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寒 || 荣塘阳泗村:桃溪邓氏承晋李
出城西南到荣塘镇,不过二三公里便来到阳泗村邓家组。路边两排青松迎接,民居多是新式层楼,红瓦覆顶,亮丽伫立在灰蓝的天底下,格外富有生气。田野里只剩禾茬蔸,四季轮回进入天道,循环而往复。
徘徊中少见风烛残年的老屋,没有幽深的旧巷,乡村焕然一新。几丛修竹掩映处,转入农家小院,院内飘散着谷酒的芬芳,椅子上堆着白亮的渔网,长凳连着钉木,一把剪刀,一柄老虎钳,渔网沿边拉开,女人左手牵丝,右手捻起小铅夹,只听“噗”一声,动作麻利而熟稔。“没事装渔网夹子消消闲,年轻人在外面忙碌,咱们赚点小钱补贴下家用。”也是,农田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打谷机变成了收割机,不用弓背弯腰粒粒皆辛苦;池塘平静无波石阶空闲。昔日农耕为主的时代正逐日远去,但村里女人们朴实勤劳,手工装渔网夹子有十多年历史,已形成了特色。
因为地势平坦,阳泗邓家村的“山”就在池塘对面。远望一坡苍翠如盖,近看古樟虬枝苍然,在四围杂木中格外醒目。老人们说原来老樟树都快要枯去了,不曾想如今枯木逢春愈发繁茂,真是好兆头,现在要几个男人才能合抱呢,乡亲们敬之如神,恍如最古老的先民庇荫村庄。
村头东北不远处有座阳泗庙,供奉水神与东岳菩萨。门前上联:“帝商归周位居五岳之首”,下联:“未冠成神统理四水而侯”。说起来阳泗村与阳泗庙颇有一番来历。最初这一片地名叫白沙,丰水在东,沙滩边地势低,农田容易遭受水患,人们自然就有些禁忌,为了五谷丰收避免灾害,心中盼神助降魔除怪,而杨泗是道教传说的水神,故事版本很多,有说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有说如晋朝周处那样斩杀孽龙的勇士;但都已神化,能够镇水斩杀孽龙,最契合百姓心愿,所以大家干脆把村名叫作杨泗村。到土改时,工作人员问村名来历,认为有迷信色彩,又改为阳泗了。
后来丰水河道向东改移,六十年代湖变稻田(湖北那边还有隐略的遗址),湖没有了,白沙没有了,只有老辈人还保留着儿时湖堤沙滩玩耍的记忆;只有这一带地名如湖北、湖南等还留着旧时痕迹。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白沙村就衍变成阳泗邓家。
自然,百姓在阳泗庙又供奉了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一东岳大帝。泰山乃五岳之首,主管人间生死受人崇拜。有了这两神灵,乡亲心底就有保护神,所以阳泗庙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四要出方,邓家五房轮着来,每次二三百人抬着菩萨,队伍浩浩荡荡绕村一匝,各家各户门前点烛装香供奉,他们相信虔诚会带来超自然的力量。另外每到特定日子,三月二十七东岳大帝生日前一天,九月头(初一)都会举行庙会,远远近近善男信女便吹响集结号般烧香祭祀,场面隆重有二十多桌,素食为盘,诚心为敬,形成了传统习俗,为乡间一大盛景。
相邻一体的邓氏宗祠,建筑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翘飞檐。对于村民来说,最可信赖与敬仰的神明除了杨泗将军与东岳大帝,便是祖先在天之灵。祖先赋予他们一脉相传的姓氏相貌与秉性。共同的血脉是情感的源流,就像绕村的小溪滋润游子的心田,又像精神旗帜庄严矗立在田野间,时时唤醒人们追宗溯源的感恩之情。甚至这一带祖茔都是立在田头地角,生于斯长于斯终归于斯,守望故土才最安宁。
邓氏祠堂上联为“祖脉祥长宣城宁国承晋李”,下联为“源流隽远桃溪谦公溯南唐”。他们族谱重点记载了源流:邓氏先世居住新干县桃溪,原姓李,因为避祸改为邓姓。这中间沉淀着历史的滚滚烟尘,也照见先祖颠沛流离的岁月际遇。
谱传,唐太宗儿子吴王李恪十世到李荣,黄巢攻长安时弃官居住徐州。到乾宁乙卯年(895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濠州,手下人掠到李八岁儿子,杨把孩子赐给手下将领徐温,改名徐知诰。知诰很有才能,后来代徐温执政。天祚三年(935年)八月,吴主禅位于他,十月即位在金陵,国号唐,复归李姓,改元昪元。
由于他长期军营生活,亲受战争之苦,希望百姓休养生息,在他治域内江南一带倒相对安定。他也倡导节约,以至夏天自己寝用都是青葛帐,左右服侍都是老丑宫人。另外崇尚教育,专门创建白鹿洞书院等,以继承大唐之功德。太子李璟改元保大,性格谦虚严谨,同样宽容施政。公元960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起兵,宋太祖亲征,南唐派遣使者犒军,派其儿从镒前往朝见,南唐遂迁都豫章。
太子从嘉当时留守在金陵,表示愿意臣奉宋国,于是即位更名煜,就是尊为词帝的后主李煜。后主封弟弟从善为韩王,从镒邓王,从谦宜春王……邓王讳钰,字从镒,行二十,与后主同母钟氏所生,亦生性仁厚,酷爱经史,元宗曾抚着他的背称他为“书厨”。后主也非常信任他,继位后让邓王牧宣城,不久又召还让其辅政,当时南唐一应外交大事,重要文件多出自他的手笔,获封金紫光禄大夫,子孙皆封职,后主有赠诗《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山凝恨色水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倚栏杆日向西。
咫尺烟波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公元974年宋太祖征讨江南,九月间便命曹彬、潘美等率兵十万讨伐,第二年十一月城陷,后主出降,从徐知诰受禅算起三世共三十九年。等到金陵将陷时,邓王父子不甘受辱,便挈家乘船从宛陵逆流而上到洪州,在新干金水桥桃花溪卜居。宋太宗即位后,后主作《虞美人》暗郁心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祖起疑,下诏江南诸路缉捕后主宗室,风声鹤唳中邓子从父封国,又易李姓邓改名惟静,脱发为僧,南游闽越一带避祸。走时商议留下球居桃溪,儿子恭携幼孙琳、琅、玕三人移居吉州庐陵云盖乡,从邓姓占籍。直到第二年捕令解除,从镒奉朝请求更名天和,复归桃溪,终卒于大梁,其子扶柩归葬新干午陂严穆山,这就是他们居桃溪姓邓的由来。
这样天和公从镒,就是邓姓一世鼻祖。之后析居新余、清江、丰城四散离分等。十四世邓琳幼子仲谦(1266年生),聪明仁孝,自幼有青云之志。元至正1341年就试会省,经过剑邑,慕龙光旧迹,二三里看见白沙溪水澄清茂林修竹,且行且止,不胜留恋,于是决意归此,并且将妻携子筑室而居,成为易李为邓的丰城一脉。
自此之后邓家村栖此七百多年,人口千余,他们恪守先祖遗训,韬光隐晦,平淡是福。到改革开放后,或外出经商务工或在家务农做手艺,各显神通。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基础设施,终于让村容村貌实现了华丽转身,揭开了秀美新篇章。
参考资料《邓氏族谱》
感谢邓文新、邓满清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