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务 < 苟且红利 < 痴迷客户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46天的第546篇原创文章
经济好环境好的时候,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很容易落成一直空谈,只有当经济不景气、尤其像疫情这种天灾来临的时候,企业当真正把“活着”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的时候,才会发现衣食父母的重要性,也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客户就是上帝。
最近一个阶段,在锤炼和夯实公司的“客户第一”文化,中间有很多思考,今天一并做一个梳理。
这篇文章,我想先探讨一下,如何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这就要提到服务方和客户的合作关系了。
作为服务方,对待客户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完成任务、苟且红利、痴迷客户。
一、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很好理解,就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基本任务。可以说,大部分的服务方,都还停留在这个层面。
很多人会认为,我完成好基本任务已经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了,我做完交差,客户觉得还可以,这不就行了嘛。完成任务这个标准已经非常高了,还需要我怎么样?
但凡是这样思考的个人和企业,通常和客户的关系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任务执行的稍微再出点问题,客户再多方比较,发现其他家的服务好太多了,那基本上这一次合作之后,你就会被打入冷宫了。
而只要是比你再多上心一点的公司,他就赢了。赢在了苟且红利上。
二、苟且红利
都不一定做到痴迷,做到苟且红利,你就超越大多数人了。
苟且红利的意思是,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的那个红利。
比如,客户要一个方案,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人会给客户报过去一个方案,但是更用心一点的团队会报过去三个方案,每个方案都备注了该方案的优势,给客户选择题,而且你还是提前两天发给客户的。
比如,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人,客户不追问进度,就不会主动沟通。而更用心的团队,会定时主动和客户汇报进度,还会时不时就跑到客户办公室,追问对项目的意见,哪怕客户烦了,但是客户不会对这个团队的态度提出质疑,反倒觉得自己很被重视。
在比如,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人做出的产品,都在客户的预期范围内,但是多用心一点的团队,会做出很多超预期的东西,只要制造0.1的超预期,就会带来奇点效应一样的连锁反应。
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要做的更用心,有多少心,用多少心,然而,看到的人并不一定能去做到, 做到的人并不一定坚持去做。
三、痴迷客户
第三个层次就是痴迷客户,伟大的公司都痴迷于客户。
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公布“新六脉神剑”,客户第一, 员工第二, 股东第三。
在亚马逊的14条领导原则中,头一条就是“顾客至上”。亚马逊应该是把 “顾客至上”做的最坚持、最长久的,做到极致就成为 “痴迷客户”了。
沃尔玛的已故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他也是信奉“顾客就是上帝”的格言。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只有一个老板,那就是客户。他只要把钱花在别的地方,就可能让公司里自董事长以下的每一个人都被解雇。”
那么到底什么是痴迷用户,在我看来,要做到几点:
1、完成上述苟且红利提到的那些用心的操作。
2、伙伴关系,非甲乙方关系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认知上要调整的观念。很多人把客户当作甲方,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你提要求,我给你干活的意识,甚至会本能地认为甲方都是压榨乙方的,会选择把甲方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但是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你逐渐和你的客户疏远,你终于一手把你的客户变成了给你这个活之后,不会再想要和你合作的甲方了。
你本来极有可能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系(建立联系本就很难),从而和客户发展成朋友伙伴的关系,建立信任基础,朋友之后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就会第一个想到你。但是,通过种种观念上的暗示(甲乙方、敌对面)。你生生把客户变成了接下来还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谈合作的一个甲方,怎么听,怎么都觉得得不偿失。
但是,这件事情,不能怪员工,而是公司要自上而下建立起来一套客户至上的文化、机制,公司应该本身就是一家有温度的公司,真心实意地为伙伴们解决问题的公司,利他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公司的一切行为,都是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包括客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隐性需求,也能去深入挖掘,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
3、想之所想,想之未曾想
如果你真的把客户当成你的伙伴和共同体了的话,你就会想之所想,想之未所想,真正去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帮他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种默契度和信任度,怎么可能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呢?到时候,那就不是谈合作了,而是我们是一个生态同盟,我这有项目,我们就一起干。
在以上三个层级的客户关系里,完成任务 < 苟且红利 < 痴迷客户。企业经营,说到底,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和公司是否把“痴迷客户”的文化建设起来了,执行阶段有没有熵增?你要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把“痴迷客户”落实?
在这样困难的大环境下,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企业家创业者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