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5取民有度宝珠玉殃
《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5取民有度宝珠玉殃
题文诗:
孟子有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归受而已.今也之与,杨墨辩者,又从羁之.
孟子又曰:有布缕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君子用一,而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死;
用其三而,父子离也.民为邦本,取之有度,
无度国危.孟子乃曰:诸侯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者也.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盆成括也,
仕之于齐,孟子是曰:死矣盆成.盆成见杀,
门人问曰:夫子何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
小有才也,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
其躯而已.至道正义,非名非利.孟子之滕,
馆于上宫.有业屦置,之于牖上,馆人求之,
而弗之得.或问之曰:能若是乎,从者之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欤?曰殆非也,夫子设科,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是心至,受之而已.
【原文】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1,又从而招2之。”
【译文】
孟子说:“逃离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向杨朱一派;逃离杨朱一派的,一定归向儒家一派。只要他回归,接受他就算完了。今天同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好像追逐走失的猪一般——已经送回猪圈了,还要把它的脚给绊住。”
【注释】
(1)既入其苙:入,纳;苙,音lì,畜养牲畜的栏。(2)招:羁绊其足。
【原文】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盆成括1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有征收谷米的,还有征发人力的。君子只采用其中一种,其余两种暂缓征用。如果同时用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如果三种同时用,那连父子之间也只能离散而各奔东西了。”
孟子说:“诸侯的宝贝有三件:土地、百姓和政治。把珍珠美玉当作宝贝的,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死了!”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答道:“他这个人只有小聪明,但是未曾闻知君子的大道理,那便足以招来杀身之祸了。”
【注释】
(1)盆成括:盆成,姓;括,名。
【原文】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1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也2?”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译文】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没有织成的鞋放在窗台上,旅馆中人去取,却不见了。有人便问孟子说:“跟随您的人,连这样的东西也藏起来吗!?”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鞋而来的吗?”答道:“大概不是的。〔不过〕您老人家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态度是〕已去的不追问,将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追求真理的心而来,便也就接受了〔,那难免良莠不齐呢〕。”
【注释】
(1)业屦:未织成的鞋。
(2)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廋,音sōu,隐藏,藏匿。逢彬按,这句话《孟子译注》译为:“像这样,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吧?”恐非。其实这一类的句子都是感叹句。“若是乎”“如此乎”有的在前,如:“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礼之急也。”(《礼记·礼运》)有的在后,如:“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庄子·杂篇·让王》)。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