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打了个寂寞——一战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行动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539篇原创文章,作者:水瞳韵然

作者简介:水瞳韵然,家住河北省邢台市的摸鱼肥宅一枚,爱好历史和军事,骑马与砍杀是最喜欢的游戏,同时还是小约翰可汗的崇拜者,通辽汗国的忠实粉丝,哈萨克汗国最忠诚的封臣,叶儿羌汗国的一生之敌,最近貌似沉迷于《使命召唤16》

全文共3761字,配图12幅,阅读需要13分钟,2021年7月7日首发。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国派出英印联军前往波斯湾保护当地的石油开采,提炼设施及运输设施,同年10月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协约国宣战,11月23日,急于给对方颜色的联军占领了土属美索不达米亚(即今天的伊拉克)的巴士拉,随后,联军北上,并与12月初抵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汇处的科纳。
英军在土属美索不达米亚发动的进攻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不仅没有按照原定时间结束,在“加时赛”的第一阶段,英军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团乱麻,毫无章法可言。无能的指挥官造成大量士兵伤亡,当地恶劣的气候也让很多士兵吃尽了苦头。而这个阶段的失利,也是英军在整场战争中摔得最惨的跟头。
图1. 在尘埃中行进的英军士兵
在最初阶段,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小范围的胜利,但到了1915年4月,土耳其军队却利用在科纳和阿瓦兹的两次反击战,轻而易举的打乱了英军前进的步伐,英军少将查尔斯·汤申德奉命制造与巴格达对话的机会。
为了完成任务,汤申德率领一个海军加强师和一支小型海军舰队从巴士拉出发,沿着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于6月3日攻占了阿玛拉,另一面,负责保护汤申德部队右翼的乔治葛林吉少将,在率部沿幼发拉底河行动时,意外地于7月24日在纳西利亚重挫了土耳其军队—英军似乎是越打越顺了。
首战告捷的汤申德继续挺进,在距离巴格达还有约2/3路程的地方,进入了由纳·阿德·丁·帕沙率领1万土军守卫的库特·艾·阿玛拉。此时英军的通信线已达480千米,以该镇为起点的话可以沿着底格里斯河一直通到巴士拉。而英军为了保证这条线路的安全,不得不将大量兵力分散开去,这也就使得英军无法全力以赴地继续与守军对抗,虽然英军最终于9月27日—28日赢得了库特战役的胜利,但1万人的军队中竟有1200名士兵伤亡,代价也算是惨重。
图2. 使用防毒面具的土耳其士兵
眼看着巴格达近在咫尺,受命继续推进的汤申德此时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愿意,他的部队此时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早已近于枯竭。11月11日,由纳·阿德·丁·帕沙在泰西封外负责建造的广阔的防线,以1.8万人和45门大炮的力量,迎战汤申德的1.1万人和30门大炮,22日,汤申德率部主动出击,但土耳其援军随即赶到,英军最终在4日后败退。这场泰西封战役让英军损失了4600人,土耳其则损失了6200人。
图3. 战壕中的土耳其士兵和他们的德国制105毫米榴弹炮
败走的英军看到土军没有紧追不舍,长舒了一口气,不曾想,土军打的却是“瓮中捉鳖”的主意。12月3日才逃到库特的英军刚歇了4天,就绝望地发现土军已经在城外形成了包围圈。困境之中,汤申德安慰自己:部队的给养足够撑两个月,到时救兵一定能赶到,但最终他发现原来两个月的给养和所谓的援军根本就不顶事儿。
1916年1月,前来搭救的第一支远征军在芬顿·艾莫尔的带领下赶到,很快即被击退,3月7日,葛林吉率领第二支远征军赶来支援,却被德国司令官马尔·冯·德·高兹指挥的奥斯曼土耳其第六集团军给打败。无奈的汤申德只好于4月29日率部投降,但深陷囹圄的英军却没有多少人得以生还,救援远征军本身也伤亡了2.1万人。
图4. 士气高昂的土耳其第六集团军
这边的英军输的一塌糊涂,那边的英国最高统帅部和战争部却正为了下一步的行动而争论不休:有人建议让那位在巴士拉无所事事的新司令官弗雷德里克·莫德率部撤军,有人则极力鼓动继续向着巴格达挺近。
12月3日,兵强马壮的英印联军共计16.6万人在莫德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两岸开始向美索不达米亚内陆撤退,自此战役暂告一段落,美索不达米亚战役自此将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战争花絮了。

虽然,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行动曾一度陷入困境,但情况在次年发生了极大的逆转。随着军备急剧增加,英军部队规模不断扩大,英军一路势如破竹地把奥斯曼土耳其守军往南逼退,并以此保证了1918年在这个战场的胜利。

