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中医的热情来自疗效

中医书友会第285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坚持、坚定学习并运用中医药的信心,一定来自于临床疗效。悟性,对中医人很重要,当然,对中医的浓厚兴趣,基础理论的扎实学习,以及中医思维的培养,是让悟性持久所必不可少的。(编辑/千诚)

医案两则

作者/于泽

一、拙思反有奇效

好多年前,高考失利,随便填报了一所三本的中医学院,本想着像我这样愚笨的人,多半平平淡淡过一生。大学开学之前买了本罗大伦的《神医这样看病》,翻看之后,竟然开始对中医心驰神往。但是大学的课程就像一把利剑,差点把我对中医热情斩断。引用《大话西游》那段经典的台词就是“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中医教材刻板教条,索然无味。中西医课程的交替学习,搞得我晕头转向。

这时候远在农村的姥姥突然生病了。开始的时候是嘴角流涎,目光呆滞,逐渐发展到走路不能迈步,迈步容易跌倒,只能脚擦着地,由人搀扶缓慢的往前蹭,口齿不清,语言难出。医院诊断为小脑萎缩。医生也是无能为力,说小脑萎缩是不可逆的,只能减缓其萎缩的速度。又找了当时省城的有名中医,开的汤药和成药大多是补气血,养肝肾,活血化瘀的,吃后没有丝毫作用。全家人笼罩在一片低落悲伤的氛围中。

当时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告奋勇要去给姥姥治,我的几个舅舅、姨,还有我的父母,都不抱什么希望。你一个大学才读两年不到,一个病人没看过的生瓜子,是很难去让人抱以希望的。当时我对这病的治疗也是一头雾水,满脑子都是课本传授的那些东西,“脑为髓之府”“肾主骨生髓”,小脑萎缩肯定是脑子得到的营养不够,才会萎缩的,但是医生开的那些补气生血,填精益髓,活血化瘀的中药为什么会不好使呢?当时一整天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

苦思冥想的时候,看到了桌边毛以林教授的《步入中医之门》,这里面毛以林教授着重讲解了经络辨证。我突然有了灵感,脑髓是由肾精化生的,小脑萎缩会不会是因为肾和脑传导骨髓的这条通路堵了呢?而连接脑和肾的通路是督脉,为什么不试着去打通一下督脉呢?但是用什么去打通督脉呢?课本上没有写,翻阅资料也一无所获。

混沌迷茫之际脑袋里蹦出了两味药:独活和羌活。它们一个治疗腰以上风寒湿痹,一个治疗腰以下风寒湿痹,没准这一上一下可以打通督脉也说不定呢。于是整个方子我最先写上的是这两味药。

有时灵感来了真是一发不可收拾。走路不稳,肯定有风邪呀,书上不是写“黄芪主大风”么,别管这风是什么风先给用上;大风去了小风怎么办啊?隐约记得听老师讲过,蝎子和蜈蚣可以祛风、搜风、通络,再写上;再去补补肾,当时我的思维还很浅薄,认为越贵的药,肯定疗效越好,尤其是动物的血肉有情之品,于是想到了鹿茸和阿胶,用鹿茸感觉太温热了,索性改成鹿角胶,温和一点;再加当归、熟地,补补血,补补精,反正没坏处嘛;再加个甘草调和诸药。

于是开出了以下方子:独活10g,羌活10g,黄芪30g,蜈蚣2条,蝎子4个,鹿角胶15g,熟地30g,当归15g,甘草10g。

这个方,姥姥吃到第2付的时候,小脑萎缩的症状状就大为改善;吃到第4付的时候,病就好的差不多了;吃到第5付的时候,大腿筋有抽痛的感觉,姥姥有点害怕,不敢再吃了,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我当时也不清楚怎么回事,硬着头皮让接着吃;结果7付的时候大腿筋抽痛好了,人也恢复如前了。

从此也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

二、歪打正着真奇妙

再顺着我姥姥,讲讲我姥爷,去年临近过年的时候,我姥爷生了一场重病。咳嗽咳痰,卧床不起,嗜睡,大便几日不通,用开塞露通下后,嗜睡如故,健忘失忆,甚至不识儿女,舌颤,舌苔黄腻。有陈旧性脑梗死和冠心病的病史。

我的三个舅、一个姨笃信西医,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我虽然有心开药,毕竟生死存亡之关头,仍然怕辨证不准遗误病情,众人遂送至医院。医院各项检查后,冠心病和脑梗死仍在,又新增肺积水,予以输液进行处理,肺积水消退。最后的诊断结果是:老年血管性痴呆。

在医院住院期间,病情逐渐恶化,面色红白杂乱,每日进食只一两口,目光黯淡,眼中常充泪光,张口呼吸短促,整夜说胡话,提及的都是过世的兄弟和父母。记忆断断续续,儿女在侧,亦不能辨识。

诊其脉三跳而一止,也就是所说的代脉。这时我心里有底了,方药了然于胸。我本意是想投破格救心汤来着,但是因为医院有规定不能自带药品,并且新冠期间,管理很严。怎么办呢?网上买了一小罐的培元固本散,搅拌在粥里一小勺,连粥喝下。然后傍晚的时候又喂了一次。

