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兵车行》描写的是哪一场战争?白居易也有一首描写这场战争的诗
大家好,我们的集散化小仓库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唐.杜甫《兵车行》节选杜甫杜甫的这首《兵车行》我们太熟悉了,相信许多朋友闭着眼睛都能背得出来。很多人可能都以为这是一首边塞诗,其实不然,实则是描写了战争期间老百姓基于兵役的一种惨烈景象。那么,杜甫的这首诗到底是描写的是唐代的哪场战争呢?
关于这个问题素有争论,但以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史学家钱谦益为代表的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唐天宝年间与南诏的战争,即唐玄宗征云南的战争。这场战争有着怎样的特殊背景?南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度,你别看它偏安一隅、弹丸之大,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块地域直元开始才真正并入了中原王朝的国土。事实上自唐以前,在这片土地上也是长期战乱,犹如中国的五代,王朝频繁更替,小国林立。后来南诏依附唐朝逐步统一,建立了南诏国,自后一直向唐称臣。
天宝末年,唐玄家老而昏馈,奸相杨国忠把持朝政,在对南绍的外交政策上多次失误,而时任剑节度使的鲜于伸通和云南太守的张虔陀,此二人都是杨国忠的死党,他似欺上瞒下,制造了许多事端,引起南绍国的不满。天宝九载(750年),南诏国王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其随行的宫女,并向阁逻凤索取贿赂,阁逻凤不答应,张虔陀便派人去恐吓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谋反。阁逻凤大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夺取了唐羁縻州等地。
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命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征讨南诏。由于兵力和国力上相差悬殊,阁逻凤害怕,遂遣使谢罪请和,并表示愿意归还占领的地盘和掳掠的人口,表示愿意重新归附于唐朝。还表示若唐朝如果不讲和,他便归附吐蕃,将云南之地尽数送于吐蕃。鲜于仲通按理说到此唐朝的目的也算达成,可以罢兵了。可是,鲜于仲通并没有将情況汇报朝廷,而是私自进兵。开始进军顺利,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但是史载鲜于仲通不懂兵略,由于补给及地形等原因,在此被南诏击败,唐兵死逾六万人,史称十万。 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自此,唐王朝与南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安逸之后,无论是朝堂之上或是下层的贫苦百姓,没有谁愿意去打仗。但唐玄宗却架不住杨国忠的蛊惑,执意要对南绍继续用兵,拟集结二十万大军对南诏进行第二次征讨。战争意味着妻子可能失去丈夫,父亲将会失去儿子,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裂,去服兵役和生离死别有什么两样?时值关中等地区大量征兵,诗人正是目睹了“爷娘妻子走相送”的凄惨像,出干对贫苦百姓的同情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杨国忠剧照这道诗只是描写了大军出时的情景,但征兵过程却是更惨,甚至血腥。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描写了这种惨像。大家肯定奇怪,按照白居易的生卒年代,肯定没有经历过这次的战争,难道他会穿越?咱们继续往下说,后面你就明白了。白居易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节选
白居易的这首《新丰折臂翁》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大概是他当时采访了一位新丰的老翁,那年这位老翁二十四岁,为了躲避兵役,用大石头自残了手臂。白居易正是根据老翁的叙述,写成了这首长篇诗歌。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多大,还有许多这样的事实,史载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征高丽征兵也大量出现这种事情,为此还惩罚过那些自残者。
天宝十一年(752年),南诏彻底倒向了吐蕃,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玄宗再次命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又是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而全军覆没。其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无暇顾及,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王朝与南诏的战争不断,双方互有胜负。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