读得非常投入,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你们谁受到了感动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感动地告诉全世界!
全班再次齐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仅仅是总理的一个晚上,但是,你们为什么如此坚决地告诉全世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凭什么?你们凭什么会如此坚决?你们凭什么会如此感动?你们凭什么会如此大喊告诉全世界?你们凭什么?凭什么?
生1:凭总理是个不辞辛劳,认真负责的总理。
生2: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辞劳苦地工作。
生3:凭我相信,周总理他一生都是为国为民的。
生4:凭周总理这一夜的做法。一个人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变一生的做法。
师:说得多好啊!这一夜所习惯足以证明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师深沉地)是啊,正像你们所讲的那样,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病的那最后的一段日子吧……(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师快读)
(课件内容略)
师:……(停顿)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问一学生)你哭了,为什么你哭了?
生1:因为周总理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所以我哭了。
师:你感动了。(对另一生)为什么你眼里饱含泪花?
生2: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关心着其他的人。
生3: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照顾别的人呢?
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
生4:我想说,总理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想着别人!
生5: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肯灰?
生6:我想对总理说,总理啊,您已经尽职了,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呢?
师:我知道,这不负责是带引号的。所以,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他人格的深深的感动。我们的诗人宋小明,我们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三宝,在1998年3月5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作曲家三宝也怀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动,为《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谱了一首极其感人的旋律。来,我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伟大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走进我们的周总理。
(学生起立,大屏幕播放总理的一生的事迹片断,画面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生共同观赏,全场隶穆,师生泪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好总理。下课。
课虽然结束了,但余音缭梁,挥之不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时,孩子、王崧舟、何其芳、宋小明、戴玉强,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们的心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 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处 —
细节在哪里?沿着文字的脉搏,她就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处。
汉语言是含蓄的艺术,从古代诗歌到近现代文学,一脉相承,文字中包含着激情、含蓄、精炼、和美。
选入教材的文本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它少不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地方,教学时,锁定这些地方,生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丰富。
图片 / 来自网络
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初读此句,大多数人会把感悟的点聚焦在鲁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上,但反复涵咏,用心贴近周晔,你的眼前会突然跳出两个“清清楚楚”,它们不停地在你的眼前晃动,作者在告诉你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
笔者在教学这两个“清清楚楚”时,做了如下的细节处理:
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肯定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有吗?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师:来,请大家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个儿读。
(生自由读该句)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的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对贫困人民殚精竭虑。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劳苦大众的爱。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殚精竭虑,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的是伯父的——
生:(齐)爱。
这一教学细节,在融情的想象中把两个“清清楚楚”剖析开来:
年幼的小周晔“清清楚楚”的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而长大后的周晔“清清楚楚”的实则是伯父的那颗爱心,因为“只有爱得深,才能痛得恨”,这也正印证了鲁迅本人的一句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