结果前半夜安睡,基本无说胡话,后半夜偶尔有说胡话。第二天脸色转白,虚红退去,精神明显好转,由人扶着后背已能稍坐片刻。我看此病治疗有望,坚决建议出院,一是再住院也无济于事,一是每天输液更易损垂危之真阳。

出院之后仍然卧床不起,但是精神要好很多。晚上将培元固本散加至一勺半,第二天脸色明显转黄,手脚渐能活动,胃口渐开,五日后培元固本散加至三勺,已能独自坐起吃饭,且每次都能吃一大碗,又几日已能拄拐杖在院子里遛弯。记忆如常,谈笑风生,和住院时派若两人。

半月后,又感头晕腰痛,起床摔倒,侧肋碰伤。不能起床,肋骨处疼痛。予培元固本散加补阳还五汤,又见好转,且多年手抖的问题竟也痊愈。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又自觉腰痛不敢起身,仍以培元固本散,却收效甚微。

因不能起身,大小便都由我姥姥操持。姥姥年老力衰,操劳日久,自觉身体乏力不能支持,我也嘱托姥姥服用培元固本散。但是我姥姥因培元固本散价格昂贵不舍得吃,一直坚持留给我姥爷吃。没办法,我只得假装说,我姥爷需要换换药,你们两个换着吃,要不然药会过期的,遂给我姥爷购买了几盒右归丸,做戏给我姥姥看,让她安心吃药罢了。不曾想,姥爷吃了右归丸之后,竟然腰痛痊愈,腰腿比之前灵活更甚,每日拄着拐杖,踢腿锻炼。有时弃拐杖,也能行走数十米远。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

以前不是很注重剂型的区别,这次歪打正着,让我感触颇深。这个原理就和人参切块吞服的原理是一样的。散剂吸收快,起效快,可以治急症重病。丸剂缓缓吸收,药力持续不断,更适合久虚劳损之病。剂型之变,竟然有如此大的区别,让我感概万千。

考验仍然没有结束,之前一直吃着右归丸效果都很好。入夏以来,我姥爷又开启了三天能走两天卧床的模式,且时有腹泻,我建议右归加大剂量,仍然乏效。

苦思冥想后,给予益安宁丸,又行步自如。直到现在仍状态良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黄帝内径》的一句话就概括的很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天阳气处于开泄的状态,心火达到极盛时期,右归丸其功在于“营阳、育阳”,我姥爷在冬春那会使用右归丸效果显著。而夏天使用就南辕北辙了,虽肾阳为君火之根,但治肾以治心则非正治。而益安宁丸,摆脱了熟地、枸杞、菟丝子这些填精药对阳气的羁绊,海马、鹿茸之热更易直助心阳,与夏之阳运更为贴切。

中医学之越久,越是感觉当学之精。


中医思维临床运用之我见

作者/仵洪彬

2019年国庆节前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求给她的朋友看病。见面后才知道是一个肺癌术后的患者。

患者姓李,50多岁,比较瘦,肤色偏暗黄。刻下症:口苦口干,咳嗽吐白黏痰,咳嗽时左胸胁部有粘滞疼痛感,不怕热、有时怕冷,有夜尿,睡不踏实,大便正常,心下痞满伴有悸动,舌质暗红,舌苔厚腻满布,脉浮而有力、有涩滞感。

我开了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桂枝茯苓丸、柏叶汤、半夏麻黄丸加升麻的合方。7天,一天三次。并嘱咐患者饮食要清淡。7天后患者反馈一切症状减轻,要求继续开方调理。我根据微信上舌象和患者的口述情况再处方,一直到现在该患者还在间断性喝中药,能吃能睡,精神状态饱满。

其实,我就是根据患者当时症状反应处方,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结果取得了满意效果。正应了岳美中老前辈的话:“察症候而不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仔细想想我们在临床上治病,追求的是实际疗效,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我们知道1+1=2就能完成作业,没有必要去证明1+1为什么等于2。

前几天,一个男性患者,由于受雨淋湿衣服没有及时更换,又在地下室里坐了40多分钟,结果嗓子疼,手关节疼痛,恶心欲呕,手脚冰凉,怕冷。去一个诊所看,大夫要求输液几天,由于患者第二天下午要出差,不想输液,于是电话联系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根据患者电话中的描述,给他开了麻黄汤加知母: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2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

要求他去买中药颗粒剂,分三次喝,喝了药以后躺在被窝里面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后再联系我。结果是喝药40分钟,手不凉,不怕冷,没有了欲呕的感觉,大约一个小时,脚也不凉了。两个小时后,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患者浑身出汗,但是感觉乏力没有食欲,我告诉他喝300毫升白开水。然后他睡着了,到晚上10点半时打电话给我说,有点稍稍怕冷,胃里不舒服也不想吃东西,我告诉患者再喝一次药就睡觉。

第二天早上打电话告诉我,一夜没有睡踏实,不瞌睡,时不时的出汗,喝了两次水,人比较精神,不怕冷,但是总感觉没有食欲。我说你就喝点粥,不要吃油腻的东西,饭后半小时再把剩下的药喝了。中午像个正常人一样,电话我说:“你真神!”我告诉他说:“不是我神,是我们的中医神,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神方!”

难道这不是“一剂知、两剂已”吗?我相信临床一线的大夫一定也有这样的案例,让我们重新思索中医的神奇吧!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