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永远都无法摆脱自由

///

01/08  2021

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永远都无法摆脱自由!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萨特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永远都无法摆脱自由。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反直觉,我们经常说自己不自由,追求人生自由、财务自由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但是萨特却说,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质。其实仔细审视这句话,是很深刻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比如你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自由呢?是因为你不敢为这样的自由选择而承担责任。人在任何艰难的处境中,都有选择的权利,至少你可以选择以怎么的心境去面对这样的处境,但你真的有勇气面对这样的自由选择吗?很多人是不敢的,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哲学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是自由的,但我们其实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人是自由的呢?其实萨特的“自由”要比我们所说的选择自由要更深刻一些,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起点并非自由,而是:意识。

意识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意识。

在了解什么是萨特的“意识”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自在、自为。萨特区分了两种存在,一种是“自在的存在“,也就是物的存在,一个杯子,一张桌子等等;另外一种是“自为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有“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有自发性;意识也是自由的。

一方面,作为自为的存在,因为意识的参与,是自由的,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寻求和运动变化之中。

另外一方面,作为自在的存在,因为没有意识,所以,自在只是毫无意义,不包含任何区别的东西。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但是苹果这个概念,显然是我们赋予的,是人有意识附加上去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苹果”并不是“自在的存在”,而把人所有的主观意识去掉的那个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在的存在”,这有点类似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是在事物表象背后的本真的存在。而人作为一种自为的存在,是意识让我们对眼前这个“自为”的东西,称之为“苹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是意识区别了自在和自为,使它们具有意义,但是意识本身其实空洞和盲目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意识没有依附于某个人,那么意识就没有任何意义,意识是有指向性的,也就是它会不断去寻找和依附某个自在的存在物,比如我们看到眼前的苹果、大脑里面想着某个人,这些都是意识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意识也没有毫无意义,就空气中的一缕青烟一样。所以萨特说:意识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甘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无,就像一个待填塞的空瓶子,总是对存在有所要求,它让“自在”获得意义。而“自在”的唯一作用就是被动地等待意识创造的力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特所说的意识就是“虚无”,是一种“反思前的意识”,有点类似尼采和叔本华哲学中的“意志”,类似是一种本能和冲动。但是这种意识是绝对自由的,它们会主动去寻找“自在”的物,去赋予它们意义和本质。所以,意识和事物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事物是外在意识的,如果说事物是“有”的话,那意识就是“无”。

萨特一直强调意识的虚无性,任何具有实体性的东西都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萨特的著作《存在于虚无》,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基础就是虚无。意识是虚无的,但是意识的存在使得事物获得了意义,让事物得以存在,尤其是让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想我们道家思想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思想的“道”和存在主义思想中的“意识”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所以,其实东西方思想,在表达上很不一样,但是思想的底层是非常类似的,万物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让万物具有了意义等等,这些在东西方思想的深处,几乎都可以得出类似的答案。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hao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