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连载34 第十一章 超越感官的觉察力

第十一章

望闻问切与感而遂通:超越感官的觉察力

望闻问切的重点是神气格局

前段时间,网上关于中医脉诊是否准确有用的争论,还有中医出来准备应战,把脉辨男女。提出疑问的人,对中医了解很不足。

我们要避免站在自己所知的那一小片光亮里,怀疑和推测未知的世界。就像晚上走在山里,能看到的只是灯可以照到的那一片。很多人的判断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所知不多,涉猎有限,见识不广,读书太少,却常常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思维判断未知领域。

通过把脉辨男女,我见过的几位妇科医生都可以。还有专精脉法的医生,能摸出你有没有结石,位置在哪里,子宫是前倾还是后倾的,甚至更加细微的内容。这样的中医不少,尤其是在有道家传承的中医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20几岁的时候,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医疗技术管理工作,有一次给医生培训,来的医生们不少四五十岁的。培训结束后,一位中年医生有些挑战的意思,当场给我把脉,说出我身体的问题,说得很准。

于是,我看着他的脸,也说出他的问题,也没说错,两个人就有些互相欣赏,之后的几年中常常交流《黄帝内经》里关于望诊的内容。

后来我调到北京的一所知名的医疗机构工作。有一次,澳大利亚的一位政治家前来访问,希望看中医。领导安排我来协调此事,我就推荐了这位医生给他把脉开药,看得很准。

关于把脉、望诊准不准的问题,这里不打算作太多讨论。每个人的所知所见,有其局限性,局限有的来自外界,更多的是自限。就像前段时间流传的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问题太多。”借用这句话,很多人对于未知领域的批评与怀疑,很多时候是“见得太少,主观太多”。

关于脉诊的原理和方法,在前面介绍过,比如“三部九候”“独取寸口”。这里再介绍一下传统中医诊断,即“望闻问切”的重点在哪里。

如果通过把脉,能查出你的胆结石有几粒,有多大,或者肝上有没有血管瘤,这样的中医诊断水平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即使达到了现代医学的B超、CT的准确度,对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中医调控的是生命层次,不像现代医学关注在肉体层次的组织病理改变。中医的重点,是通过调整无形的神和气,以及它跟外界的交流模式。望闻问切,看的是“气机”“神机”“病机”,无形的部分。

“四诊合参”的过程

比如鼻炎,中医不是直接去治这个鼻炎,而是观察判断导致鼻炎的神气格局,然后通过改变整体的神机、气机,帮助病人以自身的力量来治好这个鼻炎,以及其他的一系列问题。

前几天有个40多岁的女士,腿痛。痛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她前些年得过一些大病,体质下降,当时还用了激素,现在身体有点肿,腿和脸肿得比较明显。这是下焦元气不足,水湿停留。好比她下肢的神经、肌肉、血管都泡在水气里面,所以老也好不了。

第二个是性格问题,性子急,容易不高兴。她不是地位很高的人,平时不能随时发出来,就憋在那里了。她一个人在外打工,可以和亲友交流的机会不多,接触的圈子也很小,思维也有局限,所以她头上的百会、神庭、头维、风池这些穴位都堵住了。

她虽然主要的问题在腿,但基于这个整体格局,我先在她头上扎了几针,然后在她下肢痛的地方扎了几针。第二天再见到她,脸明显小了,腿肿也消了很多,原来不能弯的地方可以弯了。

这是中医看病的方法,先把神气格局看清楚,打开郁阻点,让气机转起来,然后该补则补,该泻则泻。古人说的“一气流行”“以通行气机为要”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诊断,首先是看人的神气的格局,看神气的开阖情况,以及资源的虚实和邪气的进退,而不是看具体有哪个现代医学诊断的病。

当一个不了解中医的病人,拿着一叠化验单、CT报告塞给中医看的时候,是很让人无奈的。很多有涵养的中医,知道这些报告和数据对治疗方案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但为了宽慰病人,他也会看一看,为了让病人放心,以及了解更多双方可以沟通的语言。

望闻问切里面,一般老百姓会将脉诊看得很重要。尤其是老一代人在看病的时候,常常什么也不说,把手一伸,就来考你了。所以作为年轻医师,如果望诊、把脉能看得准一些,还是很有用的。

一个通常的“四诊合参”的过程,打个买房子的比方,我们看看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先到小区看看房子,这就是望诊。看完之后,会获得第一感觉,比如好坏、新旧、贵贱,环境、绿化好不好,生活方便否......接着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房型好不好,采光好不好,水、电、气有没有问题,下水道通畅不通畅,房子是不是需要大的改动等细节,形成一个初步的意向和对全局的判断。或者了解之后决定不要了,对医生而言,就是这个病看不了、接不住。望诊、闻诊之后,到了问诊。

比如问隔壁邻居:这儿晚上吵不吵?买东西、办事方便吗......这都是很重要的细节。问诊就是你已经对人体(房子)有了一个基本的格局认识后,再通过问诊了解一下细节,验证一下先前的判断。然后是切诊,切诊是两个意思,第一是把脉;第二是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摸一摸,感受一下寒热、虚实、邪正。好比进到房间里看看摸摸,细细感受,这是再一次证实。

这些是传统中医诊断的通常过程。这个过程中,病人表现在肉体上的症状、问题,在整体来看,是神病,还是气病,还是形病,医生应当很清楚。

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的初期......在中医来说,这是神病;如果是消化不良、拉肚子......是气病为主;如果到了脂肪肝、肺炎、子宫肌瘤、肝癌......这些就是形病了。

前面说过,《神农本草经》有三个层次的药,每个层次的药用法不同,比如病在“神”的时候,要用味道很轻的信息类药,比如石头类的;到形病很重的时候,就会用到虫子,以及味比较重的药。

扎针也是如此,扎“神”病的手法和用意是很轻的,柔和安静;“气”病的时候呢,需要因势利导,用补虚泻实的针法来调气,平衡阴阳;在“形”病,按《黄帝内经》里关于“九针”的说法,“在皮取皮,在肉刺肉,在筋取筋,在骨刺骨”,需要用不同长度、类型的针,刺到相应的筋骨肉层次,甚至要放血,所以诊断是一个全观的认识过程,要有层次感。

即使到了“形”病的阶段,比如严重的肝病,又是第一次来看诊,要整体考虑治疗是从神,还是从气,还是从形入手。前面那位腿疼的患者,我治的第一步是从“神”的层次入手,所以先扎头上的穴位,还跟她交流,第二步再从“气”入手。这是个治疗策略的问题。

电脑卡住的时候,有时候问题是在硬件上,有时候问题是外部的网络环境上,有时候是软件的程序冲突上,或者内存不足了。问题症结必须非常清楚,不是按教材写的,肝病,要辨证分型,是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还是肝肾阴虚,然后开个对应的方药。这些都是明清之后的套方思路,离古代中医差距很远。

所以古人说“用药如用兵”。行军打仗,需要对整体局势清晰判读,明了当下和未来的走向,时间与空间变化对预后的影响,需要明确敌我邪正的虚实和每一次治疗时的切入层面。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0)

相关推荐