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它们都去哪儿了?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关于时间的问题,每个人都在思考,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对于时间是什么?仍感觉莫衷一是,有种说不清楚的抽象感。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时间不能独立存在,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

时间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的“感觉”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是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对时间的描写。

可见,时间是记录一切事物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形成的主观感受叫做“经历”。因此,爱因斯坦从时空观出发,看似荒谬地认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

但这种错觉是不可逆的。正如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著名的“河喻”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是除了空间以外人类感知事物确定性的又一种尺度。

时间因为“景物”和“目标”变得有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把时间分为无聊、忙碌和快乐、痛苦等很多种带有情感标签的类。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在于“目的”性。对于一个没有主观感知,没有目标追求的事物来说,时间是毫无意义的。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对于小草来说,时间就是简单的过程重复。

人生的意义在于把重复和不重复的事件,用时间串联成系统,从而形成通向特定“目标”的路径,并最终实现之。

正如《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物质的变化仅仅是为了给人类生命作陪衬,没有人类这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歌词的后半部分才是人生的意义,有爱有生活也有回忆。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目标并在时间中慢慢感知、慢慢接近,才变得有意义,同时也给时间赋予了“意义”。

时间因人类才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知道,时间的度量单位“秒”、“分”、“时”进而有“日”、“月”“年”等等更长的时间单位。这些都是人类为方便认识或规划时间而设置的度量单位。

有人甚至提出“时间颗粒”的概念。“时间颗粒”越小,意味着时间价值就越高。当然,他们的生活就更充实。在钟表、沙漏等时间计量工具发明以前的远古时期,人们把日月星辰、森林山川等变化作为时间的参照物。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是没有人类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时间比作是上帝开启人类智慧,让万物苍生成为“风景”的丹青妙手。

时间是宇宙里一艘载有人类的航船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随着我们所处系统的“速度”变化而变化,按照相对论给出的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公式,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还会“倒流”。

时光倒流是不可能的。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光速坐标内的计算方法。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时光倒流”或许是超光速体系内更高维度的宇宙“生命”体关于时间的新逻辑。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定义系统里,时间是不可逆的,时间与空间、速度共同存在的。就像一只乘坐人类的航船,在浩瀚的宇宙里航行,“宇宙之所至,时间之所止”,人类则是见证这一切的唯一“生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