图5. 英军士兵当时所穿的军装
1916年8月28日,英国驻美索不达米亚部队总司令弗雷德里克·毛德接管了远征军,他被要求先在巴士拉休整,不要进攻巴格达。到了11月底,英军的后勤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增援部队也陆续到达,12月13日,毛德被授权发动进攻,他带领一支16.6万人的部队沿底格里斯河两岸向巴格达推进,迫使沿途中一些据点的土耳其守军撤退,1917年2月底,毛德的军队来到了库特,这里是英军在1916年4月吃过一场败仗的地方。
1917年2月22~23日,第二次库特之战爆发,毛德成功地剪掉了土耳其守军的两翼,迫使其向北方的巴格达撤退。但断后的土耳其部队颇有本事,到27日,竟让英军的攻势在距离巴格达72千米的阿奇奇耶附近陷入停滞。
1917年3月,英军无视了哈利勒·帕沙率领的土耳其第六集团军,开始进攻巴格达,驻守在巴格达的土军只有9000多名步兵和48门山炮,而英军却有41479名步兵和174门山炮。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土军进攻巴格达,那么他们将被歼灭。于是土军继续撤退至摩苏尔,3月11日,英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巴格达。
图7. 撤退途中的土军
此时,土耳其部队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兵力正集结在萨马拉以北48千米处的提克里特。然而炎热的天气却让毛德不得不暂时停止所有的大规模行动。初秋,天气终于凉了下来,毛德立刻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
这次,他计划让部队分三路行事:一路从萨马拉出发,沿着底格里斯河前进;一队从费卢杰出发,沿幼发拉底河行动;最后一队也以费卢杰为原点,但却向东挺进波斯。三路部队之中,沿幼发拉底河行动的一支在9月27~28日的拉马迪之战中大获全胜,另外两支则成功地打退了土耳其部队,并于9月5日占领了提克里特(后世的萨达姆·侯赛因1937年出生于此)。
11月11日,由于毛德感染了霍乱,英军安排威廉·马歇尔来接替他的位置。马歇尔原本想接着毛德的活干下去,没想到却于1918年初接到了裁军的命令。自此,除了在1918年3月再次沿幼发拉底河进行了小规模的推进之外,此地的英军再无能力发动任何进攻。
热浪又一次席卷美索不达米亚,英军再次被迫暂停所有的军事行动。等到天气稍显凉爽,马歇尔下定决心向前挺进时,中东的战略局势却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0月26日,巴勒斯坦的英军向北挺进叙利亚,并占领了阿勒颇;同一天,三名土耳其大使抵达爱琴海里默诺斯岛上的穆多罗斯,商讨停火事宜。
图8. 土耳其当时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以至于让一些孩子都背上了枪
阿勒颇的沦陷切断了土耳其部队与其大后方的所有联系,使得他们的任何抵抗都显得毫无意义了。尽管土军没打算负偶顽抗,但英军高层为了巩固英方对当地油田的控制权,仍于当年10月要求马歇尔再次沿底格里斯河发动进攻。土军士气不振,打不赢也很正常;但英军也没那么顺利地吃到胜利的果子,在沙夸特胶着了好几天后,直到30日才把1.1万人的土军制伏。英土双方当天就在一艘停泊在穆多罗斯港的英国战舰上签署了《穆德罗斯停火协议》,并于31日正式停战。在最后一波攻势里,一支英军飞行中队于11月4日占领了提克里特以北120千米的摩苏尔。
图9. 一战堪称帝国的坟场,流光了一代欧洲人的血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于1914年10月的一些小摩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战事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思维不清而一度陷于混乱。最后,大英帝国用成千上万千里诏诏从英国本土赶来的军队,终于夺取了这个次级战场的小小胜利。虽然他们如愿以偿地占领了这里宝贵的石油资源,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9.7万名士兵因为疾病肆虐等原因在此或死或伤。土军方面的损失虽然具体数字不详,却可以肯定要比英军更为惨重。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带给人民的伤痛是不会暂时结束的。
图10. 土耳其军队在中东和英军纠缠数年,战后被打回原形
旁记:在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过程中,英国人派出了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的学霸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中尉,前往阿拉伯半岛煽动阿拉伯人领袖侯赛因·伊本·阿里发动起义,以开辟对土耳其的敌后战场。
劳伦斯很快赢得了阿里和费萨尔父子的信任,出任阿拉伯人的军事顾问,同时担任英国统帅埃德蒙·艾伦比将军的联络官。费萨尔采纳劳伦斯的建议,主动发起攻击,奔袭奥斯曼帝国腹地,破坏汉志铁路,占领延布、瓦季等要地,在沙漠中绕道800英里,占领红海北端的亚喀巴港,把土军搅得灰头土脸。

图11. 《阿拉伯的劳伦斯》剧照

不过,劳伦斯本人却遭遇了不幸,某次外出时他被土军捉到,惨遭JJ,以上故事,都在1962年版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有所反映,因为这显然增加了“大英雄”的逻辑和戏剧性。
一名美国记者洛厄尔·托马斯曾随劳伦斯转战8天,在其发表的报告文学中,将劳伦斯冠以“阿拉伯无冕之王”的美誉,劳伦斯的事迹遂在西方广为人知,被授予各种勋章,希特勒非常欣赏劳伦斯,土肥原二曾因被称为“远东的劳伦斯”而洋洋自得。劳伦斯于1922年出版回忆录《七根智慧之柱》,当时他也只有34岁。

图12. 上色版的劳伦斯照片,原照为黑白色

1935年5月13日晨,劳伦斯骑摩托车从邮局回家的途中,路遇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为避路,摩托车失控摔倒,劳伦斯头部受伤,抢救无效,几天后去世,终年47岁。
参考文献:
[英国]韦斯特威尔  《一战简史》
- 全文完 -
燃烧的岛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