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来华,为何唐宋多明清少?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唐宋时期,阿拉伯人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经商定居,广州、泉州、长安、扬州等城市至今还留有阿拉伯人的遗迹。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在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不低于十余万,数量之多令人震惊。
但到明清时期,阿拉伯人来华数量锐减,史书也鲜有记载,与之相反的是欧洲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那么,阿拉伯人来华的变化背后,隐藏了什么历史原因?
阿拉伯人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大约公元一世纪时,阿拉伯人文献《印度洋航海指南》中就提到与中国的交往。
在马六甲半岛(Chryse)之北,在海之极端,有一国家名秦(Thin),其中有一大城称秦尼 (Thinae)。棉花、生丝和丝绸都从此经大夏而抵婆罗羯车,另经恒河水道而抵麻离拔。
《印度洋航海指南》是希腊文所写,其中称呼中国为“Thin”,或是因为希腊语没有“S”音,所以就用了“Th”音。在阿拉伯语中,中国被称为“Sin”,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Sin”的阿拉伯文献是7世纪的《各国志》。
之后,阿拉伯文献中经常提到中国,但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欧洲人游览中国的游记,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马可波罗之前的唐宋时期,阿拉伯人更是频繁地来往中国,留下了数十本书籍,比如《中国印度见闻录》、《苏莱曼游记》、《列国志》、《郡国道里志》等,详细记载了阿拉伯人来华的路线、路上见闻、中国长城、唐宋社会风貌等等。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可能不是马可波罗的真实亲历,而是根据阿拉伯人的文献编造而成。
关于阿拉伯人来华数量,如今已经很难统计,但通过史书的一些记载,却可以管中窥豹。
《旧唐书》记载:“田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鞭笞发掘略尽。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田神功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将领,史书这一记载说明扬州聚集了大量阿拉伯商人。
10世纪的阿布·赛义德《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黄巢进攻广州)不计罹难的中国人在内,仅寄居城中经商的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就总共有十二万人被他杀害了。”
10世纪阿拉伯学者马素第的《黄金草原》记载:“据估计,在面对(黄巢)刀剑的逃亡中死于兵器或水难的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和祆教徒共达20万人。”
关于黄巢掠杀穆斯林商人,在中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在阿拉伯人文献中频繁出现。另外,黄巢掠杀广州之前,还在泉州劫掠了胡商。
宋元时期,胡商也是大量来华,作为当时世界最大港口的福建泉州,经商与定居的海外商人高达数万(多是阿拉伯与波斯商人),城内清真寺有6-7座,时有“缠头赤脚半藩商,大舶高樯多海商”一说。时至今日,泉州保存下来的宋元海外阿拉伯与波斯胡商石刻仍有数百方之多,成为历史的见证。关于宋朝泉州阿拉伯人胡商,最广为人知的是阿拉伯裔蒲寿庚,得到宋朝重用之后,却叛宋投元,还杀死了三千宋朝宗室等,朱元璋曾诏令蒲寿庚后人不得为官。
通过史书文献这些零星的记载,如今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中国富强且稳定,吸引了大量阿拉伯人来华经商定居。令人意外的是,明清史料中却鲜有记载阿拉伯人来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背后隐藏了什么历史事件?
唐宋时期,阿拔斯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建立了第二个阿拉伯帝国,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
与今人印象中的阿拉伯世界不同,黑衣大食治国政策非常开明,国王主动学习各国科技与文化,尤其是马蒙(西元786-833年)在位期间,优厚礼待学者,让他们自由研究和探讨,充分体现学术自由风气,还建立一所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智慧馆,下设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所三部门,是古代一所罕见的综合性大学。智慧馆里的藏书浩如烟海,不但收集有阿拉伯文学名著、学术作品,也有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度与中国等的科学和文学著作。与此同时,在开明政策刺激之下,巴格达变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百货汇集,万商云聚,欣欣向荣,可以与当时繁华的唐朝长安城相媲美。
黑衣大食的开明政治,也推动了阿拉伯商人络绎不绝地奔波在欧亚大陆上。大约十世纪之后,由于外来文化与穆斯林教义发生冲突,黑衣大食慢慢趋于保守,但总体还延续了之前开明政策。与此同时,黑衣大食内部动荡不安,突厥人势力开始崛起,所以宋朝时期很多阿拉伯人来到中国避难、定居。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兴起,1258年旭烈兀西征时灭掉了黑衣大食。蒙古西征在历史上是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灭掉了黑衣大食,让无数城市被摧毁,更重要的是几乎是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开明开放政策,摧毁了阿拉伯人开明政策重要象征——有500年历史的图书馆智慧宫,智慧宫里藏有的大量的科学、哲学文学书籍,许多不知去向,另有成千上万本书籍被扔进了底格里斯河,书上的墨水把河水染成了黑色。
如今,中外不少学者指出,蒙古帝国兴起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具有历史的推动作用。客观地说,因为蒙古帝国的存在,让亚洲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蒙古政权,消除了内部阻隔,的确有利于亚洲内部交流,因此元朝时期仍有大量阿拉伯人来华经商、定居、做官,这些阿拉伯人之前甚至还参与了“蒙宋战争”,而元朝二等人“色目人”就包括阿拉伯人。
但蒙古帝国入侵之后,阿拉伯世界变得越发保守封闭,越来越要求遵守穆斯林教义生活工作。与此同时,突厥化的奥斯曼帝国、帖木儿帝国等兴起,中西亚局势比唐宋时期更为混乱,对阿拉伯人来华贸易限制更大。另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曾经为虎作伥的色目人比较防范,比如“色目人不能自相嫁娶”等,加之明朝海禁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阿拉伯人来华。明朝时期,也有一些奥斯曼帝国商人来华贸易,但不仅数量较少,且鲜有定居中国。
十五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找到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路线,曾经作为中国货物的中间商阿拉伯人的作用进一步削弱。至明朝晚期、清朝时期,来华的已经不再是阿拉伯人,而多是欧洲商人或传教士,曾经叱咤欧亚商界的阿拉伯人就此没落。
蒙古帝国崛起之前,世界有三大最为璀璨的文明集团,即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其中欧洲文明最差,但没被蒙古帝国征服,而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都被蒙古帝国征服。这三个文明集团都非常开明开放,但为何欧洲文明却后来居上,为何遭到蒙古帝国征服之后的中华文明、阿拉伯人文明都变得更为保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资料:《旧唐书》、《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