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现明初地图,与世界地图高度相似:郑和环球航行第一个人?
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坐标,郑和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郑和到底有没有环球航行?
2001年春,北京一名叫刘钢的律师,因为爱好收藏,在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闲逛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1418年的“明初”古地图,与现代世界地图高度相似,于是“郑和有没有环球航行”再掀波澜!
郑和,云南昆阳人,本姓马,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一生最耀眼的事迹是七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每次都是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郑和七次下西洋中,覆盖了南亚、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这一事实无可争议。
但,郑和有没有航行的更远?
由于《明史》修成之后,将明朝官方档案毁之一炬,所以如今很难找到第一手资料。但福建出土的《天妃灵验碑》,是目前公认的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料这一,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碑文中记载郑和船队抵达了“西域之西,迤北之北”,这里的极西和极北,难道是指北美大陆?
刘钢发现的这一份地图(见上),画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的大陆和海域,不止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甚至还有北极和南极,与现代世界地图高度相似,关键大陆几乎没什么差别,令人非常震惊!
如果这一地图真实可靠,那么郑和或其他中国人很可能环游了世界,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人的历史就要被推翻。那么,这一份古地图到底是不是明朝初年的呢?
这一古地图的右下角写着“天下全舆总图”,右下角注明“乾隆癸未年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左边有一落款“臣,莫易仝绘”。
根据地图上的文字记载,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仿制品。2006年,刘钢将纸样送往新西兰维卡托大学检测,得到的结论是:地图就是乾隆面见制作,并非现代人伪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古地图是呈送给乾隆皇帝审阅的,是一份贡图,落款中有“臣”,因此地图不会作假,否则在文字狱肆虐的乾隆时期,肯定会遭遇一场灾难,莫易仝不会拿自家性命开玩笑。
因此种种迹象表明:刘钢发现的这一份“天下全舆总图”,就是1418年绘制的地图翻版,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上百年。
不过,专家研究之后,提出了五点疑问。
1,这幅地图上有蓝色的波形线,这是中国地图制作的一个典型特征。但各个大洲以及两个南北半球的轮廓,却完全是欧洲人描绘地球的方式。
2,地图上位于亚欧交界处,有红圈注文“此地人多奉上帝,教名曰景也”,但将上帝与景教(基督教)联系起来,是16世纪末利玛窦首创。
3,地图上屡次出现简体字“余”,很像是现代人伪造留下的“证据”。
4,古地图用红圈标注“湖北”、“湖南”两省地名,但目前我国所使用的省份划分是始于清朝。
5,古地图上朝鲜半岛被注释为“高丽”,但1392年朱元璋已经将高丽王朝更名为朝鲜。
对于这些疑问,刘钢认为中国“上帝”之说、简体字“余”等早已有之,至于最大的硬伤“湖南、湖北”之分等,主要是为了避讳,呈送给乾隆看,尤其文字狱盛行期间,肯定更不能再使用明朝的注释。另外,莫易仝翻版明朝地图时,应该将明朝注文替换成了清朝人了解的文字,但地图格局应该没有什么改变,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
尽管这一份古地图还有不少疑问,很难作为郑和环球航行的证据,但参考中国历史记载,郑和却又未必不可能环球旅行。汪大渊是元朝南昌人,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在《岛夷志略》中留下了他的经历,如今已经可以确认他和船队去过索马里、莫桑比克、澳大利亚等地。而郑和船队远比汪大渊的大,既然汪大渊能够远航非洲和澳大利亚,郑和又为何不能环球航行而留下这一份地图呢?
《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将这份地图作为其关于是谁发现了美洲的证据。他认为,地图上标记的地点都是中国探险家郑和在15世纪时曾经到过的地方。看,关于郑和是否环球航行,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