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堂」第九讲:诗的波澜(上)
根据江南讲记整理修订
第五讲:诗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格律诗也需要波澜,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介绍一下律诗和绝句的波澜。
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联感情颇为强烈,直接把感情推向高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细腻的笔触,使强烈的感情推向最高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叙述自己的遭际,感情趋于平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情稍稍走高,但已经不是最高,较颈联略高而已,留下余味。
象这样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是最应该体现波澜之美的。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断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开始的遥想,带有感情的波动,但不是很强烈,有些平缓的味道。“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联一出,感情开始逐渐强烈起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继续是写想象中的景象,但深情有加,情绪开始趋于平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尾依然是想象中的情景,但双泪的场面,终于把感情推向最高潮。
这首诗感情变化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涨、平缓、更高涨。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江南雨
下讲:诗的波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