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之人多体会,“功夫在背”,我们一起来看看
圣贤不弃,寄之日月。天地不平,托之风雷。桩寄托于敏感,所谓六根顺向,眼耳鼻舌身意,感官集中于一点,注念松沉,含念相合,静中孕育动感,这是拳道精髓。
山花含笑,明月皎皎。时常意注小腹,使其兴奋萌动,肋练活了,横膈膜自然发达。控制丹田,内腔活化,横膈膜发力,这是内家精髓。
清凉散,人人醒。劈劲很经典,劈劲属合劲。手臂由上到下,迅速斩下来。劈劲不是紧绷二头肌,反倒是放松,突然抽缩丹田,去绷后背。你懂了劈劲,找到丹田与背的关系,也就掌握了合劲。
射月之弓,照胆之镜。因为有韧性,动力传导才通透。高妙的推手,不是无缘故划圈,而是一接触,就吃上中线,使对方拔根。失中者,必失根。
大雁贴天飞,鱼儿水里游。用身子控制手,用心控制身子。认真不是紧张,很多东西,紧张反倒没了。你要启动筋劲,认知结构,拳就开窍了。腔体活了,身上有了角度,东西也就上道了。走大圈之前,先带了小弧,周身练出一种微妙的撬杠劲。
人常怀旧,拳要老道。有经验的人,用胯打拳,玩得是动平衡。拳意是练出来的,练拳得法,身体刺激大脑,灵感丛生。身上聪明的人,脑子必然好使。你说个什么事儿,他身上立马起反应。什么性格,就会出什么劲。心性变了,劲也就变了。
听一曲龙吟,数一夜流星。不是步子快,而是身上快,身上有一种静态,蕴含着速度。所谓的松,就是悟出这种静态速度。这种东西,藏在神经里。肌肉别挡道,时常牵动微小筋劲,含着某种兴奋,这是桩功必修。
人生上半场很重要,决定了下半场。打拳前十几个式子,同样很关键,打好了后面越练越顺,练起来不想停,势能出来了。周身腾的一下,来个短促发力,寸劲不在手上,而是整体瞬间一整,关键在丹田。高阶发力,都是丹田劲。
螺丝转,麻花刚。好比钻劲,扩开背,拧转尺桡往前钻。用背催肱,拉肱沉肘,拳头就是钻头。钻劲,钻在肚子里,内腔劲一拧,胯一落,脊柱一挺,劲就浑厚多了。拧也好,劈也好,都不离腰胯脊背。
千里追风,刹那山河。你能刹,说明腰劲豪横。你能冲,说明臀胯霸道。掤这个东西,主攻面积,背面积大,掤劲也最足。多留意裆部,裆贵活,总有一股虚灵之势,脚底就不呆滞了。
你看双换掌,前头双掌滚动,后肋频繁波动。后肋催前掌,功力就上去了。挒,意为撕开。真正挒劲,在于开胛。不停转动肱骨,肘胛齐动,要在一个节奏上,才能深化活劲。活劲不离长劲,都以为胳膊劲长,其实背脊力道最长。松沉劲,将竖脊肌往下顺长,重心像个坠子。
左手一圈,左背也一圈。右手一圈,右背随之一圈。背上很活,命门镇固。抱着丹田,撑命门,背阔肌运动起来,将大面积筋膜盘活。胛骨闭合,叫夹脊劲。胛骨打开,出扩背劲。打拳,学会动胛活背。
功夫深的人,后背厚实,又极其敏感,所以要盘活后肋。竖脊肌是贯通劲,背阔肌是横张劲,这也是一横一竖。
我见过一个高手,他站那里不动,手摸上去,后背隐隐有暗劲流动,不禁赞叹钦佩。他随意控制背肌,将听劲练到后背了。
不能只有眼前路,而没有身后身。功夫深的人,打拳时,善用后背运化,充满势能。练好你的后背,功夫会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