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康朝中期时候,也就是康熙十九年,清官窑开始建造,同时也大量开始书写本朝年款,“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四字青花楷书款“康熙年制”书写于器物底部和内心,有单圈,双圈款。还有双方款,凹雕,凸雕,楷书,草书等。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康熙青花的色料明澈清晰,至少有青花五彩之誉。除去使用上等青料的因素以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将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不同深浅浓淡的多种色调,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调配使用。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 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康熙青花的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等现象,底足内施薄釉且泛白,底足多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都较大,很多器物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折角处较为挺直,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为流行,里圈一般比外圈低,两圈间露胎的地方无釉,圈足较为宽厚。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胎与釉结合紧密,整体釉色浑然一致。此期出现了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作瓷胎,俗称“浆胎”,它的特点是质地精细,手头偏轻,制成器物多为印盒、水盂等小件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